摘自王樹枏《歐洲列國戰事本末》
法蘭西三
拿波崙第一與英奧諸國第二連盟之戰
西曆紀元一千七百九十四年,王政黨人三萬,謀覆共和政體,入巴黎斯,襲國民議會。議員巴爾拉【Barras】舉拿波崙為將,委以戡定之事,王黨悉平。
拿波崙者,哥塞牙人,姓保那巴氏。年十歲,入伯靈【Brienne】兵學校,學習兵法。四年舉優等,入巴黎斯大學,名譟一時。其驅幹短小,髮黑顏晢,而儀表凜然,不能迫視。平生沉默寡言語,當其發議,沛然若決河水,人莫之當者。其以功累進大將,年甫二十四齡,而用兵如神,等於天授。朝廷之上,皆陰與結納,假其力,由是聲望益隆。
法人既敗聯合軍,勢力益張,欲使各國同為共和政,其志甚銳。英普各國,乃相與同盟仇法。拿波崙以奧國內多事,定策先擊奧。以大將沐婁【一作莫羅】【Moreau】自上萊茵,如爾但【一作若耳段】【Jourdan】自下萊茵,而己自意大利,三道並進,約破奧軍,會於維也納都城。一千七百九十六年三月,舉兵伐奧,既而沐婁、如爾但深入日耳曼南部。如爾但與奧上公甲列【Charles Louis d'Autriche】戰於烏都堡【Wurtzbourg】,敗還。沐婁進至巴威畧【】,不戰而退。拿波崙督孤軍,遵亞爾伯山【Alpes】,指熱那亞而進。奧將伯奧流【一作薄勒流老】【Beaulieu】以奧撒兵六萬,扼亞邊南山【Apennins】之險,以傋法人。拿波崙遇奧兵戰於蒙的諾多【一作蒙德諾】【Montenotte】及美耳西【Millesimo】,皆破其軍。撒丁王維克多亞馬丟【Victor Amadeus III】,要諸蒙多維【Mondovi】,大戰敗之,殺傷俘虜二萬五千人。撒丁王割撒歪【Savoie】、尼西亞【一作尼斯】【Nice】兩地,以與法和。奧軍乃濟玻的西諾亞達【應指 Po、Ticino、Adda 三河】諸河而退。初奧軍以拿波崙年少易與,至是戰輒北,盡撤亞邊南山守兵,山路始通,法全軍得入意地。
五月,潛師渡波河,出奧軍後。奧軍守落日橋,橋長五十丈,奧軍列大礟三十門,直射橋上,攻之不能拔。翌日,全軍競進,橋礟射斃七百人,諸將爭先督戰,彈丸雨注,兵士逡巡殆潰,拿波崙手執國旗,指揮諸軍,勢若奔馬,直前奪其大礟,奧軍崩散,指曼土亞【Mantova】而逃。米蘭聞風納欵,奧屬地之在意大利者,盡為法有。羅馬教皇彪斯第六【Pius VI】,及拿破里【Napoli】、西齊里【Sicilia】、巴馬【Parma】、摩德拿【Modena】諸王,爭獻方物,納金幣,饋重器,請盟,一惟法命。
七月,進攻曼土亞,奧將烏侖塞【一作盛爾塞】【Wurmser】以兵八萬來援。拿波崙拔軍邀擊其別軍於加斯的【一作加的翁】【Castiglione】及里昂【一作魯那】【此處恐係「加斯的里昂」Castiglione 一名拆作二名之誤】,走之,進敗烏侖塞軍於米土拉【】,反攻曼土亞。烏侖塞退保的路【】,留援軍一將當拿波崙,而自進以援曼土亞。拿波崙潛軍襲取的路,要烏侖塞於途,烏侖塞大敗,投曼土亞自固。奧王遣將亞爾欣日【一作亞爾維】【Alvinczy】統援兵六萬,達亞爾哥列城【一作亞爾格】【Arcole】。拿波崙令退兵米蘭,中途下令,轉馬首而東,濟亞的皮河【一作亞地德河】【】,潛行堤上,直出亞爾哥列城後。亞爾欣日聞鎗聲,勒軍出,拒戰河旁三日,據橋築壘以爭。拿波崙身先士卒,彈丸如注,死者接踵。拿波崙失足陷淖中,衆拯之去,再遣摩塞那【Masséna】奪河橋,縱橫衝突,殊死鬬,蹊澤中有數騎兵鼓噪乘敵後,奧惶惑失措,法軍乘機急擊,斬獲一萬六千人,遂取亞爾哥列府。
一千七百九十七年一月,再敗亞爾欣日於利威里【Rivoli】。曼土亞糧盡,烏侖塞以兵二萬出降。奧王以弟甲列為大將,禦法軍,運戰皆北。法軍席捲而進,距維也納二日程。奧王懼,請和,會於干波米阿【Campo-Formio】,議以威尼斯、達馬西【Dalmatie】反奧,以埃奧尼【一作依阿尼】【Ioniennes】諸島,及奧下國反法,分倫巴多、巴馬、摩德拿、米蘭、曼土亞諸部,為共和政府。奧王又密與法約,擴法疆以萊茵河濱為東界,更割法蘭德、撒歪屬之。教皇大憤,而自料不能敵法,割地輸金以和。拿波崙自發巴黎斯,至此凡十閱月,大戰十四,小戰五十六,走三將,破五大軍,降敵兵十萬,獲野戰礟五百門,大礟二千門,旌旗數十桿。軍需糧餉,都因於敵,課諸新附各州。諸侯伯所獻地圖雕像金銀寶貨,值金錢三千萬,盡輸諸巴黎斯。一時賓客麕集,戶外為市,號其鄉曰戰勝里【rue de la Victoire】。每張盛讌,威儀殆如王者。識者知其有異志矣。
一千七百九十八年,法大將伯爾智【Berthier】,以兵入羅馬,捕教皇彪斯第六,放之瓦棱薩【Valence】,再侵瑞士,取伯爾尼【Berne】,進兵併吞諸邑,均立共和政府。歐洲諸國,聞風震動。英人為聯合諸國盟主,懼拿波崙入犯,益嚴修守備以待。拿波崙度英國海軍強盛難力取,欲先併埃及為屬地,而乘機進奪印度,以撤英國利權之在東方者【國會人懼拿波崙居法京奪國會大權,乃使辨士說之攻埃及,所以遠之也】,乃率兵三萬六千,軍艦二十艘,自土倫港【一作叨崙港】【Toulon】向東南進發,至馬爾他島,取其地。七月,抵埃及,進攻亞歷山德。英海軍大將涅爾孫【一作訥爾遜】【Nelson】追躡法船,襲之於亞不幾【一作亞布格】【Aboukir】港,焚溺殆盡。拿波崙聞警,不以為意,既拔亞歷山德,乘勝逼改羅【le Caire】。改羅者,埃及之都城也,沿途皆沙磧,炎熇如火,三軍犯飢渴,氣愈壯烈。土將美拉伯【Mourad Bey】,率馬米的族【Mamelouks】,邀之大石塔之旁。馬米的出於韃靼,長騎戰,跨亞剌伯馬,攜鎗劍鐵棍,侮法軍步行,驅馬大呼而進。法軍作方陣,聚鎗列礟,馬不能入。土人術窮,揮鐵棍,豨突奮戰,悉為法軍所殲,橫屍如山。美拉伯單身遁走。獲駱駝四百頭,大礟輜重無算。埃及驚懼,呼拿波崙為火王,以其能用火器也。兵至改羅,不戰而降。既而土耳其使西里亞【一作敘里亞】謀截法軍,拿波崙遂率兵發改羅。明年二月,抵埃耳里【按年月,此地應為 El Arish】,礟毀其城。三月,至約巴【Jaffa】,誘降其民,殺三千人,進攻亞格爾城【一作亞克】【Acre】。英將悉德尼【Sidney Smith】,助土人堅守。力攻累日不能拔,將士多喪亡【拿波崙將死之日,語其所親曰:余生平第一失計,祇在未破亞格爾城。如昔年能攻而拔之,則歐洲及亞洲之印度等國,無不隸我版圖。我將馳騁五洲,爭雄天下,何至有今日之困哉】,引兵還埃及。七月,擊破土耳其兵一萬八千於亞不幾,殺傷甚夥。埃及全疆,無復一兵抗法者。
時法宰官日謀討滅君主國,發兵擊撒丁,及與拿破里戰,皆走其王。俄帝波羅【Paul Ier】,惡法狂暴。英相比的,亦勸諸國君長,合兵攻法,正其罪。於是英奧俄土及拿破里諸國,合從濟師,首逐法人在拿破里者,而取其地,復王匪地難多【Ferdinand】之位。奧上公大將加雷【Kray】,及俄將蘇瓦樓【一作蘇瓦蕾】【Souvorov】,皆戰破法軍。意大利諸部,率降聯合軍。法國所有,不過熱那亞、昵撒【】二部,其所設共和政府皆亡。
報至埃及,拿波崙蹶然起曰:謀大事者,當在巴黎斯耳。遂留將古勒伯【Kléber】,以兵鎮埃及。得軍艦二艘,潛旋法京。見國黨心志不一,拋兵家居,日與諸名士講論藝學,將託文事傾各黨人心。是時國中凡分三黨,以拿波崙威望顯著,各欲援之為重。拿波崙遂與施葉斯【Sieyès】黨合,廢宰官,定首領政治。衆推拿波崙為第一首領。拿波崙遣使修好於英,英人不許,乃變計交俄,而英則助奧兵饟,以抗法人。
一千八百年,拿波崙再入意大利,遣其將沐婁【一作磨羅】,分途戰敗奧將加雷,中斷日耳曼要地。自率勁旅六萬,踰亞爾伯山【一作亞卑山】。山峻絕際天,積雪凝冰,不通人跡。拿波崙曰:能輸大礟一門者,給金二百。應募者爭踴躍就役。命刳巨木載大礟,每一門以百人曳之,人帶革囊糧食鎗彈,踰峻險八十里,樂隊鼓吹,以作疲勞。自夜達旦,步卒四萬,騎兵一萬六千,輜重三百輛,大礟六十門,悉達山麓。奧人喪膽,以為自天而下也。進入米蘭,畧羅地弗列亞【】諸地。奧老將墨拉斯【Melas】【時年八十餘】收兵保亞歷山德【Alexandrie】。
六月十四日,拿波崙兵至馬連咢【Marengo】,曠野無人,使德塞【一作尼塞】【Desaix】率一軍跡敵,墨拉斯忽以兵四萬襲法軍,左翼中軍皆崩。拿波崙作方陣以抗。德塞途聞礟聲馳至,見拿波崙,出其時表曰:日猶高,可一戰救敗也。遂輦礟大呼進戰,捦奧將撒弗,再進,中礟丸死。拿波崙遣礟隊隱輜重車,亂射,墨拉斯大敗,棄十二城遁去。意大利全疆服屬如故。
十二月,沐婁統師逼維也納,與上公約翰大戰於好軒林田【Hohenlinden】,破之,奧人始有弭兵之意。一千八百一年二月,法人與奧斯地亞、日耳曼聯邦、巴達維亞【Batavie】、赫爾黑萋亞【Helvétie】、西撒爾比【Cisalpie】、里求利【Ligurie】諸國,會於留尼非列【Lunéville】,尋干波米阿之好也。奧人倡割萊茵河西岸之地,盡屬於法。是歲,又與多加納【】、拿破里、葡萄牙和。俄帝亞歷山德第一即位,與法人盟於巴黎斯。法軍去埃及國,土耳其亦歛兵罷戰。一千八百二年,與教皇和,兼為意大利共和政治首領。
奧既和法,英人孤立,而俄帝新立與英盟,謀輯兵。拿波崙不得已,與英人會亞眠修好,推拿波崙為法國大首領,還其所奪藩屬地,及馬爾他島。其後聯合巴馬、多加納、耶多路利【】、埃奧尼諸島於土耳其,為其屬地,名曰七島共和部。
拿波崙威望日高,國會希其旨,欲奉之為帝,以強政府之權。一千八百四年五月十八日,遂即皇帝位,號拿波崙第一。至米蘭府,行兼王意大利之禮。
君子曰:拿波崙崛起卒伍,乘國亂,竊兵權,削平叛民,威服鄰土,卒踐大位,以朝諸侯,誠蓋世之雄也。昔者匈牙利有一老兵,語人曰:法國一少年將,其用兵也,不踐戰法,疾如迅雷,峙如止岳,前後變化,倏忽萬端,何其神也。然史之稱拿波崙者,勳名壓海內,而未嘗蔑視諸將,錄勞賞勳,不移時晷,故能得人之死力,所向有功。惜哉,其恃強專欲而不知量也。
標籤
滿蒙漢合璧教科書
(205)
閩南語
(36)
古文閱讀
(25)
滿文閱讀
(23)
漢語
(18)
瀛寰志略
(18)
法蘭西語
(17)
古埃及文
(16)
拉丁文
(16)
滿文版三國演義
(13)
戲
(11)
文言文
(11)
語言轉録
(11)
大航海時代
(10)
滿洲文
(10)
禿筆自譯
(10)
蒼狼白鹿
(10)
滿語分類詞彙
(9)
Victoria
(8)
法蘭西
(8)
人造語
(6)
JavaScript
(5)
八思巴字
(5)
語言學
(5)
日本語
(4)
國際語 Interlingua
(3)
語言誤解
(3)
越南語
(3)
如是我聞
(2)
心理轉錄
(2)
清文鑑
(2)
自言自語
(2)
英吉利語
(2)
蒙古語
(2)
希臘神話
(1)
未完
(1)
萬國新語 Esperanto
(1)
讀史志異
(1)
道本語 toki pona
(1)
英法百年戰爭
摘自王樹枏《歐洲列國戰事本末》卷五〈法蘭西一・英國百年之戰〉
法蘭西一
英國百年之戰
法國自羅歐丹兄弟繼立無子【羅歐丹 le hutin 為路易十世稱號】,國民固守撒利舊法【撒利法 loi salique 為昔濱海法蘭克人之法,規定女子一系不具繼承權】,不立女主,乃奉前王之姪腓立第六為王。英王義德華第三之母依薩伯拉者,法先王沙爾第四之同母姊妹行也,英人執此謂義德華【一作義德瓦】為腓立外孫,當繼法王位。爭之不可,英王遂自稱法王,鑄王璽佩之,與荷蘭侯、日耳曼大臣謀刺法王,不果,索法之侵地又不能得,於是英法益交惡。
西曆紀元一千三百三十八年,英王自將伐比利時,耀兵境上。法人潛師攻英之克海口,圍沙蔑登城【可能為 Southampton】,不克,而英兵所在侵畧,刧掠一空。一千三百四十年,法王親統戰艦四百,水師四萬人,截英軍於士來斯海口【士來斯 Sluys,法語作 l'Écluse】。英以戰艦二百四十艘,順風揚帆而進。弗勒敏克人【Flamands】襲法軍後,法腹背受敵不能支,失船隻二百三十,兵卒三萬餘,沿海郡邑為之奪氣。英軍逼入法內地,法王收殘卒,堅壁不戰,以老其師,英果以糧盡引還。越四年,法王出兵取哥也納【Guyenne】,英王統戰艦千艘,率其太子義德華悉銳來爭。德爾比侯顯理【德爾比 Derby 英伯爵銜。顯理 Henry of Grosmont,後為首任蘭開斯特公爵】獨將一軍,戰復哥也納。是歲,法之不列太尼侯卒,無嗣,英王欲併其地,國人拒之,自是二國兵連不解,凡一百餘年,世謂之英法百年之役。
格列西之役
初法王欲擅鹽莢之利,盡歸官運,國民咸怨謗,衆論譁然,不列太尼、諾爾曼【一作挪蠻】兩部酋長尤梗命,法王誘至都城殺之,衆益解體。英人因乘間興師。一千三百四十六年,先遣其太子將兵三萬,攻諾爾曼部,諾人不設備,長驅而進。英王大軍驟至塞納河側,圍巴黎斯都城,法王盡國中精銳,得十萬人,扼守要隘,斷英歸路。英軍轉向比利時,法人疾驅軍追擊,英王告法王以單騎決勝負,法王不從,英王遂駐軍於格列西【Crécy】,分兵為三隊,王與太子各將其一,屬一隊於亞倫德、諾坦敦二部將【亞倫德 Arundel 諾坦敦 Northampton 俱英伯爵銜】,親巡列營,勵以忠義。法軍至,勢甚盛。是日日蝕,大雷雨。英王曰:天助我也。鼓噪而進,天忽開霽,以大礮連擊。法兵多未訓鍊,皆狼狽奔潰,死者三萬七千人,列侯及貴族喪亡殆盡。法王與從者五人,乘夜間走,達一壘名北雷,哨兵聞叩門聲,急出問之,乃法王也,識其聲而納之。是役也,英人始用火礮,其法乃英教長魯惹兒巴孔【Roger Bacon】得之亞剌伯回部,是後列國爭相仿造,生靈之禍,益烈以奇,而古今中外之兵制,為之一變矣。
越五日,英軍乘勝攻加勒斯【Calais】。加勒斯者,法之北鄙也,與英隔海峽相值,為法國咽喉之地。法王收募新卒,召其子約翰於諾爾曼,撤兵相助。城將歐士丹【Eustache de Saint Pierre】晝夜防守,英王以其堅不可猝拔,困以長圍,以一軍絕其餉道。城被困幾一載,糧盡,屠犬馬以食士卒。歐士丹遣人乞降,英王命率親信六人,徒跣縲絏,持管鑰泥首,至營聽命。歐士丹不得已,率父老往英寨,以弗殺弗奴為請。英王后非力巴【Philippa de Hainaut】力助之,乃免。自此,加勒斯及其旁邑為英屬者,垂二百年。
歷六年,法王腓立死,子約翰第二立,庸主也。英人乘其國勢之衰,愈加凌侮,遣使約法,凡英屬邑之在法地者,永歸英主。法人不可。一千三百五十五年,諾爾曼叛法,與那瓦勒合。法戰敗那瓦勒,捦其王。那瓦勒召英人入侵,英王命太子將兵六萬,攻波耳多【一作波依多一作波亞疊】【是注誤也,波依多應為 Poitou,波亞疊乃 Poitiers,皆非波耳多 Bordeaux】,進至牛嶺【即比利牛斯】,繞行向北,抵都魯斯【一作土魯斯】【Toulouse】,直入羅爾,焚城市村落凡五百所,大掠而去。明年,太子再出師。法王徵兵,自將拒之於波耳多。太子深溝峻壘,蓄銳不發。法人以為怯也,輕之不復設備。及戰,法之前軍稍卻,陣動入後隊,後隊亂不可制,英人乘之,大敗法軍,獲法王及太子,公卿貴族悉皆就捦。法之被俘者多於英之戰士。太子年少善將兵,軍裝皆黑色,人呼為黑王子,麾下精銳八千,紀律嚴整,所至縱橫馳驟,當者率摧破,如拉枯朽。約翰既就俘,太子攜之入倫敦,頭不冠,跨馬前行,狀如從者。時人稱其賢,而黑王子之威名,遂震於中外,無貴賤男婦罔不知者。
約翰入英,下之於獄。法人立王子沙爾第五【一作查理一作非立】監國,人心洶洶,國會黨及惹結利【Jacquerie】相繼為亂。惹結利者,貴族斥言農民之語也。英王以法亂故,親將兵圍巴黎斯,一月無功,復議和好,立盟約曰:得地則還汝王。沙爾乃割哥也納、哥斯古尼【Gascogne】、加勒斯、波耳多四郡畀英。約翰日夜思歸,英復要納黃金一億八千萬。一千三百六十年,約翰至自英,割地如約,遣王子安如侯為質,既而遁歸,約翰懼討,自往為質,遂殂於英。
沙爾第五即位,日謀復仇,舉不列太尼人伯爾多蘭【一作克士蘭】【Bertrand du Guesclin】為將,討軍實,養兵節用,以備一戰。至是聞英王已老,太子封於哥也納,病不能軍,大喜曰:此天授我也。毀約出兵,攻英兵之守新疆者。英王遣兵助太子,兩道並進,自加勒斯達波耳多,戰艦林立。法王用伯爾多蘭之策,避實擊虛,未嘗野戰,會加斯的里【Castille】舟師來援,與之合兵,破英海軍於魯沙爾【La Rochelle】,凡法前所失地盡復,惟加勒斯尚為英守,英產在法境者,波耳多一二邑而已。
一千三百七十四年,英法相約,暫和罷兵。越二年,太子死,英又伐法,不克。明年,法人乘英王義德華之喪,遣兵伐英。法之不列太尼人叛,英又助之以伐法。君子曰:法人乘喪,英人助亂,皆非禮也。然是後英法兵爭之事,和息且四十年,而法自沙爾第六即位以來,孱暗無能,侯黨紛爭,內亂屢作,有阿密民種,間法於英者。英王顯理第五揚言曰:法君之位,我之位也。一千四百十五年,率兵三萬,戰艦一千五百艘,攻降哈弗旅城【Harfleur】,而軍中罹疾疫,多死傷,不能成列。衆議返師,英王恥師出無功,繞道加勒斯,出宋河【Somme】口,遇法軍五萬,陣格列西。英兵至者數不盈萬,進與之戰,自午至申,大敗法人,斬王族七人,貴紳八千人,兵士喪失無算,軍資器械盡為英有。是役也,名曰亞人可【Azincourt】之戰,取其地之近者名之也。
一千四百十七年,英再率師四萬伐法,取諾爾曼,益進兵南方,法土日蹙。會阿連斯【Orléans】、不爾艮【一作白根的】兩黨仇殺,不爾艮子腓立奔英,謀舉兵復仇。巴黎斯府人深惡阿連斯,介腓立請降於英。一千四百二十年,立約以法王女加他隣,適顯理第五為妃,兼王法國。既盟,入巴黎斯,廢法王沙爾第六,朝羣臣,羣臣以次署名於誓書。惟南方諸部不從,起兵助法王子,繼立之為沙爾第七。蘇格蘭王亦出兵援法,殺巴黎斯留守格拉林斯【格拉林斯 Clarence,英公爵銜也,名托馬 Thomas】。格拉林斯者,英王之弟也。英王敗蘇法之師,將大張兵威,以平法亂,會病卒,立其子顯理第六,稱英法二國之王。
是時法國版圖,惟西南諸部,自塞納河以南,猶為王城守。當此艱難之會,國用空竭,甲兵靡敝,法王為人又庸暗,內無良將,外無援師,屢與英戰,輙敗北,死傷不振。一千四百二十八年,英兵渡羅爾河,長驅而南,四方望風降附,全法悉叛。法王遁保阿連斯,英軍四集環攻。此城下,則法之腹地將盡為英有。而亞爾格族有農家女名若安者,常出野牧羊,見英兵縱火,掠民間財物,默誓上帝,以濟國難殺敵復仇為己任。一日,語人曰:我已奉上帝命矣。聞者皆駭笑。若安時年十九。自詣保留高【Vaucouleurs,如按原文,則此處應為「保高留」之訛。】守將庖多利高【Robert de Baudricourt】,告以受神敕,攘強敵之策。庖多利高使人攜若安至西嫩【一作舒囊】【Chinon】。若安躬擐甲冑,騎馬疾馳,至阿連斯,見法王曰:妾受上帝命,驅寇仇,奉殿下於黎牧【Reims】之地,加法國王冕,王其勿恐。時沙爾收敗兵三千人,謂之孤軍。若安至,即屬之以為孤軍督,賜以旗甲,旗繪天主像。若安戎服登壇,慷慨誓衆,兵士皆感憤,以為天降神女,再造國家。四方奔集,求見若安者,日踵相接,曰:今而後國有人矣。
阿連斯受圍已七月餘,饟道四絕,城兵皆無所得食。若安乘白馬,被鐵甲,右手握劍,左手執神旗,親提一軍,開城門突戰。英軍張左右兩翼,若安驅騎兵出其中,英將爭欲得若安,陣亂。若安返騎迎擊,步兵繼進,前後夾攻,大破之,奪其糧入城,城人歡聲如雷,始有固志。若安時出奇搗堅,率壯士前後數十戰,戰輙勝敵。一日,法人戰北,若安適至,重整軍馳入敵陣,為流矢所中,墜馬下,一軍皆驚,若安忽躍據鞍上,自拔箭鏃,裂布裹創,驟馬入英將麾下,搴其旗而還,蓋若安墜馬時,旗為英將所奪也。法人以得若安謂為神人,將校皆用命。英軍圍之,久不能克,至一千四百二十九年五月八日,遂解圍去。法人以全城功,即號若安為阿連斯,椎牛饗士,建元帥旗鼓,將校持戟摘冠為壽,軍行進止,皆聽若安。若安每戰必身先,屢覆英師,捦大將岱爾泊【一作大爾泊】【John Talbot】,轉戰三月,克復侵地,諸已降英者,皆望風來歸,法之兵威大振。明年五月八日,迎法王至黎牧,上冕,行即位禮,封若安貴爵,列於上卿。若安將辤法王,求歸舊里,淚涔涔下,法王留之恢復巴黎斯,若安不得已,再視師,抗強敵,每戰輙獲奇功。
一千四百三十年,英軍圍岡比尼城【一作根碧城】【Compiègne】,糧絕援窮,若安引驍騎六百,突圍潰走,殿而鬬敵,將入城,門閉,呼之不應,蓋鎮帥妬若安功,特委於敵人以餌之也。若安奮鬬,為不爾艮部人所虜,鬻之英。英人囚於固臺,若安乘間投地,弗死,再錮之魯鶯城【Rouen】,誣以妖妄罪,焚死,揚其灰於塞納河。後法王哀其忠,賜爵其家,建碑於阿連斯、盧昂兩部,勒其功烈。論者謂,法國自若安提孤軍,全名城,立孱王,存亡國,假借神道,以勵士氣,義兵四起,卒挫強英,蓋亦法之社稷臣也。法教之徒,忘君父之大仇,媚寇崇敵,洩人之憤,壞我長城,是可忍也孰不可忍。沙爾藉女子之力,獲主法國,若安死,不知報焉,君子是以知其德之涼也。
一千四百三十五年,不爾艮侯腓立叛英來附,輸金贖殺約翰之罪,兩族息爭,合力攻英。明年,復巴黎斯府,英法戰事暫息者十五年。一千四百四十九年,法人以兵次第收復諾爾曼全部,大戰於葡迷尼【Formigny】,破英軍,進復買安【Maine】、波耳多,英人一蹶不能再振。一千四百五十年,復與英戰,連兵三年,而迦斯的侖【Castillon】之役,大破英軍,於是法國悉復昔時之舊,英所據者,惟加勒斯而已。一千五百五十七年,英女王馬利興兵伐法,敗績,法取加勒斯,自是英無寸地在法境者。明年,馬利將卒,歎曰:吾其死矣,倘死後剖余腹視之,加勒斯三字鐫余之心矣。法人既得地,置守而歸。
君子曰:義德華之圖法,失禮甚矣。顯理嗣位,尤而效之,而又劇焉,兵爭百年,伏屍數萬,所謂非徒無益,又害之也。法以黨人之私憤,召寇仇,覆社稷,國之不亡,蓋如綫耳。而若安以一女子力榰危局,殆而復安,烏虖,豈非天哉!豈非天哉!
法蘭西一
英國百年之戰
法國自羅歐丹兄弟繼立無子【羅歐丹 le hutin 為路易十世稱號】,國民固守撒利舊法【撒利法 loi salique 為昔濱海法蘭克人之法,規定女子一系不具繼承權】,不立女主,乃奉前王之姪腓立第六為王。英王義德華第三之母依薩伯拉者,法先王沙爾第四之同母姊妹行也,英人執此謂義德華【一作義德瓦】為腓立外孫,當繼法王位。爭之不可,英王遂自稱法王,鑄王璽佩之,與荷蘭侯、日耳曼大臣謀刺法王,不果,索法之侵地又不能得,於是英法益交惡。
西曆紀元一千三百三十八年,英王自將伐比利時,耀兵境上。法人潛師攻英之克海口,圍沙蔑登城【可能為 Southampton】,不克,而英兵所在侵畧,刧掠一空。一千三百四十年,法王親統戰艦四百,水師四萬人,截英軍於士來斯海口【士來斯 Sluys,法語作 l'Écluse】。英以戰艦二百四十艘,順風揚帆而進。弗勒敏克人【Flamands】襲法軍後,法腹背受敵不能支,失船隻二百三十,兵卒三萬餘,沿海郡邑為之奪氣。英軍逼入法內地,法王收殘卒,堅壁不戰,以老其師,英果以糧盡引還。越四年,法王出兵取哥也納【Guyenne】,英王統戰艦千艘,率其太子義德華悉銳來爭。德爾比侯顯理【德爾比 Derby 英伯爵銜。顯理 Henry of Grosmont,後為首任蘭開斯特公爵】獨將一軍,戰復哥也納。是歲,法之不列太尼侯卒,無嗣,英王欲併其地,國人拒之,自是二國兵連不解,凡一百餘年,世謂之英法百年之役。
格列西之役
越五日,英軍乘勝攻加勒斯【Calais】。加勒斯者,法之北鄙也,與英隔海峽相值,為法國咽喉之地。法王收募新卒,召其子約翰於諾爾曼,撤兵相助。城將歐士丹【Eustache de Saint Pierre】晝夜防守,英王以其堅不可猝拔,困以長圍,以一軍絕其餉道。城被困幾一載,糧盡,屠犬馬以食士卒。歐士丹遣人乞降,英王命率親信六人,徒跣縲絏,持管鑰泥首,至營聽命。歐士丹不得已,率父老往英寨,以弗殺弗奴為請。英王后非力巴【Philippa de Hainaut】力助之,乃免。自此,加勒斯及其旁邑為英屬者,垂二百年。
歷六年,法王腓立死,子約翰第二立,庸主也。英人乘其國勢之衰,愈加凌侮,遣使約法,凡英屬邑之在法地者,永歸英主。法人不可。一千三百五十五年,諾爾曼叛法,與那瓦勒合。法戰敗那瓦勒,捦其王。那瓦勒召英人入侵,英王命太子將兵六萬,攻波耳多【一作波依多一作波亞疊】【是注誤也,波依多應為 Poitou,波亞疊乃 Poitiers,皆非波耳多 Bordeaux】,進至牛嶺【即比利牛斯】,繞行向北,抵都魯斯【一作土魯斯】【Toulouse】,直入羅爾,焚城市村落凡五百所,大掠而去。明年,太子再出師。法王徵兵,自將拒之於波耳多。太子深溝峻壘,蓄銳不發。法人以為怯也,輕之不復設備。及戰,法之前軍稍卻,陣動入後隊,後隊亂不可制,英人乘之,大敗法軍,獲法王及太子,公卿貴族悉皆就捦。法之被俘者多於英之戰士。太子年少善將兵,軍裝皆黑色,人呼為黑王子,麾下精銳八千,紀律嚴整,所至縱橫馳驟,當者率摧破,如拉枯朽。約翰既就俘,太子攜之入倫敦,頭不冠,跨馬前行,狀如從者。時人稱其賢,而黑王子之威名,遂震於中外,無貴賤男婦罔不知者。
約翰入英,下之於獄。法人立王子沙爾第五【一作查理一作非立】監國,人心洶洶,國會黨及惹結利【Jacquerie】相繼為亂。惹結利者,貴族斥言農民之語也。英王以法亂故,親將兵圍巴黎斯,一月無功,復議和好,立盟約曰:得地則還汝王。沙爾乃割哥也納、哥斯古尼【Gascogne】、加勒斯、波耳多四郡畀英。約翰日夜思歸,英復要納黃金一億八千萬。一千三百六十年,約翰至自英,割地如約,遣王子安如侯為質,既而遁歸,約翰懼討,自往為質,遂殂於英。
沙爾第五即位,日謀復仇,舉不列太尼人伯爾多蘭【一作克士蘭】【Bertrand du Guesclin】為將,討軍實,養兵節用,以備一戰。至是聞英王已老,太子封於哥也納,病不能軍,大喜曰:此天授我也。毀約出兵,攻英兵之守新疆者。英王遣兵助太子,兩道並進,自加勒斯達波耳多,戰艦林立。法王用伯爾多蘭之策,避實擊虛,未嘗野戰,會加斯的里【Castille】舟師來援,與之合兵,破英海軍於魯沙爾【La Rochelle】,凡法前所失地盡復,惟加勒斯尚為英守,英產在法境者,波耳多一二邑而已。
一千三百七十四年,英法相約,暫和罷兵。越二年,太子死,英又伐法,不克。明年,法人乘英王義德華之喪,遣兵伐英。法之不列太尼人叛,英又助之以伐法。君子曰:法人乘喪,英人助亂,皆非禮也。然是後英法兵爭之事,和息且四十年,而法自沙爾第六即位以來,孱暗無能,侯黨紛爭,內亂屢作,有阿密民種,間法於英者。英王顯理第五揚言曰:法君之位,我之位也。一千四百十五年,率兵三萬,戰艦一千五百艘,攻降哈弗旅城【Harfleur】,而軍中罹疾疫,多死傷,不能成列。衆議返師,英王恥師出無功,繞道加勒斯,出宋河【Somme】口,遇法軍五萬,陣格列西。英兵至者數不盈萬,進與之戰,自午至申,大敗法人,斬王族七人,貴紳八千人,兵士喪失無算,軍資器械盡為英有。是役也,名曰亞人可【Azincourt】之戰,取其地之近者名之也。
一千四百十七年,英再率師四萬伐法,取諾爾曼,益進兵南方,法土日蹙。會阿連斯【Orléans】、不爾艮【一作白根的】兩黨仇殺,不爾艮子腓立奔英,謀舉兵復仇。巴黎斯府人深惡阿連斯,介腓立請降於英。一千四百二十年,立約以法王女加他隣,適顯理第五為妃,兼王法國。既盟,入巴黎斯,廢法王沙爾第六,朝羣臣,羣臣以次署名於誓書。惟南方諸部不從,起兵助法王子,繼立之為沙爾第七。蘇格蘭王亦出兵援法,殺巴黎斯留守格拉林斯【格拉林斯 Clarence,英公爵銜也,名托馬 Thomas】。格拉林斯者,英王之弟也。英王敗蘇法之師,將大張兵威,以平法亂,會病卒,立其子顯理第六,稱英法二國之王。
是時法國版圖,惟西南諸部,自塞納河以南,猶為王城守。當此艱難之會,國用空竭,甲兵靡敝,法王為人又庸暗,內無良將,外無援師,屢與英戰,輙敗北,死傷不振。一千四百二十八年,英兵渡羅爾河,長驅而南,四方望風降附,全法悉叛。法王遁保阿連斯,英軍四集環攻。此城下,則法之腹地將盡為英有。而亞爾格族有農家女名若安者,常出野牧羊,見英兵縱火,掠民間財物,默誓上帝,以濟國難殺敵復仇為己任。一日,語人曰:我已奉上帝命矣。聞者皆駭笑。若安時年十九。自詣保留高【Vaucouleurs,如按原文,則此處應為「保高留」之訛。】守將庖多利高【Robert de Baudricourt】,告以受神敕,攘強敵之策。庖多利高使人攜若安至西嫩【一作舒囊】【Chinon】。若安躬擐甲冑,騎馬疾馳,至阿連斯,見法王曰:妾受上帝命,驅寇仇,奉殿下於黎牧【Reims】之地,加法國王冕,王其勿恐。時沙爾收敗兵三千人,謂之孤軍。若安至,即屬之以為孤軍督,賜以旗甲,旗繪天主像。若安戎服登壇,慷慨誓衆,兵士皆感憤,以為天降神女,再造國家。四方奔集,求見若安者,日踵相接,曰:今而後國有人矣。
阿連斯受圍已七月餘,饟道四絕,城兵皆無所得食。若安乘白馬,被鐵甲,右手握劍,左手執神旗,親提一軍,開城門突戰。英軍張左右兩翼,若安驅騎兵出其中,英將爭欲得若安,陣亂。若安返騎迎擊,步兵繼進,前後夾攻,大破之,奪其糧入城,城人歡聲如雷,始有固志。若安時出奇搗堅,率壯士前後數十戰,戰輙勝敵。一日,法人戰北,若安適至,重整軍馳入敵陣,為流矢所中,墜馬下,一軍皆驚,若安忽躍據鞍上,自拔箭鏃,裂布裹創,驟馬入英將麾下,搴其旗而還,蓋若安墜馬時,旗為英將所奪也。法人以得若安謂為神人,將校皆用命。英軍圍之,久不能克,至一千四百二十九年五月八日,遂解圍去。法人以全城功,即號若安為阿連斯,椎牛饗士,建元帥旗鼓,將校持戟摘冠為壽,軍行進止,皆聽若安。若安每戰必身先,屢覆英師,捦大將岱爾泊【一作大爾泊】【John Talbot】,轉戰三月,克復侵地,諸已降英者,皆望風來歸,法之兵威大振。明年五月八日,迎法王至黎牧,上冕,行即位禮,封若安貴爵,列於上卿。若安將辤法王,求歸舊里,淚涔涔下,法王留之恢復巴黎斯,若安不得已,再視師,抗強敵,每戰輙獲奇功。
一千四百三十年,英軍圍岡比尼城【一作根碧城】【Compiègne】,糧絕援窮,若安引驍騎六百,突圍潰走,殿而鬬敵,將入城,門閉,呼之不應,蓋鎮帥妬若安功,特委於敵人以餌之也。若安奮鬬,為不爾艮部人所虜,鬻之英。英人囚於固臺,若安乘間投地,弗死,再錮之魯鶯城【Rouen】,誣以妖妄罪,焚死,揚其灰於塞納河。後法王哀其忠,賜爵其家,建碑於阿連斯、盧昂兩部,勒其功烈。論者謂,法國自若安提孤軍,全名城,立孱王,存亡國,假借神道,以勵士氣,義兵四起,卒挫強英,蓋亦法之社稷臣也。法教之徒,忘君父之大仇,媚寇崇敵,洩人之憤,壞我長城,是可忍也孰不可忍。沙爾藉女子之力,獲主法國,若安死,不知報焉,君子是以知其德之涼也。
一千四百三十五年,不爾艮侯腓立叛英來附,輸金贖殺約翰之罪,兩族息爭,合力攻英。明年,復巴黎斯府,英法戰事暫息者十五年。一千四百四十九年,法人以兵次第收復諾爾曼全部,大戰於葡迷尼【Formigny】,破英軍,進復買安【Maine】、波耳多,英人一蹶不能再振。一千四百五十年,復與英戰,連兵三年,而迦斯的侖【Castillon】之役,大破英軍,於是法國悉復昔時之舊,英所據者,惟加勒斯而已。一千五百五十七年,英女王馬利興兵伐法,敗績,法取加勒斯,自是英無寸地在法境者。明年,馬利將卒,歎曰:吾其死矣,倘死後剖余腹視之,加勒斯三字鐫余之心矣。法人既得地,置守而歸。
君子曰:義德華之圖法,失禮甚矣。顯理嗣位,尤而效之,而又劇焉,兵爭百年,伏屍數萬,所謂非徒無益,又害之也。法以黨人之私憤,召寇仇,覆社稷,國之不亡,蓋如綫耳。而若安以一女子力榰危局,殆而復安,烏虖,豈非天哉!豈非天哉!
[轉] 李澤珍〈我的巴黎回憶〉
摘自《東方雜誌》一九四〇年三十七卷第十九期
我的巴黎回憶
「再會,巴黎!」
六年前,我曾向這個世界文化的中心,依依惜別;如今她已淪陷,回首舊遊之地,還歷歷浮現眼前。暑假得閒,拉雜追記,聊誌感慨云爾。
一 凱旋門
初到法國,寄居巴黎近郊潘悌耶教授家中。潘夫人慈愛,待我若親生女。她的大女兒正在英國留學,所以嘗過骨肉離別的滋味,而對我特別體恤。早晨,我同她的兩個小女兒上學讀書;晚上放學回來,潘夫人卽教我默寫和溫課。每星期她還要教我朗誦多德的短篇小說一二篇。她一邊織絨線物件或縫補衣裳,一邊聽我讀故事;遇有疑難的地方,卽詳細解釋;讀錯了音調,卽循循地改正。最難忘的是讀柏林之圍一篇,固由於文中情節動人而又富有幽默,尤其因爲潘夫人曾帶我去參觀星場凱旋門,使書中所描寫的更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九三〇年,某春日,星期四午餐後,潘夫人帶她的小女兒珍妮和我坐火車去丹非爾,改乘地道車至星場,費時約一點多鐘。
巴黎有好幾座凱旋門,而以星場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de l'Etoile)爲最著名(頗似中國的牌樓。)星場形圓如環,位於香醉麗醉(Champs-Elysées)散步場的尾端,地勢頗高,有十二條綠樹成蔭的大道由此出發,如巨星的光芒四射。凱旋門屹然卓立星場中央,正像一束輻射線的光源。這座世界有名的建築物,是拿破崙在一八〇六年下令動工的,一八三六年才吿竣工,那時拿翁早已物故。
凱旋門高凡十數丈,寬度略遜,厚約五六十尺。上面砌有雲石浮雕,刻着「宣戰」,「出征」,「抵抗」,「和平」等造像。尤以「宣戰」女神的造像最爲生動;她怒目狂號,攘臂躍進,好像有一種復仇雪恥的呼聲,自她的口中奔湧而出,震撼天地,驚醒羣生。
門拱周圍,用鐵索鎖着,不許車輛通過。拱下安葬着一個無名戰士的遺骸,墓前燃着不息的火焰,令人肅然起敬。一九一九年,法國軍隊曾在此舉行熱狂的凱旋儀式;一九四〇年,在巴黎凱旋門下高唱勝利之歌的卻是德國軍隊。聞說德軍初入巴黎時,凱旋門上懸掛的不是法蘭西的三色旗,而是納粹黨的卐字旗。山河變色有如此者,眞使人有「不堪回首」之歎!
據說巴黎淪陷之後,希特勒曾親來駕車巡遊巴黎最繁華的地點如歌劇場(Place de l'Opéra)和平場(Place de la Concorde);並經過凱旋門,一直駛到特羅卡德羅宮(Trocadéro),在那裏希氏還下車步行,攀登大理石級,舉目向着那座高聳入雲的鐵塔(Tour Eiffel)疑神注視。希特勒又到拿破崙墓前,憑吊法國的鬼雄。是不是拿翁的歸宿正好給他一個警吿:早日放下屠刀?
多德的小說吿訴我們一八七〇年「普法戰爭」爆發的時候,有個愛國的八旬老翁,名朱武上校,沈醉於拿破崙一世的光榮傳統,帶着孫女居在香醉麗醉一間有洋臺的公寓,爲的是要親眼看見法軍勝利歸來經過凱旋門下。不料拿破崙三世打敗仗的消息頻頻傳來,朱武老人聽見卽刻昏倒在地,三日不起。其後,不知如何巴黎又傳來「勝利」的消息。老人聽見大爲歡喜,遂得轉危爲安。孫女年雖幼,頗能盡孝,憂慮祖父風燭殘年,禁不起新的刺激,於是串通醫生,假造消息安慰老人。老將受騙,誤把巴黎之圍認作柏林之圍。正當普軍開進巴黎的時候,朱武上校背着家人,穿上軍裝,偸偸地站在洋臺觀望。只見巴黎悲慘暗淡,大道上寂靜無聲,各處飄揚着有小十字的白色怪旗,並沒有人出來歡迎將士——這些景象使老人驚呆了。及至看見普軍隨着軍樂步伐沈重地經過凱旋旋門下,這位老人還盡力掙扎高聲喊道:「打!普魯士人!」
不知一九四〇年六月,巴黎有否朱武上校典型的人物站在洋臺要目覩法軍勝利,歸來經過凱旋門下?或於德軍佔領巴黎之日,在凱旋門下作勝利進行之時,還呼喊:「打!打!德意志人!」
唉!法蘭西的國魂那裏去了!
二 奧爾賽堤
九一八事變發生,正値國際聯盟在日內瓦舉行秋季大會。中國政府訓令代表團將「中日糾紛」提出大會,由國聯裁判。不料大會討論月餘,毫無結果。閉幕後,理事會繼續會議。那年,法國外長白里安任國聯理事會主席。不幸他年老多病,冬天不便到北風刺骨的日內瓦那裏去赴會;於是法國政府獻議國聯理事會假座法國外交部,在巴黎開會。法國的外交部設在奧爾賽堤畔,所以法國人俗稱外交部爲奧爾賽堤(Quai d'Orsay)。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某日下午,天氣晴和,法國外交部門前車水馬龍,各國使團冠蓋雲集。我夾在大羣國際記者和旁聽士女中進入了那間金碧輝煌的會議室,看見白里安鬚髮蒼白,面目浮腫,縮頸駝背,抱病出席,說完三五句話卽要連聲咳嗽。他的美麗雙目已不再有光芒;他的天才嘴巴雖能說出動人的字句,而其音調已不再像銅鐘般響亮了。白氏扶桌而立,大有奄奄一息之槪。引得座中人人爲着這位「和平之神」的命運而着急。果然第二年春天,他就魂歸天國了。
記得一九二五年,白里安苦心孤詣與斯特萊斯曼訂立洛加諾條約,保障歐洲和平。白氏夢想以法國爲盟主的「歐羅巴聯邦,」如今安在?法國這次慘敗,恐怕還是吃了當年白里安和平運動的虧——弄得一般靑年醉心和平,毫無鬭志;一班老將沈溺於福煦將軍的光榮傳統,不思改進戰術。環顧今日的歐局和法國的屈降,白里安泉下有知,當要怎樣痛哭!
那天會議席上還有兩個引人注意的人物:中國代表施肇基和日本代表芳澤謙吉。施公使體態魁梧,英語流利,講起話來,頗能娓娓動聽。惟拿着演講稿的那隻手,顫動不已。旅歐僑胞(在奧爾賽堤開會的時候,英德瑞比的華僑都派有代表來巴黎做後援,)嫌他氣魄不夠雄壯,態度不夠強硬,曾一再向他警吿,最後還示過威。芳澤則身材矮小,臉孔奸滑,講起話來,手裏拿着雪茄,半吞半吐,似笑非笑,令人摸不着頭腦。加之,他的外國語日本腔調十足,不像法語,也不像英語,各國記者聽見他發言,莫不頭痛三分。芳澤常拿「未得政府訓令」一語搪塞各方的質問。「政府」這個名詞要斷斷續續地說數次,大有你急他不急,令人哭笑不得的神氣。
白里安介在這兩個東方代表之間,並沒有表示堅決的主張。其實,白氏夢想的和平僅指歐洲;亞洲的屠殺不關他的痛癢。開會月餘,最後决議國聯派出一個「李頓調查團」,就算完事。
在會議期間,除了列席旁聽,每日下午我要往奧爾賽堤去一次,藉以採訪消息,與及各國記者談論和略事宣傳。奧爾賽堤午後四五時,常以豐美的茶點款待新聞記者,各國訪員蜂擁而至;那是國際宣傳的黃金機會。
有一次巴黎晨報主筆對我說:「在感情方面,法國人同情中國;可是在政治方面卻不能有所盡力!……」
自然啦,日本國強而又知道花錢宣傳。日本政府天女散花似的把金錢撒入巴黎各報紙,以致沒有正義的與論;這是當時公開的秘密。
我們一班學生記者,當時雖想爲祖國幹點宣傳工作,無奈事先沒有組織,而又每每苦於得不着材料。那時「中央通訊社」還沒有創立,一切消息都要仰給於外人。對內對外宣傳的缺乏,眞是令人痛心疾首!
一九三二年元旦日,三五同學聚談,相顧歎道:「烽煙遍地憶遼陽;歌舞昇平是他鄉!」誰知八年後,「歌舞昇平」的巴黎竟也「滿城烽火」!
三 邦德雄祠
一九三二年春,杜美總統在舉行「退伍軍人賣書日」開幕典禮的時候,不幸被一個瘋狂的外國人刺殺了。出殯的那天,天未亮,德雄場和蘇夫羅街一帶都站滿了人;八九點鐘的時候,盧森堡公園門前的鐵柵和樹枝上都堆滿了人;十一時左右,靈車方才扶出邦德雄祠(Panthéon)。在這人山人海中,我因爲去得早,所以在盧森堡公園門前也佔了一個優越的地位,很淸楚地看見出殯儀仗的經過。杜美總統的遺體本來規定國葬於邦德雄祠地下墓室,後因家人要求合葬祖墳,故僅在邦德雄祠舉行公祭儀式。
學校照例放假,午後無課,於是約了幾個同學去參觀這個法國國葬偉人的廟宇。由蘇夫羅街(因紀念邦德雄祠的建築師而得名)直上,遠遠就望見這座新希臘式的建築物,圓頂如蓋,上綴鐵十字,聳矗雲霄;簷下排列入圓石柱,每柱大可合抱,高約七八丈,作擎天之勢,雄重有致。走近一看,更見簷額上刻有「獻於偉人,感恩的祖國」("Aux grands hommes la Patrie reconnaissante")字樣;這是法蘭西人崇功報德的表示。階前祭壇和花圈拆去不久,地上殘花零葉,若有餘哀留存。
祠內的裝璜是壯麗的壁畫和栩栩欲活的塑像。我尤其愛普儀狄沙凡(Puis de Chavannes)的聖珍妮妃愛芙的童年(Enfance de Sainte Geneviève)。這幅壁畫不但結構配合得體,設色單純調和,而又氣象靜穆莊嚴,眞是令人徘徊流連不忍去。聖珍妮妃愛芙是保護巴黎的女聖。據說第五世紀中葉(漢文帝朝內)匈奴君王阿提拉(Attila)統率蠻兵侵入歐洲,一路殺人放火,有「馬蹄所過,野草不生」的威名。阿提拉進軍高盧(古法國名)的時候,路德西(古巴黎城名)人心惶惶,莫知所措。有一修道少女,名珍妮妃愛芙,於月夜登樓遠眺,望這烽火連天,大動慈悲之心,遂發宏願,祈求神靈,保護地方。經若干日,頓受聖靈感動,勸吿居民不要懼怕,說神已接納她的禱吿,敵人決不會來。其後,她的話語果然應驗了。巴黎居民懷念她的功德,於是崇奉她爲保護女聖,立祠禮拜,歷代不衰。可是二十世紀法國的珍妮妃愛芙那裏去了?爲什麽這次希特勒率軍進犯法國不見有保護巴黎的女聖出現呢?
祠正中排着一套代表「法蘭西共和」的塑像,十分雄偉,像臺前面刻着「不自由毋寧死」一語,在我腦海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像。可是法蘭西的自由如今安在?日前貝當接見美國記者,老實承認維希政府受德方指揮。他說:「余並不假装法政府爲自由,德方實握操縱之繩。」貝當的意思在獻媚主子以鞏固個人的地位,抑在忍辱負重以謀喚起祖國的復興?
記得那天我們還到地下墓室去參觀,見有哲學家盧騷福爾特爾,大文豪雨果,小說家左拉,化學家柏爾特羅,政治家左雷士等的遺骸安葬在那裏。這許多哲學家、文學家、科學家、政治家濟濟一堂,九泉有靈,一定不會感覺寂寞吧。
出墓窟時,興指給我看石級牆邊擺着的一個紅石罌,據說內面盛着甘必大(Léon Gambetta)的心臟。一八七〇年,「普法戰爭」法軍大敗,遷都都爾,甘必大率領法人建立「國防政府,」在外省竭盡心力組織抗戰工作。一八八二年,法國爲紀念這個偉大的愛國政治家舉行隆重的國葬。下料七十年後的今日,德軍重佔巴黎,貝當元帥率領法人組府於波爾多。(後來又遷到維希,宣布實行法西斯政體,)竟向希特勒俯首求和。一八七〇年的戰敗使法國的政體由「第二帝國」變爲「第三共和國,」一九四〇年的戰敗使法國放棄民主政治,而採行極權體制;這眞令人不勝滄桑之感。貝當的愛國心是否能及甘必大,這卻要蓋棺論定。不過,有一點值得注意——當日甘必大是三十二歲的熱血靑年出肩鉅艱;如今貝當卻是八十四歲的老翁,風燭殘年來幹獨裁!
法國政府何日還都巴黎呢?
四五年的逗留,巴黎給與我的回憶有的是甜的,有的是酸的,有的是苦的,有的是辣的。一時寫不了這許多,留待日後補記吧。
巴黎,何時可以再會見你?等我來到的時候,你是否已經改了面目?
「再會,巴黎!」
民國二十九年教師節寫於香港
我的巴黎回憶
「再會,巴黎!」
六年前,我曾向這個世界文化的中心,依依惜別;如今她已淪陷,回首舊遊之地,還歷歷浮現眼前。暑假得閒,拉雜追記,聊誌感慨云爾。
一 凱旋門
初到法國,寄居巴黎近郊潘悌耶教授家中。潘夫人慈愛,待我若親生女。她的大女兒正在英國留學,所以嘗過骨肉離別的滋味,而對我特別體恤。早晨,我同她的兩個小女兒上學讀書;晚上放學回來,潘夫人卽教我默寫和溫課。每星期她還要教我朗誦多德的短篇小說一二篇。她一邊織絨線物件或縫補衣裳,一邊聽我讀故事;遇有疑難的地方,卽詳細解釋;讀錯了音調,卽循循地改正。最難忘的是讀柏林之圍一篇,固由於文中情節動人而又富有幽默,尤其因爲潘夫人曾帶我去參觀星場凱旋門,使書中所描寫的更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九三〇年,某春日,星期四午餐後,潘夫人帶她的小女兒珍妮和我坐火車去丹非爾,改乘地道車至星場,費時約一點多鐘。
巴黎有好幾座凱旋門,而以星場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de l'Etoile)爲最著名(頗似中國的牌樓。)星場形圓如環,位於香醉麗醉(Champs-Elysées)散步場的尾端,地勢頗高,有十二條綠樹成蔭的大道由此出發,如巨星的光芒四射。凱旋門屹然卓立星場中央,正像一束輻射線的光源。這座世界有名的建築物,是拿破崙在一八〇六年下令動工的,一八三六年才吿竣工,那時拿翁早已物故。
凱旋門高凡十數丈,寬度略遜,厚約五六十尺。上面砌有雲石浮雕,刻着「宣戰」,「出征」,「抵抗」,「和平」等造像。尤以「宣戰」女神的造像最爲生動;她怒目狂號,攘臂躍進,好像有一種復仇雪恥的呼聲,自她的口中奔湧而出,震撼天地,驚醒羣生。
門拱周圍,用鐵索鎖着,不許車輛通過。拱下安葬着一個無名戰士的遺骸,墓前燃着不息的火焰,令人肅然起敬。一九一九年,法國軍隊曾在此舉行熱狂的凱旋儀式;一九四〇年,在巴黎凱旋門下高唱勝利之歌的卻是德國軍隊。聞說德軍初入巴黎時,凱旋門上懸掛的不是法蘭西的三色旗,而是納粹黨的卐字旗。山河變色有如此者,眞使人有「不堪回首」之歎!
據說巴黎淪陷之後,希特勒曾親來駕車巡遊巴黎最繁華的地點如歌劇場(Place de l'Opéra)和平場(Place de la Concorde);並經過凱旋門,一直駛到特羅卡德羅宮(Trocadéro),在那裏希氏還下車步行,攀登大理石級,舉目向着那座高聳入雲的鐵塔(Tour Eiffel)疑神注視。希特勒又到拿破崙墓前,憑吊法國的鬼雄。是不是拿翁的歸宿正好給他一個警吿:早日放下屠刀?
多德的小說吿訴我們一八七〇年「普法戰爭」爆發的時候,有個愛國的八旬老翁,名朱武上校,沈醉於拿破崙一世的光榮傳統,帶着孫女居在香醉麗醉一間有洋臺的公寓,爲的是要親眼看見法軍勝利歸來經過凱旋門下。不料拿破崙三世打敗仗的消息頻頻傳來,朱武老人聽見卽刻昏倒在地,三日不起。其後,不知如何巴黎又傳來「勝利」的消息。老人聽見大爲歡喜,遂得轉危爲安。孫女年雖幼,頗能盡孝,憂慮祖父風燭殘年,禁不起新的刺激,於是串通醫生,假造消息安慰老人。老將受騙,誤把巴黎之圍認作柏林之圍。正當普軍開進巴黎的時候,朱武上校背着家人,穿上軍裝,偸偸地站在洋臺觀望。只見巴黎悲慘暗淡,大道上寂靜無聲,各處飄揚着有小十字的白色怪旗,並沒有人出來歡迎將士——這些景象使老人驚呆了。及至看見普軍隨着軍樂步伐沈重地經過凱旋旋門下,這位老人還盡力掙扎高聲喊道:「打!普魯士人!」
不知一九四〇年六月,巴黎有否朱武上校典型的人物站在洋臺要目覩法軍勝利,歸來經過凱旋門下?或於德軍佔領巴黎之日,在凱旋門下作勝利進行之時,還呼喊:「打!打!德意志人!」
唉!法蘭西的國魂那裏去了!
二 奧爾賽堤
九一八事變發生,正値國際聯盟在日內瓦舉行秋季大會。中國政府訓令代表團將「中日糾紛」提出大會,由國聯裁判。不料大會討論月餘,毫無結果。閉幕後,理事會繼續會議。那年,法國外長白里安任國聯理事會主席。不幸他年老多病,冬天不便到北風刺骨的日內瓦那裏去赴會;於是法國政府獻議國聯理事會假座法國外交部,在巴黎開會。法國的外交部設在奧爾賽堤畔,所以法國人俗稱外交部爲奧爾賽堤(Quai d'Orsay)。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某日下午,天氣晴和,法國外交部門前車水馬龍,各國使團冠蓋雲集。我夾在大羣國際記者和旁聽士女中進入了那間金碧輝煌的會議室,看見白里安鬚髮蒼白,面目浮腫,縮頸駝背,抱病出席,說完三五句話卽要連聲咳嗽。他的美麗雙目已不再有光芒;他的天才嘴巴雖能說出動人的字句,而其音調已不再像銅鐘般響亮了。白氏扶桌而立,大有奄奄一息之槪。引得座中人人爲着這位「和平之神」的命運而着急。果然第二年春天,他就魂歸天國了。
記得一九二五年,白里安苦心孤詣與斯特萊斯曼訂立洛加諾條約,保障歐洲和平。白氏夢想以法國爲盟主的「歐羅巴聯邦,」如今安在?法國這次慘敗,恐怕還是吃了當年白里安和平運動的虧——弄得一般靑年醉心和平,毫無鬭志;一班老將沈溺於福煦將軍的光榮傳統,不思改進戰術。環顧今日的歐局和法國的屈降,白里安泉下有知,當要怎樣痛哭!
那天會議席上還有兩個引人注意的人物:中國代表施肇基和日本代表芳澤謙吉。施公使體態魁梧,英語流利,講起話來,頗能娓娓動聽。惟拿着演講稿的那隻手,顫動不已。旅歐僑胞(在奧爾賽堤開會的時候,英德瑞比的華僑都派有代表來巴黎做後援,)嫌他氣魄不夠雄壯,態度不夠強硬,曾一再向他警吿,最後還示過威。芳澤則身材矮小,臉孔奸滑,講起話來,手裏拿着雪茄,半吞半吐,似笑非笑,令人摸不着頭腦。加之,他的外國語日本腔調十足,不像法語,也不像英語,各國記者聽見他發言,莫不頭痛三分。芳澤常拿「未得政府訓令」一語搪塞各方的質問。「政府」這個名詞要斷斷續續地說數次,大有你急他不急,令人哭笑不得的神氣。
白里安介在這兩個東方代表之間,並沒有表示堅決的主張。其實,白氏夢想的和平僅指歐洲;亞洲的屠殺不關他的痛癢。開會月餘,最後决議國聯派出一個「李頓調查團」,就算完事。
在會議期間,除了列席旁聽,每日下午我要往奧爾賽堤去一次,藉以採訪消息,與及各國記者談論和略事宣傳。奧爾賽堤午後四五時,常以豐美的茶點款待新聞記者,各國訪員蜂擁而至;那是國際宣傳的黃金機會。
有一次巴黎晨報主筆對我說:「在感情方面,法國人同情中國;可是在政治方面卻不能有所盡力!……」
自然啦,日本國強而又知道花錢宣傳。日本政府天女散花似的把金錢撒入巴黎各報紙,以致沒有正義的與論;這是當時公開的秘密。
我們一班學生記者,當時雖想爲祖國幹點宣傳工作,無奈事先沒有組織,而又每每苦於得不着材料。那時「中央通訊社」還沒有創立,一切消息都要仰給於外人。對內對外宣傳的缺乏,眞是令人痛心疾首!
一九三二年元旦日,三五同學聚談,相顧歎道:「烽煙遍地憶遼陽;歌舞昇平是他鄉!」誰知八年後,「歌舞昇平」的巴黎竟也「滿城烽火」!
三 邦德雄祠
一九三二年春,杜美總統在舉行「退伍軍人賣書日」開幕典禮的時候,不幸被一個瘋狂的外國人刺殺了。出殯的那天,天未亮,德雄場和蘇夫羅街一帶都站滿了人;八九點鐘的時候,盧森堡公園門前的鐵柵和樹枝上都堆滿了人;十一時左右,靈車方才扶出邦德雄祠(Panthéon)。在這人山人海中,我因爲去得早,所以在盧森堡公園門前也佔了一個優越的地位,很淸楚地看見出殯儀仗的經過。杜美總統的遺體本來規定國葬於邦德雄祠地下墓室,後因家人要求合葬祖墳,故僅在邦德雄祠舉行公祭儀式。
學校照例放假,午後無課,於是約了幾個同學去參觀這個法國國葬偉人的廟宇。由蘇夫羅街(因紀念邦德雄祠的建築師而得名)直上,遠遠就望見這座新希臘式的建築物,圓頂如蓋,上綴鐵十字,聳矗雲霄;簷下排列入圓石柱,每柱大可合抱,高約七八丈,作擎天之勢,雄重有致。走近一看,更見簷額上刻有「獻於偉人,感恩的祖國」("Aux grands hommes la Patrie reconnaissante")字樣;這是法蘭西人崇功報德的表示。階前祭壇和花圈拆去不久,地上殘花零葉,若有餘哀留存。
祠內的裝璜是壯麗的壁畫和栩栩欲活的塑像。我尤其愛普儀狄沙凡(Puis de Chavannes)的聖珍妮妃愛芙的童年(Enfance de Sainte Geneviève)。這幅壁畫不但結構配合得體,設色單純調和,而又氣象靜穆莊嚴,眞是令人徘徊流連不忍去。聖珍妮妃愛芙是保護巴黎的女聖。據說第五世紀中葉(漢文帝朝內)匈奴君王阿提拉(Attila)統率蠻兵侵入歐洲,一路殺人放火,有「馬蹄所過,野草不生」的威名。阿提拉進軍高盧(古法國名)的時候,路德西(古巴黎城名)人心惶惶,莫知所措。有一修道少女,名珍妮妃愛芙,於月夜登樓遠眺,望這烽火連天,大動慈悲之心,遂發宏願,祈求神靈,保護地方。經若干日,頓受聖靈感動,勸吿居民不要懼怕,說神已接納她的禱吿,敵人決不會來。其後,她的話語果然應驗了。巴黎居民懷念她的功德,於是崇奉她爲保護女聖,立祠禮拜,歷代不衰。可是二十世紀法國的珍妮妃愛芙那裏去了?爲什麽這次希特勒率軍進犯法國不見有保護巴黎的女聖出現呢?
祠正中排着一套代表「法蘭西共和」的塑像,十分雄偉,像臺前面刻着「不自由毋寧死」一語,在我腦海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像。可是法蘭西的自由如今安在?日前貝當接見美國記者,老實承認維希政府受德方指揮。他說:「余並不假装法政府爲自由,德方實握操縱之繩。」貝當的意思在獻媚主子以鞏固個人的地位,抑在忍辱負重以謀喚起祖國的復興?
記得那天我們還到地下墓室去參觀,見有哲學家盧騷福爾特爾,大文豪雨果,小說家左拉,化學家柏爾特羅,政治家左雷士等的遺骸安葬在那裏。這許多哲學家、文學家、科學家、政治家濟濟一堂,九泉有靈,一定不會感覺寂寞吧。
出墓窟時,興指給我看石級牆邊擺着的一個紅石罌,據說內面盛着甘必大(Léon Gambetta)的心臟。一八七〇年,「普法戰爭」法軍大敗,遷都都爾,甘必大率領法人建立「國防政府,」在外省竭盡心力組織抗戰工作。一八八二年,法國爲紀念這個偉大的愛國政治家舉行隆重的國葬。下料七十年後的今日,德軍重佔巴黎,貝當元帥率領法人組府於波爾多。(後來又遷到維希,宣布實行法西斯政體,)竟向希特勒俯首求和。一八七〇年的戰敗使法國的政體由「第二帝國」變爲「第三共和國,」一九四〇年的戰敗使法國放棄民主政治,而採行極權體制;這眞令人不勝滄桑之感。貝當的愛國心是否能及甘必大,這卻要蓋棺論定。不過,有一點值得注意——當日甘必大是三十二歲的熱血靑年出肩鉅艱;如今貝當卻是八十四歲的老翁,風燭殘年來幹獨裁!
法國政府何日還都巴黎呢?
四五年的逗留,巴黎給與我的回憶有的是甜的,有的是酸的,有的是苦的,有的是辣的。一時寫不了這許多,留待日後補記吧。
巴黎,何時可以再會見你?等我來到的時候,你是否已經改了面目?
「再會,巴黎!」
民國二十九年教師節寫於香港
拉伊爾(La Hire)
拉伊爾(La Hire),本名厄田・德・維紐爾(Étienne de Vignolles),於一四一八年歸順王太子,與波敦・德・桑特萊爾(Poton de Xaintrailles)也在那時相識,兩人此後便幾乎形影不離。他們首次立功,是在一四一九年克列比(Crépy)防禦戰,之後又於奧爾良公爵的城砦庫西(Coucy)防禦戰中表現傑出。一四二一年,在客棧裏因壁爐倒塌而受傷,成了瘸子。
一四二八年十月二十五日,他帶領一隊人馬至奧爾良,據國王軍事財務官(trésorier des guerres)所載,共有甲士二十一人,弓手六人,以及喇叭手一名。十一月,他領命前去向查理七世彙報奧爾良的艱難處境。一四二九年一月二十四日,他帶領援軍一百八十人回城。在鯡魚之戰(journée des harengs)中掩護軍隊撤退後,於二月十八日撤離。一四二九年四月二十九日,他跟隨貞德進奧爾良城。他當時的軍隊有甲士八十人,弓手六十人。五月六日,隨貞德渡過羅亞爾河,攻打英軍的奧古斯丁堡(bastille des Augustins)。他十分忠於貞德,其後又參與雅爾柔(Jargeau)、默恩(Meung)、薄壤西(Beaugency)、巴泰(Patay)等役,以及巴黎攻城戰。
之後他多在諾曼第作戰,直至收復諾曼第為止。因功獲封諾曼第軍隊總司令官(capitaine-général)之銜,以及蒙默里隆(Montmorillon)之地、隆格維爾(Longueville)領地,但他仍是「剝皮軍」(écorcheurs)隊長之一。一四四四年,應盟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吉斯蒙之託,王太子路易銜命帶領「剝皮軍」開赴日耳曼,迎擊瑞士,拉伊爾正是在這個期間蹂躝了亞爾薩斯。
哥也納(Guyenne)之役期間,拉伊爾於一四四三年一月十一日,卒於蒙托邦(Montauban),葬於蒙默里隆神屋修道院(Maison-Dieu)。他的臥像於一五六二年,被來自奧爾良的休格諾派(Huguenots)破壞。
「拉伊爾」這個綽號的意思,最常見的說法是來自於「la ire」(憤怒),或是「la hyr」(狗的咕嚕聲)。不過,也可能是來自於他的一小片矮林。他將那片矮林取名為「la Hitte」,可能因發音錯誤而變成了「la Hire」。從十七世紀開始,撲克牌裏紅心侍從牌(J)的名字也被叫作「拉伊爾」。
Étienne de Vignolles, plus connu sous son surnom de "La Hire", se rallia au dauphin en 1418, se joignant à Poton de Xaintrailles dont il deviendra presque inséparable. Leur premier exploit commun se situe à la défense de Crépy, en 1419, puis ils se signalent à la défense de Coucy, la puissante forteresse du duc d'Orléans. La Hire est blessé à Baugé, en 1421, non pas à la bataille mais par la chute d'une cheminée dans une auberge. Il restera boiteux.
一四二八年十月二十五日,他帶領一隊人馬至奧爾良,據國王軍事財務官(trésorier des guerres)所載,共有甲士二十一人,弓手六人,以及喇叭手一名。十一月,他領命前去向查理七世彙報奧爾良的艱難處境。一四二九年一月二十四日,他帶領援軍一百八十人回城。在鯡魚之戰(journée des harengs)中掩護軍隊撤退後,於二月十八日撤離。一四二九年四月二十九日,他跟隨貞德進奧爾良城。他當時的軍隊有甲士八十人,弓手六十人。五月六日,隨貞德渡過羅亞爾河,攻打英軍的奧古斯丁堡(bastille des Augustins)。他十分忠於貞德,其後又參與雅爾柔(Jargeau)、默恩(Meung)、薄壤西(Beaugency)、巴泰(Patay)等役,以及巴黎攻城戰。
La Hire arrive à Orléans le 25 octobre 1428, à la tête d'une compagnie comprenant vingt et un hommes d'armes, six archers et... un trompette, selon la précision du trésorier des guerres du roi. En novembre, il est dépêché vers Charles VII pour lui rendre compte de la situation difficile de la ville. Il revient le 24 janvier 1429 à la tête d'une troupe de renfort de cent quatre-vingts hommes. Il se retire le 18 février, après avoir couvert la retraite lors de la " journée des harengs ". Le 29 avril 1429, il entre dans Orléans au côté de Jeanne la Pucelle. Sa compagnie compte alors quatre-vingts hommes d'armes et soixante hommes de traits. Le 6 mai, il passe la Loire avec Jeanne et attaque avec elle, lance au poing, les Anglais qui défendent la bastille des Augustins. Fidèle compagnon de la Pucelle, il participa ensuite aux combats de Jargeau, Meung, Beaugency. Il est aussi à la bataille de Patay et au siège de Paris.
之後他多在諾曼第作戰,直至收復諾曼第為止。因功獲封諾曼第軍隊總司令官(capitaine-général)之銜,以及蒙默里隆(Montmorillon)之地、隆格維爾(Longueville)領地,但他仍是「剝皮軍」(écorcheurs)隊長之一。一四四四年,應盟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吉斯蒙之託,王太子路易銜命帶領「剝皮軍」開赴日耳曼,迎擊瑞士,拉伊爾正是在這個期間蹂躝了亞爾薩斯。
Il combattra ensuite particulièrement en Normandie, jusqu'à la reconquête de celle-ci. Ses efforts sont récompensés par le titre de capitaine-général de la Normandie, la terre de Montmorillon et la châtellenie de Longueville. Malgré tous ces honneurs, il fut l'un des chefs des "écorcheurs". Comme les "grandes compagnies" avaient été envoyées en Espagne sous le commandement de Du Guesclin, les "écorcheurs" sont expédiés, sous la férule du dauphin Louis, en Allemagne, au prétexte de défendre la cause du pape Eugène IV. Cela donna l'occasion à La Hire de ravager l'Alsace...
哥也納(Guyenne)之役期間,拉伊爾於一四四三年一月十一日,卒於蒙托邦(Montauban),葬於蒙默里隆神屋修道院(Maison-Dieu)。他的臥像於一五六二年,被來自奧爾良的休格諾派(Huguenots)破壞。
La Hire mourut à Montauban le 11 janvier 1443, lors de la campagne de Guyenne. Il fut inhumé en l'abbaye de la Maison-Dieu, à Montmorillon. Son gisant sera saccagé en 1562 par des Huguenots venus d'Orléans...
「拉伊爾」這個綽號的意思,最常見的說法是來自於「la ire」(憤怒),或是「la hyr」(狗的咕嚕聲)。不過,也可能是來自於他的一小片矮林。他將那片矮林取名為「la Hitte」,可能因發音錯誤而變成了「la Hire」。從十七世紀開始,撲克牌裏紅心侍從牌(J)的名字也被叫作「拉伊爾」。
On prétend le plus souvent que son surnom signifie soit la ire, la colère, soit la hyr, le grognement du chien. Mais Étienne de Vignolles était propriétaire d'un petit bois de taillis appelé "la Hitte" dont il prit le nom et qui, par un vice de prononciation, a pu devenir "la Hire". Ce nom sera donné au valet de cœur des jeux de cartes à partir du XVIIe siècle.
亞倫松公爵約翰二世(Jean II d'Alençon)
亞倫松公爵約翰二世(Jean II d'Alençon),瓦羅亞家(Valois),生於一四〇九年。父親賢者約翰(Jean Ier le Sage,一三八五至一四一五年)先為亞倫松伯爵,後為公爵,死於一四一五年阿金庫爾之戰。其先祖瓦羅亞家查理,為俊美王腓力之弟,瓦羅亞朝開朝者腓力六世之父。故約翰為法蘭西國王至為親近的從兄弟之一。他因母親而與布列塔尼公爵及那瓦爾國王有交,又因首任妻子而與奧爾良公爵有交,因第二任妻子而與阿馬尼亞克伯爵有交。
一四二八年,大司馬(connétable)里士蒙伯爵(Richemont)失勢,約翰以身為王畿內國王至親而拜為總代行官(lieutenant-général),統領王軍。他卻不願親赴戰場,當時他尚有一四二四年於威紐爾(Verneuil)被俘的贖金未支付完畢。
貞德行抵錫農(Chinon)二日後,約翰在錫農與貞德相見。貞德張開雙臂歡迎,說了那句著名的話:「歡迎你來。法蘭西王家血脈的人聚集愈多愈好。」可以肯定,他兩人彼此欣賞。貞德稱他為「好公爵」(gentil duc)或「美公爵」(beau duc)。他籌畫救援奧爾良,但並無參戰。在支付完贖金後,於一四二九年六月初,重新統領集結於瑟河塞勒(Selles-sur-Cher)的軍隊,指揮雅爾柔(Jargeau)、默恩(Meung)、薄壤西(Beaugency)、巴泰(Patay)等役。出兵前,貞德曾向公爵夫人保證,會讓他丈夫「安然無恙、甚至是變得更好」回來。也確實,在雅爾柔攻城戰時,貞德曾要公爵撤出敵方兵器砲火所及之處,不久,魯德(Lude)領主便在那裏犧牲。
約翰是加冕禮上六名世俗大臣之一。當天上午,他受查理七世封為騎士。查理當時雖已二十六歲,卻尚非騎士。攻打巴黎城時,他仍在貞德身邊,但敗戰之後,便受命領軍北征諾曼第,查理七世禁止貞德隨軍而去。據約翰隨身年史家(chroniqueur)白瑟瓦爾・德・加尼(Perceval de Cagny)所言:「(國王顧問)從不願意,也未下令,更不容許貞德與公爵在一起,公爵此後就再也沒回到貞德身邊過。」
亞倫松公爵之後的所做所為,就沒那麼光彩了。他與英國人勾結,於一四五六年五月二十四日遭杜諾亞(Dunois)所捕。一四五八年十月十日,以欺君罪判死,後獲特赦,囚禁於洛世(Loches)。最後教子路易十一將之釋放,但約翰並未就此安分,再次為魯莽查理(Charles le Téméraire)而背主,於一四七四年七月十八日再度遭判死刑。其後又獲赦免,囚禁於羅浮宮,二年後卒。
Né en 1409, Jean de Valois est le deuxième fils de Jean Ier le Sage (1385-1415), comte puis duc d'Alençon, tué à la bataille d'Azincourt en 1415. Il descend directement de Charles de Valois, frère de Philippe le Bel, père du roi Philippe VI qui prit la succession du dernier Capétien et fut le premier de la dynastie des Valois. Jean d'Alençon était ainsi l'un des plus proches cousins du roi de France et il est allié par sa mère au duc de Bretagne et au roi de Navarre, par son premier mariage au duc d'Orléans et par son second mariage au comte d'Armagnac.
一四二八年,大司馬(connétable)里士蒙伯爵(Richemont)失勢,約翰以身為王畿內國王至親而拜為總代行官(lieutenant-général),統領王軍。他卻不願親赴戰場,當時他尚有一四二四年於威紐爾(Verneuil)被俘的贖金未支付完畢。
En 1428, son rang de plus proche parent du roi présent sur le territoire du royaume le faisait lieutenant-général commandant l'armée royale, du fait de la disgrâce du connétable de Richemont. Mais il ne voulait pas combattre personnellement, en application du code d'honneur de la chevalerie tant qu'il n'avait pas achevé de payer la rançon dont il était redevable depuis sa capture à Verneuil, en 1424.
貞德行抵錫農(Chinon)二日後,約翰在錫農與貞德相見。貞德張開雙臂歡迎,說了那句著名的話:「歡迎你來。法蘭西王家血脈的人聚集愈多愈好。」可以肯定,他兩人彼此欣賞。貞德稱他為「好公爵」(gentil duc)或「美公爵」(beau duc)。他籌畫救援奧爾良,但並無參戰。在支付完贖金後,於一四二九年六月初,重新統領集結於瑟河塞勒(Selles-sur-Cher)的軍隊,指揮雅爾柔(Jargeau)、默恩(Meung)、薄壤西(Beaugency)、巴泰(Patay)等役。出兵前,貞德曾向公爵夫人保證,會讓他丈夫「安然無恙、甚至是變得更好」回來。也確實,在雅爾柔攻城戰時,貞德曾要公爵撤出敵方兵器砲火所及之處,不久,魯德(Lude)領主便在那裏犧牲。
Jean d'Alençon rencontra Jeanne la Pucelle à Chinon, deux jours après son arrivée. Jeanne l'accueillit à bras ouverts, avec la célèbre formule : "Vous, soyez le très bien venu. Plus nombreux seront-ils ensemble du sang royal de France et mieux cela sera." Il est certain que les deux jeunes gens s'apprécièrent beaucoup. Jeanne appelait ce cousin du roi son "gentil duc" ou son "beau duc". Il prépara l'expédition militaire de secours à la ville d'Orléans mais il n'y participa pas. Ayant enfin achevé de payer sa rançon, il reprit la tête de l'armée qui se regroupait à Selles-sur-Cher au début de juin 1429. Il commanda aux batailles de Jargeau, Meung, Beaugency et Patay. A son départ, Jeanne avait promis à la jeune duchesse d'Alençon de lui rendre son époux "sain et sauf, dans l'état où il est, ou même meilleur". De fait, au siège de Jargeau, elle conseilla au duc de se retirer d'un lieu qui était pris sous le feu d'une machine de guerre ; c'est à cet endroit que le sire du Lude fut tué quelques instants après.
約翰是加冕禮上六名世俗大臣之一。當天上午,他受查理七世封為騎士。查理當時雖已二十六歲,卻尚非騎士。攻打巴黎城時,他仍在貞德身邊,但敗戰之後,便受命領軍北征諾曼第,查理七世禁止貞德隨軍而去。據約翰隨身年史家(chroniqueur)白瑟瓦爾・德・加尼(Perceval de Cagny)所言:「(國王顧問)從不願意,也未下令,更不容許貞德與公爵在一起,公爵此後就再也沒回到貞德身邊過。」
Jean d'Alençon est l'un des six pairs laïcs au sacre et il adouba Charles VII le matin même car le roi, bien qu'âgé de vingt-six ans, n'était pas encore chevalier. Il était encore au côté de Jeanne lors du siège de Paris mais, après l'échec devant la capitale, il fut chargé de conduire une expédition en Normandie, et Charles VII interdit à la Pucelle de le suivre. Selon le chroniqueur de Jean d'Alençon, Perceval de Cagny, "[les conseillers du roi] ne voulurent jamais consentir, ni faire, ni souffrir que la Pucelle et le Duc fussent ensemble et depuis il ne l'a plus recouvrée".
亞倫松公爵之後的所做所為,就沒那麼光彩了。他與英國人勾結,於一四五六年五月二十四日遭杜諾亞(Dunois)所捕。一四五八年十月十日,以欺君罪判死,後獲特赦,囚禁於洛世(Loches)。最後教子路易十一將之釋放,但約翰並未就此安分,再次為魯莽查理(Charles le Téméraire)而背主,於一四七四年七月十八日再度遭判死刑。其後又獲赦免,囚禁於羅浮宮,二年後卒。
La suite de la carrière du duc d'Alençon fut moins honorable. Il intrigua avec les Anglais et, le 24 mai 1456, il fut arrêté par Dunois. Il fut condamné à mort le 10 octobre 1458 pour crime de lèse-majesté. Gracié et emprisonné à Loches, il fut libéré par Louis XI qui était son filleul. Mais Jean d'Alençon ne s'assagit pas pour autant. Il trahit de nouveau son souverain, pour le compte de Charles le Téméraire. De nouveau, il fut condamné à mort, le 18 juillet 1474. De nouveau, il fut gracié. Il fut alors emprisonné au Louvre où il mourut deux années plus tard.
拿破崙終於聖厄勒那島
摘自《法蘭西志》
同盟各軍一百萬,進臨法疆。崙先各軍未會,欲入比利時出普軍不意,部署大砲三百五十門,兵十三萬,勗之曰:「累敗之餘,何以立天下?宜求一生萬死之外,為國家立一大功!」六月十五日,與納【Ney】、蘇耳【Soult】諸將,擊走普軍於聖伯爾,遣具魯西【Grouchy】尾擊之。英將穵林登【Wellington】,將援普兵,途為納【Ney】所扼。十七日,暴風雨,哨兵雨立達曉。十八日,崙攻穵林登於窩德祿【Waterloo】。英軍九萬,布陣一里半;法軍七萬二千,布陣二里。各備大砲三百門。崙幸普軍未至,進左右二翼挑戰。崙弟的羅莫【Jérôme】,破英右翼。穵林登作方陣,中央設列大隊之地,陣法整然。崙縱騎兵衝之,敵陣忽離忽合,出沒變化,不失一步。崙深歎其熟練,烈戰數合,英軍遂敗,砲車輜重,道路填塞。將佐交勸穵林登收軍,不聽,曰:「有死而無退。」接戰愈烈。普將伯魯【Bülow】,以兵三萬來援。崙不之覺,聞銃聲起山背,曰:「無乃具魯西【Grouchy】歸援乎?」伯魯自間道,衝法右翼。崙遣騎兵擊走之。納以遊軍四聯隊,破英將不倫威【Brunswick】黑隊,全軍作氣奮鬬。穵林登以衞兵一聯隊,伏一埠下,乘機突起,法軍愕眙躊躇【眙音ㄔˋchì,直視、驚視】。英軍據埠奮擊,砲射無虛發。會普將伯路捨兒【Blücher】,生兵三萬來助,軍氣百倍,勢如怒濤捲地。崙俄作方陣抗之,遂為其所乘。將汗伯倫【Cambronne】,率所部奮戰,又敗。崙切齒將決死,諸將固止之。此日,法軍血戰數十合,將卒皆疲,火藥已盡。至暮,敗卒四逃,全軍瓦解。崙拊膺太息曰:「吾事已矣!」僅以從騎免。普軍代英軍追躡,崙馳入巴勒【Paris】,將讓位太子請和,議論紛起。事未決,同盟各軍已進入巴勒。崙將乘間逃亞墨利加,以英哨船警海,不果,乃投書英相,乞哀曰:「崙得怨內外國人,困阨流離,事至此極,最強最仁大英政府,殊屈嚴典,幸賜收恤,令崙得保全餘喘。」同盟軍議流亞非利加聖厄勒那島【Sainte-Hélène】。崙在島六年,歡然自適,意氣如常,日與二三親信,馳馬出遊以遣。常使剌加塞【Las Cases】、蒙土侖【Montholon】二人,記其戰蹟,後人得詳。崙之平生者,實賴是書。後為英鎮將比土遜所倰侮,鬱鬱成病,不復服醫藥。千八百廿一年五月五日,暴風雨,飛石折樹,此日瞑然長逝,歲五十二。
同盟各軍一百萬,進臨法疆。崙先各軍未會,欲入比利時出普軍不意,部署大砲三百五十門,兵十三萬,勗之曰:「累敗之餘,何以立天下?宜求一生萬死之外,為國家立一大功!」六月十五日,與納【Ney】、蘇耳【Soult】諸將,擊走普軍於聖伯爾,遣具魯西【Grouchy】尾擊之。英將穵林登【Wellington】,將援普兵,途為納【Ney】所扼。十七日,暴風雨,哨兵雨立達曉。十八日,崙攻穵林登於窩德祿【Waterloo】。英軍九萬,布陣一里半;法軍七萬二千,布陣二里。各備大砲三百門。崙幸普軍未至,進左右二翼挑戰。崙弟的羅莫【Jérôme】,破英右翼。穵林登作方陣,中央設列大隊之地,陣法整然。崙縱騎兵衝之,敵陣忽離忽合,出沒變化,不失一步。崙深歎其熟練,烈戰數合,英軍遂敗,砲車輜重,道路填塞。將佐交勸穵林登收軍,不聽,曰:「有死而無退。」接戰愈烈。普將伯魯【Bülow】,以兵三萬來援。崙不之覺,聞銃聲起山背,曰:「無乃具魯西【Grouchy】歸援乎?」伯魯自間道,衝法右翼。崙遣騎兵擊走之。納以遊軍四聯隊,破英將不倫威【Brunswick】黑隊,全軍作氣奮鬬。穵林登以衞兵一聯隊,伏一埠下,乘機突起,法軍愕眙躊躇【眙音ㄔˋchì,直視、驚視】。英軍據埠奮擊,砲射無虛發。會普將伯路捨兒【Blücher】,生兵三萬來助,軍氣百倍,勢如怒濤捲地。崙俄作方陣抗之,遂為其所乘。將汗伯倫【Cambronne】,率所部奮戰,又敗。崙切齒將決死,諸將固止之。此日,法軍血戰數十合,將卒皆疲,火藥已盡。至暮,敗卒四逃,全軍瓦解。崙拊膺太息曰:「吾事已矣!」僅以從騎免。普軍代英軍追躡,崙馳入巴勒【Paris】,將讓位太子請和,議論紛起。事未決,同盟各軍已進入巴勒。崙將乘間逃亞墨利加,以英哨船警海,不果,乃投書英相,乞哀曰:「崙得怨內外國人,困阨流離,事至此極,最強最仁大英政府,殊屈嚴典,幸賜收恤,令崙得保全餘喘。」同盟軍議流亞非利加聖厄勒那島【Sainte-Hélène】。崙在島六年,歡然自適,意氣如常,日與二三親信,馳馬出遊以遣。常使剌加塞【Las Cases】、蒙土侖【Montholon】二人,記其戰蹟,後人得詳。崙之平生者,實賴是書。後為英鎮將比土遜所倰侮,鬱鬱成病,不復服醫藥。千八百廿一年五月五日,暴風雨,飛石折樹,此日瞑然長逝,歲五十二。
烈女約翰亞爾格復法國
摘自《法蘭西志》
一千四百二十二年,七世查理王即位於波亞地【Poitiers】。是時,法國版圖悉皆沒於英,獨西南諸部,猶為王城守。
一千四百二十八年,英兵度羅亞爾河【Loire】,長驅而南,四方望風降附,全法悉叛,王遁保阿涼【Orléans】孤城,英軍四集環攻,山河皆兵,城陷在旦夕。烈女約翰亞爾格【Jeanne d'Arc】,衝圍入城,奮戰卻敵,挽回國運。
初,約翰亞爾格,族本卑賤,出野牧羊,觀英兵放火掠財物,切齒,不禁慨然,以掃蕩英軍、濟國人,誓上帝。自是,居常忽忽如病狂,一日語人曰:「神命我剿絕英兵。」聞者大笑。約氏時年十九。男裝,擐甲冑【擐音ㄏㄨㄢˋhuàn】,騎馬疾馳,至阿涼【Orléans】,見王於圍城中,陳恢復之策。王大喜,授將印,督軍事。約氏奮不顧身,登壇誓衆,辭氣慷慨,聞者感動。
時阿涼受圍數月,饟道四絕【饟音ㄒㄧㄤˇxiǎng,同「餉」】,軍皆菜色。約氏乃提一軍,開城門突戰,咽啞叱咤。敵陣披靡,分軍為二隊。約氏驅出中間,奪糧入城,城兵為之生氣,始有守心。自是,約氏屢從壯士出戰,戰必有斬獲,將士奮激,勇氣百倍,皆誓與國家共存亡。敵人畏約氏如神。明年五月八日,英軍量勢不抗,遂解圍退軍,於是約氏名震於天下,王愈寵約氏,寄以閫外機務【閫音ㄎㄨㄣˇkǔn,門檻,又引指國門。閫外指在外統兵】。
約氏既以性命為塵芥,每戰先士卒,胃彈丸,所向無前,遂擒英驍將大爾伯【Talbot】,法軍益振。
明年,誤為英人所擒,英人誣以妖妄,投之烈火焚死。
一千四百二十二年,七世查理王即位於波亞地【Poitiers】。是時,法國版圖悉皆沒於英,獨西南諸部,猶為王城守。
一千四百二十八年,英兵度羅亞爾河【Loire】,長驅而南,四方望風降附,全法悉叛,王遁保阿涼【Orléans】孤城,英軍四集環攻,山河皆兵,城陷在旦夕。烈女約翰亞爾格【Jeanne d'Arc】,衝圍入城,奮戰卻敵,挽回國運。
初,約翰亞爾格,族本卑賤,出野牧羊,觀英兵放火掠財物,切齒,不禁慨然,以掃蕩英軍、濟國人,誓上帝。自是,居常忽忽如病狂,一日語人曰:「神命我剿絕英兵。」聞者大笑。約氏時年十九。男裝,擐甲冑【擐音ㄏㄨㄢˋhuàn】,騎馬疾馳,至阿涼【Orléans】,見王於圍城中,陳恢復之策。王大喜,授將印,督軍事。約氏奮不顧身,登壇誓衆,辭氣慷慨,聞者感動。
時阿涼受圍數月,饟道四絕【饟音ㄒㄧㄤˇxiǎng,同「餉」】,軍皆菜色。約氏乃提一軍,開城門突戰,咽啞叱咤。敵陣披靡,分軍為二隊。約氏驅出中間,奪糧入城,城兵為之生氣,始有守心。自是,約氏屢從壯士出戰,戰必有斬獲,將士奮激,勇氣百倍,皆誓與國家共存亡。敵人畏約氏如神。明年五月八日,英軍量勢不抗,遂解圍退軍,於是約氏名震於天下,王愈寵約氏,寄以閫外機務【閫音ㄎㄨㄣˇkǔn,門檻,又引指國門。閫外指在外統兵】。
約氏既以性命為塵芥,每戰先士卒,胃彈丸,所向無前,遂擒英驍將大爾伯【Talbot】,法軍益振。
明年,誤為英人所擒,英人誣以妖妄,投之烈火焚死。
法國歷史辭彙中譯備忘錄
prévôt - Nom donné à divers officiers et magistrats, d'ordre civil ou judiciaire, royaux ou seigneuriaux. 代官
bailli - Officier d'épée ou de robe qui rendait la justice au nom du roi ou d'un seigneur. 巡察使
sénéchal - officier royal qui, dans certaines provinces, exerçait des fonctions analogues à celles d'un bailli (pour la justice, les finances, etc.). 按察使
chatelain - Seigneur d'un château. 城主
intendant - Agent du pouvoir royal, investi d'attributions illimitées dans une ou plusieurs provinces. 地方監察官
摘自范熙庸《法國新志》
近來譯者,譯西音敵怕門(département)為省,爾朗敵司芒(arrondissement)為府,光登(canton)為州,康繆恩(commune)為縣,法國共八十七敵怕門,是八十七省矣。竊以中國疆域之廣,僅二十二行省,法國之地,不及中國十分之一,而言八十七省,似覺未妥。攷瀛環志略,言佛郎西國舊分三十三部,近改為八十六府;海國圖志,言佛蘭西有八十一大部落,均無作省者,且省府縣,係遞屬之名,若州,則直隸州等於府,散州等於縣,以之次於府縣之間,亦不甚合。於是不揣謭陋,譯為郡縣鄉黨,而以郡守、縣令、鄉正、黨正,名其官焉。管窺之見,亦未敢自以為當也。
敵怕門 département 省 > 郡 (守)
爾朗敵司芒 arrondissement 府 > 縣 (令)
光登 canton 州 > 鄉 (正)
康繆恩 commune 縣 > 黨 (正)
bailli - Officier d'épée ou de robe qui rendait la justice au nom du roi ou d'un seigneur. 巡察使
sénéchal - officier royal qui, dans certaines provinces, exerçait des fonctions analogues à celles d'un bailli (pour la justice, les finances, etc.). 按察使
chatelain - Seigneur d'un château. 城主
intendant - Agent du pouvoir royal, investi d'attributions illimitées dans une ou plusieurs provinces. 地方監察官
摘自范熙庸《法國新志》
近來譯者,譯西音敵怕門(département)為省,爾朗敵司芒(arrondissement)為府,光登(canton)為州,康繆恩(commune)為縣,法國共八十七敵怕門,是八十七省矣。竊以中國疆域之廣,僅二十二行省,法國之地,不及中國十分之一,而言八十七省,似覺未妥。攷瀛環志略,言佛郎西國舊分三十三部,近改為八十六府;海國圖志,言佛蘭西有八十一大部落,均無作省者,且省府縣,係遞屬之名,若州,則直隸州等於府,散州等於縣,以之次於府縣之間,亦不甚合。於是不揣謭陋,譯為郡縣鄉黨,而以郡守、縣令、鄉正、黨正,名其官焉。管窺之見,亦未敢自以為當也。
敵怕門 département 省 > 郡 (守)
爾朗敵司芒 arrondissement 府 > 縣 (令)
光登 canton 州 > 鄉 (正)
康繆恩 commune 縣 > 黨 (正)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