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蒼狼白鹿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蒼狼白鹿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蒼狼白鹿 索引

人物介紹
  • 蒙古文化圈(前作人物、草原各部、蒙古、元、四大汗國)
  • 中華文化圈(南宋、西夏、金、明、高麗、安南、吐蕃、西遼)
  • 日本文化圈(平安時代、鎌倉幕府、南北朝、室町幕府)
  • 印度文化圈(郭耳國、德里蘇丹、印度諸王朝、吳哥朝、暹羅、蒲甘)
  • 回教文化圈(花剌子模、阿拔斯、札剌亦兒、帖木兒帝國、鄂圖曼、
          艾育伯、馬木路克、亞爾默哈德、哈夫斯、麻鄰)
  • 東歐文化圈(東羅馬帝國、拉丁帝國、尼西亞帝國、俄羅斯諸公國、波蘭、匈牙利)
  • 西歐文化圈
    • 拉丁系 (法蘭西、伊比利半島列國、意大利列國)
    • 日耳曼系(英格蘭、神聖羅馬帝國、斯堪地那維亞列國)
  • 后妃篇

其他
子女命名用蒙古語
伊兒汗國 攻略(滿文)



人物介紹之參考書目

蒙古與元朝
  • 《元史》
  • 《新元史》柯紹忞著
  • 《聖武親征錄》
  • 《蒙古祕史 新譯並註釋》札奇斯欽著
  • 《蒙古祕史》余大鈞譯注
  • 《史集》拉施特編 余大鈞、周建奇譯
  • 《多桑蒙古史》瑞典多桑著 馮承鈞譯
  • 《成吉思汗傳》馮承鈞著
  • 《蒙古史綱》高越天著
  • 《元史演義》蔡東藩著
  • 《細說元朝》黎東方著
  • « L'Empire des steppes » par René Grousset
其他
  • 《金史》
  • 《遼史》
  • 《中國歷史大辭典》
  • 《瀛寰志略》徐繼畬著
  • 《東洋史要》桑原騭藏著 山陰金譯
  • 《緬甸史》哈威〔G.E. Harvey〕著 姚枏譯
  • 《暹羅國志》謝猶榮著
  • 《暹羅史》〔A History of Siam〕英吳迪〔W.A.R. Wood〕著 陳禮頌譯
  • 《東南亞歷史辭典》
線上百科

蒼狼白鹿 伊兒汗國

ere šu fiyelen ži ben gurun i hergen i afame gaire bithe be ubaliyambuhangge.

deribun de harangga hoton: tabris, bakdat, nišapur.

deribun de ilan hoton bicibe, han monggo niyalma bime, hoton eici wargi ya si ya jubki de eici bo sy i ba de bi, tuttu ofi tukiyebure jiyanggiyūn gemu encu gurun i niyalma. tukiyehe manggi, urunakū tesei tondo kemun be ten i den obuki. akū oci, gūldusi de gisurebufi encu gurun de dahara ayoo.

monggo moringga cooha be banjibuci ombicibe, terebe saikan baitalaci ojorongge damu han i emu mukūn teile. bakdat hoton mamluk gurun de hanci ofi, cooha be gemu tubade isabuci gūwa juwe hoton uthai dorgi dasan be sain i yabuci ombikai.

damu aika cooha be bakdat hoton de dabatala isabuci tabris hoton kipcak han i gurun de, nišapur cagatai han i gurun de afabure ayoo.

最初から三都市を持っているが、国王の出身が蒙古で、都市のある場所が西アジアとペルシアなので、登用する人材はすべて異郷将軍となる。そのため、登用したら必ず忠誠度を最高にしておかないと、間諜による工作を受けて寝返る可能性が高い。 蒙古騎兵の部隊を作ることはできるが、有効に活用できるのは国王とその一族だけである。国王自身はまだ働き盛りで、王族がふたり、親族がふたりもいるため、バグダードで強敵のマムルーク朝と隣接しているものの、攻撃を撃退できるだけの力はある。そのため、最初に兵力をバグダードに集めておけば、他の都市では安心して内政をおこなうことができるだろう。 ただし、あまりバグダートに兵力を集中させすぎると、タブリーズはキプチャク=ハン国のサライから、ニシャプールはチャガタイ=ハン国のサマルカンドから攻撃を受けてしまう。各都市に最低限の兵力は残しておくこと。 tabris hoton geren alin i sidende bime baitalaci ojoro ba komso. neneme ongko be hoton i šurdeme ba de arafi jeku be iktambuki. tere hoton abkai gashan jai afaburengge gemu komso ofi, bakdat hoton nišapur hoton de aisilame dara hoton obuci ombi.

bakdat hoton, ilan hoton i dolo tacin i šu wen i jergi umesi den ningge ofi tacin i hoton obure be jorin obuki. hoton i šurdeme ba de bira bifi bira jakarame ba de usin ongko be arafi ciyanliyang be bahaki. han bakdat hoton de bisire de, suduri i baita tucinjifi han i mergen i kemun be nonggibumbi.

nišapur hoton i harangga ba de gobi bifi gobi be saikan batalarangge umesi oyonggo. aikabade cagatai han i gurun be dailaki seci cooha urebure kūwaran be majige fulukan ilibuki.

タブリーズは山奥にあり、開発できる土地が狭い。牧場を中心に周辺を開発して、食料を充実させるのが先決だ。場所的に災害を受けにくく、攻撃の目標となることも少ないため、バグダードやニシャプールに、金銭や食料の補充をするための補助的な都市を目指すとよい。 バグダードは三都市中で、学術の文化レベルが一番高いので、学問の都の称号を目指すとよい。周辺には川があるので、田畑や牧場を川沿いに作っておけば充分な食料を得られる。国王のアバカバグダードに入れると、歴史イベントがおこり、知謀が増えるので、早めに移動させておくとよいだろう。 ニシャプールは、 領地内に広く砂漠が含まれるため、この砂漠をうまく開発するのがコツだ。チャガタイ=ハン国との戦いを考えると、建設できる限りの練兵所を作っておくのがよいだろう。隣接するチャガタイ=ハン国とは、友好度が低い。しかし、相手が内政を充実させるまでに時間がかかるため、序盤で本格的な戦闘になることはまずないだろう。
argun, abaka han i jui. ini bengsen udu abaka i sain de isirakū ocibe kemuni an i niyalma ci sain kai. tuttu ofi, mamluk i emgi afara de, argun be abaka han i emgi cooha gaibuci ombi. 国王アバカの息子で、能力的には国王に劣るものの、すべての面で平均以上の能力を持っている。そのためマムルーク朝との戦いでは、国王と共に最前線に立って活躍するはずだ。また年齢的にも若いため、長期間にわたって国王を支えてくれる、頼りにな将軍だといえる。

蒼狼白鹿 子女命名用蒙古語

按:漢字對譯採自《華夷譯語》或《元朝祕史》。

蒙古語(書面) 現代發音 漢字對譯 日語音譯 意思 nara(n) /nɑr/ 納闌 ナラン 太陽 sara(n) /sɑr/ 撒剌 サラン 月亮 odo(n) /ɔd/ 火敦 オドン 星 tngri /təŋgər/ 騰吉里 テングリ 天 solongɣ_a /sɔlɔŋgɔ/ 莎郎哈 ソロンゴ 虹 bulagh /bʊlɑg/ 不剌黑 ボラグ 泉 dalai /dɑlæ:/ 答來 ダライ 海 aɣula /ʊ:l/ 阿兀剌 アグラ 山 cilaɣu(n) /tʃʊlʊ:/ 赤剌溫 チラグン 石 ceceg /tʃitʃig/ 扯扯克 チェチェグ 花 taulai /tʊ:læ:/ 討來 タオライ 兔 arslan /ɑrslɑn/ 阿兒思闌 アルスラン 獅子 bars /bɑr(s)/ 巴兒思 バルス 老虎 xeris /xirs/ 客兒思 ? 犀 cino_a /tʃɔn/ 赤那 チノ 狼 noxai /nɔxœ:/ 那孩 ノハイ 狗 moɣai /mɔgœ:/ 抹孩 モガイ 蛇 bürgüd /burgəd/ 不魯骨惕 ブルゲド 鷲、雕 šongxor /ʃɔŋxɔr/ 升豁兒 ションホル 海東青 erbexei /ərbə:xe:/ 額爾伯該 エルベヘイ 蝴蝶 jida /dʒɪd/ 只答 ジダ 槍 xituɣ_a /xʊtɑg/ 乞都阿 ? 刀 süxe /sux/ 速客 スフ 斧 alta /ɑlt/ 安壇 アルタン 金 mönggö /moŋgo/ 蒙昆 モングン 銀 erdeni /ərdən/ 額兒的泥 エルデネ 寶 xas /xɑs/ 哈石 ハス 玉 bolor /bɔlɔr/ 孛羅兒 ボロル 水晶 temür /tomor/ 帖木兒 トゥムル 鐵 bolod /bɔld/ ? ボルド 鋼 abacin /abtʃɪn/ 阿八赤 アバチ 獵人 baɣatur /bɑ:tɑr/ 把阿禿兒 バガトゥル 英雄、勇士 bayan /bɑjɪn/ 伯顏 バヤン 富 secen /sətʃin/ 薛禪 セチェン 聰明 mergen /mərgən/ 篾兒干 メルゲン 聰明、賢明、賢人 ulaɣan /ʊlɑ:n/ 忽剌安 フラアン 紅色 xöxe /xox/ 闊闊 ココ 青色 caɣan /tʃɑgɑ:n/ 察罕 チャガン 白色 xar_a /xɑr/ 哈剌 ハラ 黑色 següder /su:dər/ 薛兀迭兒 セウデル 影 gerel /gərəl/ 格連勒 ゲレル 光 möngxe /moŋx/ 蒙客 ムンフ 永恆、長生 öljei /oldʒi:/ 斡里宅 オルジェ 吉利、福壽 xas taulai // 哈石討來 ハスタオライ 玉兔

遊戲中未出現的史實人物名

按:據札奇斯欽譯註蒙古祕史:別乞 begi、beki 為男女貴族通用尊稱。加之於女子,則有公主或翁主之意。
蒙古語(書面) 現代發音 漢字對譯 日語音譯 備註 男女 ? ? 火阿真別姬(元史)
火臣別吉(元史、新元史)
豁真別乞(祕史、新元史)
華箏(射鵰英雄傳) コアジン・ベキ 鐵木真長女 女 ? ? 闍闍干(元史)
扯扯亦堅(祕史) チェチェゲン 鐵木真女 女 ? ? 阿剌海別吉(元史、新元史)
阿剌合別乞(祕史) アラガイ・ベキ 鐵木真女 女 ? ? 禿滿倫(元史、新元史) トマルン 鐵木真女 女 ? ? [按塔倫](元史)
阿兒塔隆(新元史) アルタルン 鐵木真女 女 ? ? 也立安敦(元史) イル・アルタイ 鐵木真女 女

蒼狼白鹿 人物介紹 回教文化圈

索引

  • 花剌子模
  • 蘇丹沙、塔喀施、摩訶末、札闌丁、阿馬都、伊那兒只克、脫海汗、忽馬兒、牙老瓦赤、麻速忽、帖木兒滅里
  • 阿拔斯朝(黑衣大食)
  • 那昔爾、咱喜兒、木司丹錫爾、牙忽忒、阿梯兒、徒昔、苫思、阿布沙馬、納非斯、錫南
  • 札剌亦兒朝
  • 烏外思、忽辛一世、烏拜德
  • 帖木兒帝國
  • 帖木兒、バラカト、ウスマーン、ナシュクバンド、アンワール
  • 鄂圖曼土耳其
  • 默拉德、巴牙屑、哈里勒
  • 艾育伯朝
  • 薩拉丁、阿即思、阿甫答勒、阿的勒、喀密耳、邁蒙尼德、伊本阿剌比、吉夫提
  • 馬木路克朝
  • 拜巴兒思、八剌哈、撒剌迷失、哈剌溫、沙班、撒里黑、巴兒忽黑、哈利干、泰米亞、阿合馬、アスアルディー、アルアターベキ、哈剌玉速甫
  • 亞爾默哈德朝
  • 滿速兒、摩訶末那昔兒、朱拜兒、伊本魯世德、阿布伯克爾、阿瓦姆
  • 哈夫斯朝
  • 牙黑牙一世、木思丹昔兒、阿合馬二世、阿拔兒、伊本賽德、哈勒敦、布西里、賽亦底
  • 麻鄰朝
  • 烏斯曼、牙忽卜、玉速甫、雅格木拉散、伊本拔都他、阿即思一世、阿布漢穆

花剌子模

深灰:一一五六年疆域。
灰色:一一九二年疆域。
淺灰:摩訶末在位期間擴張(一二〇〇年至二〇年)。
白色:一二二〇年後,札闌丁所併領地。

原地圖來源:http://www.hukam.net/family.php?fam=229

スルタン=シャー〔蘇丹沙〕

[[14x1]]
伊兒阿斯蘭④─┬塔喀施⑥──摩訶末⑦──札闌丁
       └蘇丹沙⑤
Sultan Shah。
花剌子模第五代王。一一七二年,父伊兒阿斯蘭〔Il-Arslan〕卒,諸子爭位。蘇丹沙雖非長子,卻被視為正統繼承者,母立其為王。長子塔喀施奔西遼,以每年納貢為條件,向西遼借兵,往攻花剌子模。蘇丹沙與母聞訊出逃。塔喀施因於同年十二月自立於花剌子模。蘇丹沙與母奔郭耳國,母卻為塔喀施軍所獲,遭殺。塔喀施即位後,拒納貢於西遼,又殺西遼官員,西遼遂借兵蘇丹沙,欲助其復位。蘇丹沙進兵呼羅珊,及一一八一年,已奪下撒剌哈夕〔Sarakhs〕、徒思〔Tus〕、麻里兀〔Merv〕等地,同時進擾郭耳國八吉思〔Badghis〕地。後數年,時與塔喀施及郭耳國搆兵。一一九二年,乘塔喀施與哈馬丹塞爾柱人交兵之際,發兵花剌子模,次年卒於軍中。

テキシ〔塔喀施〕

[[19x15]] Ala ad-Din Tekish,或作 Tekesh、Takesh、Takash。譯名據《新元史》、《東洋史要》。
花剌子模第六代王。父伊兒阿斯蘭卒後,與弟蘇丹沙爭位。借西遼兵,奪弟王位。一一九四年,出兵塞爾柱,大敗蘇丹托古洛耳〔Toghrul III〕於列夷〔Rey〕,得其地。一二〇〇年病卒。

ムハンマド〔摩訶末〕

[[12x15]] Ala ad-Din Muhammad (Muhammad II)。《新元史》作「阿拉哀丁謨罕默德」。
花剌子模第七代王。塔喀施子。即位初,即遭基亞代丁、郭耳兄弟攻襲。此後數年,與郭耳國搆兵不斷,終敗之。又大敗西遼,併其地。及一二一七年,忽章河(今錫爾河)至波斯灣之地,俱為其土。在位期間,為花剌子模全盛時期。後殺畏兀兒商、辱蒙古使,成吉思汗大怒,發兵花剌子模。摩訶末知不敵而逃,輾轉入寬田吉思海(今裏海)島中,病卒。

ジャラール〔札闌丁〕

[[19x4]] Jalal ad-Din。《新元史》作「札剌勒丁」。
摩訶末子。蒙古西征時,建請召集兵力迎戰於忽章河(今錫爾河),父摩訶末不從,令各城固守,及蒙古軍連下數城,見不敵,乃西逃,札闌丁隨之避於寬田吉思海(今裏海)小島。一二二〇年底,遵父遺囑繼位。次年春,返花剌子模,衆聞其嗣位,皆不服,謀殺之,因奔哥疾寧〔Ghazni〕,據守以抗蒙古軍。後部將失和,又聞成吉思汗大軍將至,乃退往印度。遭蒙古軍追擊於印度河畔,泅水東渡得脫,求庇於德里蘇丹伊勒脫迷失遭拒。一二二四年蒙古軍旋師,札闌丁亦返,落腳於亦思法杭(今伊斯法罕),一時復趨強盛。一二二八年蒙古來攻,敗走亞美尼亞。閱二年,興兵進犯羅姆國,戰敗退兵。一二三一年,因蒙古軍緊逼,逃入庫爾德山中,為山民所殺。
  《新元史》評其人曰:「軀幹不逾中人,性沈毅,寡言笑,臨陣決機,雖衆寡不敵,而意氣自若。然自恃其勇,過示整睱,飲酒作樂,往往敗事。又馭下嚴,將士多怨之。蓋戰將才,非人君之度也。」

アーマド〔阿馬都〕

[[14x15]] 譯名據馮譯《多桑蒙古史》。全名阿馬都木勒克〔Amad-ul-mulk〕。
花剌子模宰相。蒙古軍侵入時,勸摩訶末逃往伊拉克。

イナルチュク〔伊那兒只克〕

[[15x15]] 譯名據《新元史》。馮譯《多桑蒙古史》作「亦納勒朮」。
訛答剌城太守。稱哈亦兒汗〔Ghayir-Khan〕。摩訶末母土而堪哈敦〔Terken Khatoun〕弟。時成吉思汗遣畏兀兒商西行購置土物,伊那兒只克以蒙古細作告於摩訶末,受命盡殺之,惟一人得歸。成吉思汗聞知大怒,復遣一花剌子模人為使,偕蒙古官四人往詰責。摩訶末殺花剌子模人,薙蒙古官鬚髮釋歸。成吉思汗因怒而發兵西征。及蒙古軍攻訛答剌城,與王將哈剌察(Qaracha,或作哈剌札)守城。被圍五月,哈剌察以力困議降,伊那兒只克以殺商獲罪於蒙古,自度無生理,矢言死守。哈剌察乃夜率親軍出城,欲突圍而遁,被獲乞降,以其不忠而見誅。蒙古軍因詢得城內虛實,城陷,伊兒那只克復退保子城,歷一月,子城亦陷,伊那兒只克被俘,檻送撒麻耳干,成吉思汗命鎔銀液灌其口耳,以報前仇。

トガイ=ハーン〔脫海汗〕

[[16x15]] Togaï-khan。譯名據馮譯《多桑蒙古史》。
摩訶末叔父。撒麻耳干統將之一。

クマル=テギン〔忽馬兒〕

[[17x15]] 譯名據馮譯《多桑蒙古史》〔Khoumar〕、余大均譯《史集》〔Хумар〕。《元史譯文證補》作「忽馬爾」。《新元史》作「庫馬爾」。
摩訶末母土而堪哈敦〔Terken Khatoun〕之親戚。時朮赤、察合台、窩闊台攻玉龍傑赤,城民舉忽馬兒為首領,堅守城池。蒙古軍數遭擊退,加以朮赤、察合台素不睦,閱六月不克,使人往告成吉思汗,乃命窩闊台總諸軍,調和兩兄,城始陷。

ヤラワチ〔牙老瓦赤〕

[[5x5]] 或作牙剌瓦赤、牙魯瓦赤。新蒙文作 Ялавич。
花剌子模人。早年投附蒙古,成吉思汗滅花剌子模,受命主管中亞不花剌等城行政財賦。窩闊台即位後,奏定西域人以丁出賦調之法,設治於忽氊(Khujand,位今塔吉克)。後因與察合台不協,被召還朝。一二四一年,改任中州大斷事官,至燕京主管漢民公事。蒙哥汗即位後,仍領舊職,稱燕京等處行尚書省事。

マスウード=ベイ〔麻速忽〕

[[14x11]] 花剌子模人。牙老瓦赤子。成吉思汗西征時,隨父入覲。窩闊台汗末年,牙老瓦赤調任漢地斷事官,麻速忽繼父職,主管西域財賦,管轄自畏兀兒之地西至阿母河的定居城鄉地區。乃馬真后攝政時,殺戮舊臣,麻速忽因懼禍而託庇於拔都。貴由即位時,率河中各地官員入覲,奉命仍守舊職。蒙哥即位,入朝貢獻,受任別失八里等處行省長官。忽必烈即位後,命察合台孫阿魯忽管領按台山(今阿爾泰山)以西迄阿母河之地,麻速忽受阿魯忽命,仍管理城邑政務。任職期間,致力於恢復河中地區之經濟、文化。卒後葬於不花剌。

チムール=メリク〔帖木兒滅里〕

[[13x15]] Timur Malik。譯名據馮譯《多桑蒙古史》〔Timour-Mélik〕、余大均譯《史集》〔Тимур-мелик〕。《新元史》作「帖木兒瑪里克」。
花剌子模驍將。忽氊城守。時蒙古軍來攻忽氈城,帖木兒滅里率軍退入忽章河中洲上一堡,離岸遠,矢石不能及,與城互為犄角。又造舟十二艘,裹氈塗泥,以禦火箭。蒙古軍莫可奈何,及援兵至,驅新得民丁,運石填河,築堤達洲。帖木兒滅里不能守,乃以舟載運士卒輜重,擬移往白訥克特,卻為蒙古軍鐵索所阻,因捨舟登岸,相從者陸續亡失,終以單騎敗走。時有蒙古兵三騎緊追於後,帖木兒滅里見箙中僅餘三矢,取一矢,射最近一騎,貫其一目,斥後二騎曰:「吾尚有二矢。速退勿追!」二騎乃退,帖木兒滅里方得脫險,往依札闌丁。

阿拔斯朝(黑衣大食)

アル=ナーセル〔那昔爾〕

[[13x1]] Al-Nasir。譯名據《新元史》、《東洋史要》。《新元史》又作「那昔兒累丁」。馮譯《多桑蒙古史》作「納昔兒」。
阿拔斯朝第卅四代哈里發(一一八〇年至一二二五年在位)。一一九四年,唆使花剌子模塔喀施往征塞爾柱,殺蘇丹托古洛耳〔Toghrul III〕。後與塔喀施交惡。及塔喀施子摩訶末滅郭耳國,搜得那昔爾挑唆書信,怒而另立十葉派哈里發(即先知穆罕默德壻阿里之後裔),以與相抗,復出兵進逼。據傳那昔爾嘗遣人向蒙古求援。後蒙古西征花剌子模,那昔爾始得暫安。一二二五年病卒。

アッザーヒル〔咱喜兒〕

[[1x17]] Al-Zahir bi-Amr Allah。譯名據余大均譯《史集》。
阿拔斯朝第卅五代哈里發(一二二五年十月至二六年七月在位)。那昔爾子。在位九個月卒,子木司丹錫爾繼之。

ムスタンシル〔木司丹錫爾〕

[[14x17]] Al-Mustansir I。譯名據《新元史》,作「木司丹錫爾壁拉」〔Al-Mustansir Bi'llah〕。
阿拔斯朝第卅六代哈里發(一二二六年至四二年在位)。建首座回教大學木司丹錫爾學院〔المدرسة المستنصرية〕於報達(今屬木司丹錫爾大學〔الجامعة المستنصرية〕一部分)。一二四二年卒,子木司塔辛〔al-Musta'sim〕繼之,是為阿拔斯朝末代哈里發。一二五八年,蒙古軍攻陷報達,阿拔斯朝亡。

ヤークート〔牙忽忒〕

[[19x16]] Yaqut al-Hamawi。
生於君士坦丁堡。幼時於戰中被俘,被賣予一報達商人為奴,受其教養。嘗遊歷各地多年,著有地理書《列國辭典》〔معجم البلدان〕等作品傳世。一二二九年,卒於阿勒坡。

アル=アシール〔阿梯兒〕

[[20x16]] Ibn al-Athir。譯名據《中西交通史料彙編》,全稱作「依賓愛爾阿梯兒」。馮譯《多桑蒙古史》作「也速丁阿里額梯兒」〔Yzz-ud-din Ali Ibn-ul-Ethir〕。
生於土耳其札即剌〔Cizre〕,後居於毛夕里(今摩蘇爾)。多次受任出使報達。嘗隨薩拉丁軍至敘利亞。著有《全史》〔الكامل في التاريخ〕,記載自創世至回曆六二八年(西元一二三一年)間歷史,對研究十字軍及蒙古西征之事,極具參考價值。

アッ=トゥーシー〔徒昔〕

[[19x17]] Nasir al-Din al-Tusi。譯名據余大均譯《史集》。
天文學家。徒思〔Tus〕人。一二五六年,旭烈兀攻陷阿剌模忒〔Alamut〕諸堡,大破木剌夷後,得徒昔,拜為科學顧問。一二五九年,旭烈兀為建天文臺於篾剌合〔Maragheh〕。今月球有「納昔剌丁隕石坑」〔Nasireddin〕,即取自其名。

シャムス〔苫思〕

[[16x17]] Shams Tabrizi。
伊斯蘭宗教家、詩人。桃里寺(今大不里士)人。與托鉢修士團創始者魯米有深交。一二四七年卒。

アブー=シャーマ〔阿布沙馬〕

[[16x18]] Abu Shama。
歷史學家。生於大馬士革。一二六三年,任教於大馬士革兩所學校。著有史書,記述訥剌丁〔Nur al-Din Zengi〕及薩拉丁在位期間史事。

ナフィース〔納非斯〕

[[20x18]] Ibn al-Nafis。
伊斯蘭醫學家。生於大馬士革。十六歲學醫。後應艾育伯朝蘇丹喀密耳之邀,移居埃及,受任為納塞里醫院〔al-Naseri〕主任醫生。一二八八年,病卒於開羅。其留世手稿中,載有世界最早對肺循環之描述。

スィナーン〔錫南〕

[[19x18]] Rashid ad-Din Sinan。
生於巴斯拉〔Basra〕。與兄弟交惡後,赴阿剌模忒〔Alamut〕受刺客訓練。後以喀夫堡〔Al-Kahf〕、馬斯亞夫城〔Masyaf〕為據地,從事刺殺行動。一一九三年卒於喀夫堡。

札剌亦兒朝

ウワイス〔烏外思〕

[[15x16]] Shaykh Uways Jalayir。譯名據馮譯《多桑蒙古史》。
札剌亦兒朝第二代君主。初代君主大哈散〔Hassan Bozorg〕子。保護文化藝術,本身也勵行於創作詩。占領了西亞各城市,最後卻敗給帖木兒。
先是一三三五年,伊兒汗國末代汗不賽因卒,諸臣將各自擁立旭烈兀後裔為傀儡汗,相互攻伐,時大哈散據報達,亦為其一。(未完待補)

フサイン1世〔忽辛〕

[[6x17]] Shaikh Hussain Jalayir。譯名據馮譯《多桑蒙古史》。
札剌亦兒朝第四代君主(一三七四年至八二年在位)。烏外思子。一三七四年父卒,長子哈散〔Hasan〕繼之,尋為諸異密所殺,改立忽辛。未幾,木札發兒朝〔Mozaffarides〕沙摩訶末〔Shah Mahmud〕來襲,陷大不里士,因病退兵。後木札發兒朝沙叔札〔Shah Shoja〕復發兵來侵,再陷大不里士,以其領國法兒思〔Fars〕有變,乃退兵。及一三七六年夏,忽辛始移居大不里士。在位期間,與兄弟阿里〔Ali〕、阿合馬〔Ahmed〕、巴牙屑〔Bayazid〕等人爭權不斷。又以支持列夷〔Ray〕總督阿的勒阿合〔Adil Aqa〕,引諸異密不滿。內外兵燹四起。一三八二年,弟阿合馬陷大不里士,殺忽辛自立。

ウバイド〔烏拜德〕

[[10x17]] Ubayd Zakani。
波斯詩人。可疾云〔Qazvin〕人。時可疾云屬伊兒汗國。及一三三五年伊兒汗國分裂,烏拜德奔法兒思設剌子〔Shiraz〕,入阿不亦沙克〔Abu Ishaq〕宮廷作詩。及一三五七年木札發兒朝木八里速丁謨罕默德〔Mubariz al-Din Muhammad〕陷設剌子,殺阿不亦沙克,烏拜德復奔札剌亦兒朝,為烏外思作詩。後謨罕默德子沙叔札〔Shah Shoja〕即位,始歸設剌子。留有《貴族倫理》〔رسالهٔ اخلاق الاشراف〕、〈鼠與貓〉〔موش و گربه〕等作品傳世。

帖木兒帝國

ティムール〔帖木兒〕

[[8x31]] 帖木兒帝國創始者。生於河中〔Transoxiana〕。自稱成吉思汗的子孫,以再興蒙古帝國為目標,席捲了西亞後,在遠征中國途中病卒。

バラカト

[[19x15]] Sayyid Baraka。帖木兒帝國將軍,作為政治顧問非常活躍。關於帝國內外的措施、對策等,有極大影響力。

ウスマーン

[[7x17]] Qara Yuluk Uthman Beg。土耳其將軍。於小亞細亞東部建立了回教王朝白羊朝。後降服於帖木兒,活躍於安卡拉等戰役。

ナシュクバンド

[[9x16]] Baha' al-Din Naqshband。伊斯蘭宗教家。侍奉於帖木兒帝國第二代蘇丹哈利勒〔Khalil〕。在中亞的城市不花剌推廣其教義。

アンワール

[[20x15]] 阿富汗西北部城市哈烈的詩人。受到帖木兒之孫兀魯伯〔Ulugh Beg〕之保護。

鄂圖曼土耳其(奧斯曼)

ムラト〔默拉德〕

[[12x32]] Murad I。譯名據《瀛寰志略》。
鄂圖曼土耳其第三代蘇丹(一三六二年至八九年在位)。即位初,發兵西征,攻占馬其頓,遷都亞得堡〔Adrianople〕,更其名曰艾第尼〔Edirne〕。以新得之地分封諸侯。一三七三年,迫東羅馬皇帝約翰五世納貢。又建新軍〔Janissaries〕,強制基督徒青年入軍。一三八九年,大破拉札爾〔Lazare〕所率塞爾維亞軍於科索沃,納塞爾維亞為附庸。時默拉德於帳中,遭塞爾維亞騎士米洛士・奧比里齊〔Miloš Obilić〕刺殺身亡。子巴牙屑繼之。

バヤジット〔巴牙屑〕

[[6x33]] Bayezid I。譯名據《瀛寰志略》。
鄂圖曼土耳其第四代蘇丹(一三八九年至一四〇二年在位)。默拉德子。一三九四年,發兵東羅馬,圍攻君士坦丁堡,久圍不下,至一四〇二年帖木兒來犯,始罷兵撤圍。一三九六年,大敗匈牙利王西吉斯蒙所率十字軍於尼科波耳〔Nikopol〕。又力圖一統安那托利亞,因與帖木兒爆發衝突。一四〇二年,與帖木兒軍戰於安卡拉,巴牙屑戰敗被俘,幽於撒麻耳干。一四〇三年卒。

ハリル〔哈里勒〕

[[4x17]] Çandarlı Kara Halil Hayreddin Pasha。
默拉德時期宰相。為鄂圖曼史上首位具有「大維齊」〔Grand Vizier〕頭銜者。強制徵兵制發起者,設立常備步兵「新軍」〔Janissaries〕。一三八七年卒。

艾育伯朝〔Ayyubids〕

サラディン〔薩拉丁〕

[[12x1]] Salah ad-Din Yusuf ibn Ayyub。
庫德族。生於提克里特(Tikrit,位今伊拉克),長於巴勒別克〔Baalbek〕、大馬士革。後在其叔父失兒苦黑〔Shirkuh〕麾下任職,時失兒苦黑為阿勒坡兼大馬士革異密訥剌丁〔Nur al-Din Zengi〕麾下大將。一一六四年、六七年、六八年,三度奉命隨失兒苦黑遠征埃及法提馬朝。後失兒苦黑被拜為法提馬宰相,六九年卒,薩拉丁繼之。一一七一年,法提馬朝哈里發阿迪忒〔al-Adid〕病卒(或謂中毒),薩拉丁掌政,仍尊訥剌丁為主。一一七四年,訥剌丁與薩拉丁交惡,正欲發兵埃及之際,染病卒,薩拉丁因自立為蘇丹。隨後接收大馬士革,征服敘利亞、巴勒斯坦全境。又攻占阿勒坡、毛夕里(今摩蘇爾)。一一八七年,率阿拉伯聯軍,向耶路撒冷王國發起聖戰,大敗十字軍於哈丁〔Hattin〕,收復聖城耶路撒冷,此前聖城已為十字軍強占凡八十八年。一一八九年,英王理查一世、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一世、法王腓力二世,共組第三次十字軍,攻陷亞克〔Acre〕,復進逼耶路撒冷。十字軍統帥間意見分歧,加以薩拉丁一度率兵收復雅法〔Jaffa〕,終未能下耶城。一一九二年,雙方簽定《雅法條約》,耶路撒冷等地歸穆斯林有所,惟仍向基督教朝聖者開放,十字軍則僅保有沿海太爾〔Tyre〕至雅法一帶。一一九三年,病卒。薩拉丁生時,多散財於窮民,及卒,身僅有金幣一枚、銀幣四十枚。

アル=アジーズ〔阿即思〕

[[20x17]] Al-Malik Al-Aziz Uthman ibn Salah Ad-Din Yusuf。譯名據余大均譯《史集》。馮譯《多桑蒙古史》作「阿昔思」。
艾育伯朝第二代蘇丹(一一九三年至九八年在位)。薩拉丁次子。薩拉丁生前,以大馬士革封長子阿甫答勒,以埃及封次子阿即思,以阿勒坡封三子咱喜兒。及卒,阿即思以身主埃及,繼位蘇丹。一一九六年,與叔父薩法丁(即阿的勒)合攻阿甫答勒,奪大馬士革,流放阿甫答勒至薩爾哈德〔Salkhad〕。阿即思之蘇丹位愈固,惟實權仍多握於叔父薩法丁之手。在位期間,嘗下令拆除吉沙金字塔,後以工程過於浩大乃止。今孟卡拉金字塔北面長形缺口,即為當時所拆。一一九八年,狩獵時意外身亡。

アル=アフダル〔阿甫答勒〕

[[1x18]] Al-Afdal。譯名據余大均譯《史集》。
薩拉丁長子。薩拉丁生前,以大馬士革封之,以埃及封阿即思,及一一九三年病卒,阿即思以身主埃及,繼位蘇丹。一一九六年,叔父薩法丁(即阿的勒)與阿即思聯手,攻奪大馬士革,流放阿甫答勒至薩爾哈德〔Salkhad〕,薩法丁因繼主大馬士革。一一九八年,阿即思卒,子滿速兒繼之,時年僅九歲。朝臣為防薩法丁野心,召還阿甫答勒以為援。阿甫答勒亦欲圖復辟,發兵圍大馬士革不下,回師埃及,反為薩法丁所破,蘇丹滿速兒降,薩法丁因繼位為蘇丹,以撒摩撒達〔Samosata〕等地封阿甫答勒。一二二五年卒。

アル=アーディル〔阿的勒〕

[[2x18]] Al-Adil I。十字軍多以其號「薩法丁」〔Saphadin〕稱之,源自 Sayf ad-Din〔سيف الدين〕,意為「信仰之劍」。
艾育伯朝第四代蘇丹(一二〇〇年至一八年在位)。薩拉丁弟。一一九三年薩拉丁卒,子阿甫答勒與阿即思爭位搆兵,阿的勒初為調停,後見阿甫答勒不成材,轉而奉阿即思為蘇丹。一一九六年,與阿即思合攻阿甫答勒,奪大馬士革,流放阿甫答勒至薩爾哈德〔Salkhad〕,接掌大馬士革。一一九八年,阿即思卒,子滿速兒繼之,朝臣召還阿甫答勒以為援。阿甫答勒發兵圍大馬士革不下,回師埃及。薩法丁率兵擊破之,乃自立為蘇丹。

アル=カーミル〔喀密耳〕

[[3x18]] Al-Kamil。譯名據《元史譯文證補》。馮譯《多桑蒙古史》作「哈迷勒」。十字軍多以「麥列丁」〔Meledin〕稱之。
艾育伯朝第五代蘇丹(一二一八年至三八年在位)。薩法丁(阿的勒)長子。一二〇〇年,父薩法丁即蘇丹位後,拜喀密耳為埃及總督。一二一八年六月下旬,第五次十字軍圍攻達米塔〔Damietta〕。八月底薩法丁病卒,喀密耳繼之。一九年底,城陷,城中清真寺俱改建為教堂。二一年,十字軍敗於曼蘇拉〔Mansurah〕,始獻城撤兵。一二二八年,第六次十字軍再起。二九年,喀密耳與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二世簽定《雅法條約》,以耶路撒冷、伯利恆等地,歸屬耶路撒冷王國,雙方停戰十年。

マイモニデス〔邁蒙尼德〕

[[4x18]] Maimonides。
猶太人。生於哥多華。後輾轉居於摩洛哥、埃及。為薩拉丁御醫。善醫學、哲學、猶太教經典。一二〇四年,卒於埃及福斯塔特〔Fustat〕。有諸多醫書及猶太教哲學作品傳世。

イブン=アラビー〔伊本阿剌比〕

[[5x18]] Ibn Arabi。
伊斯蘭神學家。生於莫夕亞〔Murcia〕。一二三〇年,定居大馬士革。為回教形而上學思想之中心人物。

キフティー〔吉夫提〕

[[6x18]] Al-Qifti。
阿拉伯歷史學家。生於埃及吉夫特〔Qift〕。後仕於阿勒坡異密咱喜兒(Az-Zahir Ghazi,薩拉丁三子)。據史載,共著書二十六部,今僅存二部。

馬木路克朝(奴隸朝)

所謂「馬木路克」,即阿拉伯語「奴隸」〔مملوك〕之意。共有德里、埃及兩大奴隸朝,今為示區別,稱德里者為奴隸朝,稱埃及者為馬木路克朝,其名實一也。

バイバルス〔拜巴兒思〕

[[20x2]] Baybars。《新元史》作「比拔而斯」。馮譯《多桑蒙古史》作「貝巴兒思」。
埃及馬木路克朝蘇丹(一二六〇年至七七年在位)。生於黑海北部草原,後為蒙古軍所俘,幾經轉賣,最終入埃及為蘇丹撒里黑〔As-Salih Ayyub〕之奴。受拔為將,率兵大破第七次十字軍於曼蘇拉〔Mansurah〕等地。時撒里黑卒,子禿蘭沙〔Al-Muazzam Turanshah〕繼之,為拜巴兒思等人所弒,未幾艾伯克〔Aybak〕奪位,原蘇丹奴隸(馬木路克人)出奔敘利亞。後艾伯克遇刺卒,子滿速兒阿里〔Al-Mansur Ali〕繼之。越二年,副王忽都思〔Qutuz〕廢滿速兒以自立,越年,又為拜巴兒思等人刺殺,拜巴兒思因踐蘇丹位。在位期間多次遠征,屢勝十字軍與蒙古軍。一二七七年,卒於大馬士革。

バラカ〔八剌哈〕

[[20x17]] Al-Sa'id Baraka。馮譯《多桑蒙古史》稱其名,作「賽德」。
埃及馬木路克朝蘇丹(一二七七年至七九年在位)。拜巴兒思子。欲以己親信取代父時舊部,令舊部異密哈剌溫等人出征,欲藉以調離都城,待其回師之際逮捕之。不料事泄,反為哈剌溫等人所廢,另立其弟撒剌迷失。

サラーミシュ〔撒剌迷失〕

[[1x18]] Al-Adil Badr ad-Dîn Salamish。馮譯《多桑蒙古史》作「射剌迷失」。
埃及馬木路克朝蘇丹(一二七九年八月至十一月在位)。拜巴兒思子,八剌哈弟。八剌哈踐位二年後,為父舊部異密哈剌溫等人所廢,另立其弟撒剌迷失,時年僅七歲。不數月,哈剌溫復廢之自立。

カラーウーン〔哈剌溫〕

[[4x18]] Qalawun。《新元史》作「開拉溫」,馮譯《多桑蒙古史》作「克剌溫」〔Kélavoun〕。
埃及馬木路克朝蘇丹(一二七九年至九〇年在位)。廢幼蘇丹撒剌迷失後自立。一二八一年,擊退伊兒汗國阿八哈汗之軍。利用十字軍諸國等地方領主欲自立之心態,分別與各小國協議。一二九〇年,耶路撒冷王所請援軍航抵亞克,因醉酒而濫殺百姓,基督教徒、回教徒俱有被殺者。哈剌溫遣使詰之,並索討殺人者。哈剌溫原與亞克定有十年停戰之約,至是詰問未得覆音,因視之為十字軍毀約在先,乃發兵圍亞克城。年底,卒於開羅。翌年,其子阿失剌甫哈里勒〔al-Ashraf Khalil〕始攻陷亞克。

シャアバーン〔沙班〕

[[18x18]] Al-Ashraf Sha'ban(Sha'ban II)。
馬木路克朝蘇丹(一三六三年至七七年在位)。前蘇丹滿速兒摩訶末〔Al-Mansur Muhammad〕之子。一三六三年,滿速兒摩訶末為朝中異密所廢,另立沙班繼位,時年僅十歲,實權仍握於異密之手。後朝中奴隸(馬木路克人)分派內亂,殺伐不斷。一三六七年末,沙班以己軍擊破叛軍,內亂始暫止。一三七五年,滅亞美尼亞,馬木路克朝版圖因擴至南安那托利亞。一三七六年,沙班赴麥加聖朝,朝中奴隸乘機反叛,隨從奴隸亦隨之反,沙班遁脫,後仍為所獲,七七年被殺。叛軍另立其子滿速兒阿里〔Al-Mansur Ali II〕為蘇丹,時年僅九歲,實權握於叛軍異密巴兒忽黑等人之手。

アッサーリフ〔撒里黑〕

[[15x18]] Al-Salih Hajji。
馬木路克朝蘇丹(一三八一年至八二年,八九年至九〇年在位)。沙班二世之子。先是沙班為叛軍所弒,立沙班子滿速兒阿里,以為傀儡。越四年,滿速兒阿里卒,巴兒忽黑等人又立其弟撒里黑繼位。一三八二年,巴兒忽黑廢之,自立為蘇丹。

バルクーク〔巴兒忽黑〕

[[20x16]] Al-Malik Az-Zahir Sayf ad-Din Barquq。
馬木路克朝蘇丹(一三八二年至八九年,九〇年至九九年在位)。撤耳柯思人〔Circassians〕。戰時被俘,幾經轉賣至埃及為奴,於朝中漸握權勢。一三八二年,廢少蘇丹撒里黑自立。一三八九年,北部地方總督謀反,攻入開羅,俘得巴兒忽黑,迎撒里黑復辟。後叛軍又為巴兒忽黑人馬擊退,巴兒忽黑因於九〇年二月復位,改以親族任總督。九九年卒。

ハッリカーン〔哈利干〕

[[13x17]] Ibn Khallikan。
伊斯蘭史學家。學律法於毛夕里,後移居開羅,任首席法官助理。一二六一年,任首席法官於大馬士革,後一度回埃及任教,又回大馬士革。一二八二年卒。著有傳記,記載伊斯蘭史重要人物。

タイミーヤ〔泰米亞〕

[[2x18]] Ibn Taymiyyah。
伊斯蘭法學家、神學家。生於哈蘭〔Harran〕。多次因發表反對主流神學學派之意見而入獄。一三二八年,病卒於大馬士革獄。

アハマッド〔阿合馬〕

[[18x18]] Ahmad al-Badawi。
生於非斯,後移居埃及。信奉蘇非派神秘主義。有「阿拉伯世界最偉大聖人之一」美譽。一二七六年卒。

アスアルディー〔〕

[[9x18]] 以大馬士革為本營的伊斯蘭商人。之後伴隨著蘇丹巴兒忽黑,巡視開羅等城市。
按:未確所指何人,待攷。

アルアターベキ〔〕

[[4x18]] 馬木路克朝將軍,侍奉巴兒忽黑。任大馬士革總督時,因受帖木兒軍攻擊而逃亡。
按:未確所指何人,待攷。

カラー=ユースフ〔哈剌玉速甫〕

[[12x17]] Qara Yusuf。
黑羊朝〔Qara Qoyunlu〕蘇丹(一三八九年至一四二〇年在位)。即位初,與札剌亦兒朝聯手,對抗白羊朝〔Aq Qoyunlu〕,未幾被俘,支付贖金後獲釋。及帖木兒西侵,兩軍於一四〇二年戰於亞爾加米運河〔Algami Canal〕,哈剌玉速甫大敗,奔埃及。後帖木兒卒,哈剌玉速甫復召兵,於一四〇六年收復故都桃里寺(今大不里士)。〇七年,襲攻喬治亞,殺其王喬治七世。〇八年,大破帖木兒子米蘭沙〔Miran Shah〕於薩德魯德〔Sardrud〕,殺之。後札剌亦兒朝蘇丹阿合馬來襲,哈剌玉速甫破其軍於桃里寺近郊,俘阿合馬,翌日處死。一四二〇年,臨帖木兒子沙哈魯〔Shahrukh Mirza〕率兵來征之際,哈剌玉速甫卒。

亞爾默哈德朝〔Almohads〕

アル=マンスール〔滿速兒〕

[[11x1]] Yaqub al-Mansur。
亞爾默哈德朝哈里發(一一八四年至九九年在位)。先是其父於一一八四年率兵攻葡萄牙聖塔倫城〔Santarém〕時中敵弩矢,未幾卒。滿速兒為報父讎,亦發兵伊比利半島。一一九五年,大破卡斯提爾亞豐蘇八世軍於亞拉科斯〔Alarcos〕,據傳是戰共殺敵十五萬人,獲財物無算。

ムハマドナーセル〔摩訶末那昔兒〕

[[1x19]] Muhammad al-Nasir。
亞爾默哈德朝哈里發(一一九九年至一二一三年在位)。一二〇七年,任命阿卜答勒瓦希德〔Abu Muhammad Abd al-Wahid〕為伊夫里起亞〔Ifriqiya〕總督,是為日後哈夫斯朝之濫觴。一二一二年,教皇英諾森八世,應卡斯提爾王亞豐蘇八世之求,號召十字軍。摩訶末那昔兒率兵,與基督教諸國聯軍戰於拉斯納瓦斯德托洛薩〔Las Navas de Tolosa〕,大敗。越年卒。

ジュバイル〔朱拜兒〕

[[2x19]] Ibn Jubayr。
阿拉伯人。生於瓦倫西亞。嘗任亞爾默哈德朝轄下格拉那達總督之書記官。嘗於一一八三年、八九年、一二一七年,三次前赴麥加朝聖。留有遊記傳世,記述其第一次朝聖途中所見所聞。

イブン=ルシュド〔伊本魯世德〕

[[3x19]] Ibn Rushd。西方多以拉丁化名稱「亞威羅伊」〔Averroes〕稱之。
博學家,伊斯蘭文明最偉大哲學家之一。生於哥多華。嘗先後於塞維爾及哥多華任回教法官〔قاضي〕。著書上百冊。對亞里斯多德思想多所注解,西方稱之為哲學家(指亞里斯多德)之「詮釋者」〔Commentateur〕,對後世哲學家影響深遠。一一九八年,卒於馬拉喀什。

アブー=バクル〔阿布伯克爾〕

[[4x19]] Abu Bakr 為阿拉伯常見人名,未知確指何人。按遊戲簡介,此人生於西班牙,善文學,嘗任亞爾默哈德朝哈里發滿速兒之侍醫,因大臣疏遠而遭毒殺,卒於一一九八年。
所查人物相似者,有伊本圖斐勒〔Ibn Tufayl〕,其全名亦含「阿布伯克爾」等字,西方多以拉丁名 Abubacer Aben Tofail 稱之。生於安達盧西亞瓜地克斯〔Guadix〕。仕於亞爾默哈德朝哈里發阿布・牙忽卜・玉速甫(滿速兒之父),任大臣兼侍醫。舉薦魯世德於哈里發。一一八五年,卒於馬拉喀什。撰有哲學寓言小說《哈伊・伊本・雅克丹》〔حي بن يقظان〕(書名為書中主角名),此書翻譯量於阿拉伯文著作中排名第三,僅次於《古蘭經》及《天方夜譚》。
  按:此人行迹雖與遊戲中簡介相近,惟查無大臣疏遠及毒殺一事,且所仕者非滿速兒,卒年亦不相符。待攷。

アッワーム〔阿瓦姆〕

[[5x19]] Ibn al-'Awwam。
農學家。阿拉伯人。生於塞維爾。撰有《農書》〔كتاب الفلاحة〕留世。

哈夫斯朝〔Hafsids〕

ヤフヤー1世〔牙黑牙一世〕

[[11x19]] Abu Zakariya Yahya。
哈夫斯朝第一代蘇丹(一二二九年至四九年在位)。先後於亞爾默哈德朝任加貝斯〔Gabès〕、突尼斯等地總督。及聞亞爾默哈德朝哈里發阿卜答勒木敏〔Abd al-Mu'min〕遭弒,乃舉兵反,乘朝中內亂,攻併其地。一二二九年,自立於突尼斯,哈夫斯朝〔Hafsids〕由是肇建。後大擴疆土,一躍為一方強權。

ムンタシル〔木思丹昔兒〕

[[1x3]] Muhammad al-Mustansir。遊戲所用日文名,對應 Muntasir,應為訛誤。
哈夫斯朝第二代蘇丹(約一二四九年至七七年在位)。一二六七年,法蘭西王路易九世號召發動第八次十字軍。其弟那不勒斯兼西西里王查理一世,勸其先攻突尼斯,再攻埃及,路易從之。一二七〇年,路易率軍登陸突尼斯,未幾染病卒,子腓力三世繼之。雙方簽定《突尼斯條約》,法軍退兵。

アフマド2世〔阿合馬二世〕

[[13x19]] Abu al-Abbas Ahmad II。
哈夫斯朝第十九代哈里發(一三七〇年至九四年在位)。本為君士坦丁(位今阿爾及利亞)異密。後麻鄰朝來犯,攻占伊夫里起亞,後受軍士所迫,棄地西歸。一三七〇年,阿合馬收復突尼斯,廢哈里發哈里德二世〔Khalid II〕以自立,哈夫斯朝由是再興。

アッバール〔阿拔兒〕

[[3x19]] Ibn al-Abbar。
生於瓦倫西亞。父歿後,一二二二年、三一年,先後於瓦倫西亞總督阿布賽德〔Zayd Abu Zayd〕、扎延伊本馬兒答尼失〔Zayyan ibn Mardanish〕底下任職。約一二三五年,任回教法官〔قاضي〕於德尼亞〔Dénia〕。時北方基督教諸國聯軍不斷南侵。一二三六年,卡斯提爾陷哥多華。三七年,瓦倫西亞為亞拉岡軍所圍,阿拔兒受扎延之託,奔突尼斯,求援於哈夫斯朝牙黑牙一世。牙黑牙發兵船十二艘往援,惟未能入瓦倫西亞港。三八年,阿拔兒復受託與亞軍交涉請成事宜,瓦城降。阿拔兒與扎延,先後奔德尼亞、莫夕亞。四〇年,奔突尼斯。於牙黑牙、木思丹昔兒兩蘇丹在位期間任職,兩度遭謫貶後召回。一二五八年,木思丹昔兒以阿拔斯朝覆滅,自立為哈里發。阿拔兒或因密謀,或因出言諷刺被捕,於一二六〇年受處火刑而卒。有詩集、文集等書傳世。

イブン=サイード〔伊本賽德〕

[[12x19]] Ibn Sa'id al-Maghribi。
生於喀剌巴尼賽德(قلعة بني زيد,即今拉萊亞爾堡〔Alcalá la Real〕),長於馬拉喀什,就學於塞維爾。嘗朝聖麥加,旅居亞歷山大港、開羅、耶路撒冷、阿勒坡等地。一二八六年卒於突尼斯。集家族幾代人心血,採集當代安達盧西亞詩人之詩,完成《馬格里布之書》。

ハルドゥーン〔哈勒敦〕

[[6x19]] Ibn Khaldun。
生於突尼斯。先後仕於麻鄰朝、格拉那達納斯爾朝。一三六四年,受納斯爾朝摩訶末五世之託,與卡斯提爾議和。因與大臣不睦,南返突尼斯。後復輾轉仕於哈夫斯朝、扎延朝(即特倫森王國)、麻鄰朝。一三七八年,回突尼斯。一三八二年,東赴麥加朝聖,先後任法律教授及回教法官〔قاضي〕於開羅。以直言不諱而樹敵,多次遭免職又復職。一四〇〇年,帖木兒兵圍大馬士革,馬木路克朝蘇丹遣哈勒敦等人為使,與帖木兒媾和。和談無果,城陷。哈勒敦仍回開羅著書,任教職、法官。一四〇六年卒。撰有《史鑑》〔كتاب العبر〕等史學名著。

アル=ブーシーリ〔布西里〕

[[15x19]] Al-Busiri。
伊斯蘭詩人。嘗中風,半身癱瘓,因祈於真主。果於一日夢中,見先知穆罕默德,解其長袍裹之,及寤,其病乃癒,因作《長袍之詩》〔قصيدة البردة〕。一二九四年卒。

サイイディー〔賽亦底〕

[[8x19]] 伊斯蘭宗教家。受神秘主義的影響,在突尼斯做了些廣傳教義的活動。
按:未確所指何人,待攷。

麻鄰朝〔Marinids〕

原地圖來源:http://www.hukam.net/family.php?fam=106

ウトマーン〔烏斯曼〕

[[14x19]] Uthman ibn Abd al-Haqq。
北非麻鄰朝〔Mérinides〕第二代君主(一二一七年至四〇年在位)。一二一七年,其父與亞爾默哈德朝〔Almohades〕戰時卒,烏斯曼繼之。為報父讎,亦與亞爾默哈德朝搆兵。一二四〇年,遭基督徒奴隸所弒。

ヤアクーブ〔牙忽卜〕

[[19x2]] Abu Yusuf Yaqub ibn Abd al-Haqq。
麻鄰朝第六代君主(一二五八年至八六年在位)。一二六九年,攻占馬拉喀什〔Marrakech〕,滅亞爾默哈德朝。後遷都非斯〔Fez〕。一二七五年出兵伊比利半島,協助格拉那達納斯爾朝〔Nasrids〕,抗擊卡斯提爾。一二八二年,卡斯提爾太子桑喬自立謀反,與格拉那達結盟,王亞豐蘇十世因求援於麻鄰朝。牙忽卜出兵襄助。八四年,亞豐蘇十世卒,桑喬繼位,是為卡斯提爾王桑喬四世。八五年,牙忽卜再次發兵伊比利半島,與卡斯提爾戰。十月,雙方議和。一二八六年卒,子玉速甫繼位。

ユースフ〔玉速甫〕

[[3x19]] Abu Yaqub Yusuf an-Nasr。譯名據余大均譯《史集》同名者譯名。《新元史》有同名者作「約索甫」。
麻鄰朝第七代君主(一二八六年至一三〇七年在位)。牙忽卜子。

ヤグムラーサン〔雅格木拉散〕

[[4x19]] Yaghmurasen Ibn Zyan。
亞爾默哈德朝轄下一部落酋長之子。一二三六年,接任特倫森〔Tlemcen〕總督,乘亞爾默哈德朝分裂之際,據地自立。

イブン=バツータ〔伊本拔都他〕

[[5x19]] Ibn Battuta。《中西交通史料彙編》作「依賓拔都他」,《中國歷史大辭典・遼夏金元史》作「伊本拔圖塔」。
生於丹吉爾〔Tangier〕。一三二五年至麥加朝聖,後遊歷波斯、阿拉伯半島、東非、小亞細亞、拜占庭、欽察、中亞等地。一三三三年至印度德里。四二年,元順帝遣使印度,德里蘇丹命拔都他率使團訪元,使團船遇風漂沒,又輾轉浪迹馬爾地夫、錫蘭、印度各地。約一三四五年,始乘船自孟加拉東行,抵泉州,遊歷廣州、杭州等城。四九年,返回故里,又至西班牙、中西非等處遊歷。一三五四年,奉摩洛哥蘇丹命,回都城非斯〔Fez〕,口述其旅行見聞,蘇丹命祕書伊本朮札伊〔Ibn Juzayy〕記錄,次年書成。原書由阿拉伯文寫成,為多卷本,多以節寫本流傳。一八三九年,原手稿全文發現於摩洛哥。一八五三年至五八年間,巴黎出版全書原文校勘本及法譯。今中譯本有馬金鵬譯《伊本白圖泰遊記》。

アジーズ1世〔阿即思一世〕

[[12x19]] Abu Faris Abd al-Aziz I of Morocco。
麻鄰朝第十八代君主(一三六六年至七二年在位)。果決有為。即位後,殺權臣烏馬兒〔Umar bin Abdulla al-Yabani〕。又東征特倫森,俘得哈勒敦〔Ibn Khaldun〕,獲其效力。建有阿即思醫院於非斯〔Fez〕,今尚存焉。在位期間,一轉麻鄰朝頹勢。一三七二年卒。

アブー=ハンムー〔阿布漢穆〕

[[1x19]] Abu Hammu II。
特倫森蘇丹(一三五九年至八九年在位)。格拉那達人。

蒼狼白鹿 人物介紹 印度文化圈

索引

  • 郭耳國
  • 基亞代丁、郭耳、亦勒都思、奚勒只、哈八察、齋旃德、赤失提
  • 德里蘇丹國
  • 艾伯克、伊勒脫迷失、巴勒班、海忽拔、阿密兒忽思老、哈勒只、非魯思、禿黑魯黑二世、哈非思
  • 印度諸王朝
  • 拘盧吞伽、伽那波底、比栗毘羅闍、跋羅羅、般荼一世、摩羅跋摩、那羅信訶、羅摩旃陀羅、部迦、訶利訶羅、吠檀多
  • 吳哥朝
  • 闍耶跋摩、サムタック、ジャカ
  • 暹羅
  • 波隆摩羅闍、羅梅萱、羅摩羅闍
  • 蒲甘
  • 醯路彌路、迦娑婆、那羅提訶波帝、憍苴、因陀羅提耶、般孟

郭耳國

草綠色:郭耳國初期領地(一一五〇年至六三年)。
黃綠色:一一八六年後占自哥疾寧朝(伽色尼朝)領地。
藍綠色:一一九三年後所占領地。

原地圖來源:http://www.hukam.net/family.php?fam=447

ギヤース〔基亞代丁〕

[[16x1]] Ghiyath al-Din Muhammad。譯名據《東洋史要》。馮譯《多桑蒙古史》作「加禿丁」。
郭耳國蘇丹(一一六三年至一二〇三年在位)。即位後,爭位者不斷。叔父法忽剌丁麻速忽〔Fakhr al-Din Masud〕為奪位,與塞爾柱巴里黑〔Balkh〕暨也里〔Herat〕之主亦勒的思〔Yildiz〕聯手,終為基亞代丁所敗,亦勒的思見殺,叔父獲赦,令主八米俺〔Bâmiyân〕。一一七三年,敗烏古斯突厥〔Oghuz〕,攻占哥疾寧(Ghazni,又作伽色尼),以弟郭耳摩訶末主哥疾寧。時花剌子模蘇丹沙為兄塔喀施所逐,奔郭耳,問基亞代丁借兵,遭拒,復借兵於西遼,屢擾郭耳北境。一一八六年,與其弟郭耳摩訶末攻陷拉合爾。一一九〇年,又敗蘇丹沙兵於馬魯阿魯得〔Marw al-Rudh〕,遂併其呼羅珊之大部領土。一二〇〇年,塔喀施卒,子摩訶末繼之。基亞代丁聞其初即位,發兵攻之。一二〇三年卒於也里。弟郭耳摩訶末繼之,旋返郭耳,爭取貴族支持,即蘇丹位於非洛斯固〔Firozkoh〕。

ゴーリー〔郭耳〕

[[6x5]] Muhammad of Ghor 或 Muhammad Ghori。譯名據《東洋史要》,全稱「郭耳摩詞末」。《新元史》作「希哈潑哀丁」。馮譯《多桑蒙古史》作「失哈不丁馬合木」〔Schihab-ud-din Mahmoud〕。
郭耳國蘇丹。本名希哈潑哀丁〔Shihab al-Din〕。基亞代丁弟。一一七三年為哥疾寧〔Ghazni〕之主,一一八六年,征服旁遮普一地回教諸國。一一九一年與剌日不德軍〔Rajputs〕戰,大敗,次年反勝,陷德里。隨後其部將復攻得比哈爾、孟加拉。一二〇三年兄卒繼位,〇六年遇刺卒。郭耳無嗣,待奴隸如子,育為將吏。及卒,麾下諸將據地自立,艾伯克稱王於拉合爾,建奴隸王朝;哈八察自立於木而灘〔Multan〕,亦勒都思自立於哥疾寧,奚勒只自立於孟加拉,禿黑里勒〔Bahauddin Tughril〕自立於巴耶那〔Bayana〕。
  兄子馬合木〔Mahmoud〕繼其位,僅得保郭耳一地,且納貢於花剌子模。在位七年,遇刺卒。時花剌子模蘇丹摩訶末有弟名阿里失兒〔Aly-Schir〕,與兄有隙,奔依馬合木,居非洛斯固。及馬合木卒,自立為郭耳王,求兄冊封。受冊時,為使者斬殺,郭耳國遂併入花剌子模。

イルディス〔亦勒都思〕

[[16x16]] 譯名據馮譯《多桑蒙古史》,全稱作「塔只丁亦勒都思」〔Tadj-ud-din Ildouz〕。
本為郭耳國部將。郭耳摩訶末卒後,自立於哥疾寧。一二〇八年,擊退艾伯克來犯。花剌子模併郭耳國後,發兵來侵哥疾寧,亦勒都思大敗。花剌子模摩訶末,改以哈八察為哥疾寧之主,置亦勒都思於拉合爾。德里蘇丹伊勒脫迷失,反之無果,遂出兵拉合爾。一二一六年初,兩軍戰於塔拉因〔Tarain〕,亦勒都思兵敗被俘,遊街後處死。卒後,拉合爾復為哈八察所奪。

キルジー〔奚勒只〕

[[1x14]] Muhammad Khalji (Khilji)。
本為郭耳摩訶末部將,領軍出征東印度,攻占比哈爾、孟加拉等地,自立為王,建孟加拉哈勒只朝〔Khalji〕。征印期間,大肆屠殺佛教僧衆,令孟加拉一地改奉回教。一二〇六年,出兵吐蕃,遇刺卒。

カバーチャ〔哈八察〕

Nasir ad-Din Qabacha。
本為郭耳摩訶末家奴,獲拔為將。一二〇三年,受命為木而灘〔Multan〕領主。〇六年郭耳遇刺卒,艾伯克建奴隸朝於德里,哈八察亦屬焉。一二一〇年艾伯克卒,哈八察乃自立於木而灘。嘗兩度擊退哥疾寧亦勒都思來犯。一二一四年,花剌子模摩訶末往攻哥疾寧,逐亦勒都思,置於拉合爾,改以哈八察主哥疾寧。後亦勒都思與德里蘇丹伊勒脫迷失,戰於塔拉因〔Tarain〕,兵敗被殺,拉合爾地遂為哈八察所併。一二一七年,伊勒脫迷失發兵來攻拉合爾,哈八察不敵而退,大敗於曼蘇拉〔Mansura〕,時伊勒脫迷失因蒙古來犯,乃止兵。及一二二七年,復發兵來攻。二八年,哈八察退守印度河中一島砦,伊勒脫迷失分兵圍之。哈八察議和無果,出逃時,溺斃河中。

ジャイチャンド〔齋旃德〕

[[2x14]] 本名闍耶旃陀羅〔Jayacandra〕,地方傳說稱其為齋旃德〔Jaichand〕。曲女城〔Kannauj〕伽訶陀婆羅朝〔Gahadavala〕君主。一一九四年,郭耳國部將艾伯克率兵來犯,齋旃德於象上中箭身亡。

チシュティー〔赤失提〕

[[18x16]] Mu'in al-Din Chishti。
回教神祕主義者。活躍於印度西北地區。

德里蘇丹國

所謂「德里蘇丹國」,意指定都德里之回教王朝,先後有奴隸王朝、哈勒只朝、禿黑魯黑朝(Tughluq 或 Tughlaq,《東洋史要》作「圖拉克朝」)、賽亦德朝〔Sayyid〕、洛底朝(Lodi,《東洋史要》作「路提朝」),終為莫臥兒所滅。

アイバク〔艾伯克〕

[[20x13]] Qutb ud-Din Aibak。《東洋史要》作「甲丟伯丁」。
幼時被賣為奴,長於你沙不兒〔Nishapur〕,後受郭耳摩訶末擢為部將。郭耳征德里後,回師呼羅珊,以艾伯克留守印度。及郭耳遇刺卒,諸將據地自立,艾伯克亦自立於德里,奄有北印度之地,是為德里蘇丹國。以其嘗為郭耳奴隸,故稱奴隸王朝。一二一〇年卒。

イルトゥミシュ〔伊勒脫迷失〕

[[17x16]] Iltutmish。譯名據《新元史》、《東洋史要》。
印度奴隸朝蘇丹。本為艾伯克奴隸,娶其女。艾伯克死後,自立於德里。大擴疆土於北印度。與哥疾寧亦勒都思爭位,一二一五年,俘亦勒都思,殺之。一二二五年,迫孟加拉奚勒只承認其德里主權。花剌子模札闌丁受蒙古軍追擊時,嘗求納於伊勒脫迷失,為其所拒。諸子中,長子先其而卒,餘下諸子俱無才,因以女拉齊亞〔Razia〕為繼任者育之。一二三六年卒,女拉齊亞繼之。

バルバン〔巴勒班〕

[[9x3]] Ghiyas ud din Balban。
印度奴隸朝蘇丹。本為伊勒脫迷失家奴,位列其四十突厥奴隸官之衆。一二四九年,受蘇丹納昔兒哀丁〔Nasiruddin Mahmud〕拜為攝政,娶其女,因握實權。六六年,納昔兒哀丁卒,無嗣,巴勒班繼之為蘇丹。一二七一年、七九年,蒙古軍兩度來襲拉合爾,俱遭擊退。一二八五年,蒙古軍再度來侵,長子摩訶末汗〔Muhammad Khan〕率兵阻擊蒙兵於印度河岸,此戰雖勝,卻命喪戰場。巴勒班欲改立次子布格拉汗〔Bughra Khan〕為世子,為其所拒,因改立布格拉汗子海忽拔〔Qaiqabad〕為世子。一二八七年卒。

ケイク=バード〔海忽拔〕

[[1x14]] Muiz ud din Qaiqabad。
印度奴隸朝蘇丹。前蘇丹巴勒班之孫,孟加拉主布格拉汗〔Bughra Khan〕之子。一二八七年即蘇丹位,年僅十七。耽於酒色,不理國事,大權旁落至大臣尼贊木丁〔Nizam-ud-Din〕之手。一二八八年,父布格拉汗為清君側,發兵德里,尼贊木丁亦唆使海忽拔率兵迎之。兩軍遇於薩流河〔Saryu,सरयू〕岸,父子相擁而泣,未戰而退。及返德里,海忽拔另置尼贊木丁於木而灘〔Multan〕,見其數日未動身,因下令毒殺之。又拜非突厥人札剌勒丁哈勒只〔Jalal-ud-Din Khalji〕為將。殺臣拜將之舉,引國中突厥貴族不滿。一二九〇年,遇刺卒,其子亦遭殺。奴隸朝亡。札剌勒丁哈勒只即位於德里,建哈勒只朝。

アミル=ホスロー〔阿密兒忽思老〕

[[20x13]] Amir Khusrau。
印度奴隸朝詩人。才能深受巴勒班賞識。作有多首波斯語詩,亦善音樂。

ハルジー〔哈勒只〕

[[2x14]] Alauddin Khalji。《東洋史要》稱其名,作「阿老丁」。
哈勒只朝第二代蘇丹。前蘇丹札剌勒丁哈勒只之姪兼其壻。一二九六年,發兵襲國都提婆吉利〔Devagiri〕,殺叔父札剌勒丁,自立為蘇丹。即位後,多次擊退蒙古察合台汗國來侵。又發兵遠征南印度、德干高原等地,大擴版圖。自詡為「亞歷山大第二」〔سکندر ثانی〕。一三一六年卒。

フィールーズ〔非魯思〕

[[5x14]] Firuz Shah Tughlaq。
禿黑魯黑朝第三代蘇丹(一三五一年至八八年在位)。虔信回教。在位期間,大行改革,建設繁多,據傳共建有水壩五十座、宮殿二十座、商隊驛館百所、醫院百所等。

トゥグルク2世〔禿黑魯黑二世〕

[[9x15]] Ghiyath-ud-din Tughluq Shah II。
禿黑魯黑朝第四代蘇丹(一三八八年至八九年在位)。前蘇丹非魯思之孫。本名禿黑魯黑汗〔Tughluq Khan〕。繼位後,其堂兄弟阿蒲倍克爾〔Abu Bakr Shah〕與大臣合謀奪位,梟其首,懸於德里城門。在位僅五月又十八日。

ハーフィズ〔哈非思〕

[[16x17]] Hafez。
伊朗抒情詩人。設剌子〔Shiraz〕人。名聲遍及印度回教徒。有詩集留世。

印度諸王朝

遊戲中所謂「印度諸王朝」,原文作「ヒンドゥー諸王朝」,更可能是指「印度教諸王朝」,意指印度中南部印度教諸國,有迦迦提耶〔Kakatiya〕、注輦〔Chola〕、耶陀婆〔Yadava〕、曷薩羅〔Hoysala〕、般荼〔Pandya〕、毘闍耶那伽羅〔Vijayanagara〕等。

原地圖來源:http://s-yoshida1.my.coocan.jp/souko/db-sekaisi/indo-mugaru-teikoku.pdf

クローットゥンガ〔拘盧吞伽〕

[[8x2]] Kulothunga III。
南印度注輦朝〔Chola〕君主(一一七八年至一二一八年在位)。嘗三征般荼朝〔Pandya〕,陷馬杜賴等城。建有著名寺廟 Kampaheswarar Temple。

ガナパティ〔伽那波底〕

[[3x14]] Ganapati。
南印度迦迦提耶朝〔Kakatiya〕君主(約一一九九年至一二六二年在位)。父摩詞提婆〔Mahadeva〕在位時,耶陀婆朝〔Yadava〕來侵,父戰死,伽那波底被俘。大將樓陀羅〔Rudra〕代行治國,國中始得暫穩。一一九九年,伽那波底獲釋復位。

プリトビラージャ〔比栗毘羅闍〕

[[6x14]] Prithviraja III(Prithviraj Chauhan)。
北印度遮訶摩那朝〔Chahamana〕君主(約一一七七年至九二年在位)。一一九一年,率聯軍擊退郭耳國之軍於塔拉因〔Tarain〕。次年,郭耳再度發兵來犯,兩軍復戰於塔拉因,比栗毘羅闍兵敗被俘,旋即處死。

バッラーラ〔跋羅羅〕

[[4x14]] Veera Ballala II。
南印度曷薩羅朝〔Hoysala〕君主(一一七三年至一二二〇年在位)。在位期間,版圖擴至邁索爾北,又大破耶陀婆,曷薩羅朝一躍為南印度霸主。

パーンディヤ1世〔般荼一世〕

[[10x14]] Maravarman Sundara Pandyan。
後般荼朝君主(約一二一六年至三八年在位)。先是般荼朝向注輦朝拘盧吞伽三世稱臣,般荼一世即位後,旋舉兵與戰,大破注輦軍,進占其地。拘盧吞伽向曷薩羅朝跋羅羅二世求援,跋羅羅令世子那羅信訶二世率軍相助,般荼一世迫於其兵,遂與拘盧吞伽議和,歸還其土。後與迦陀婆朝〔Kadava〕聯手,對抗注輦及曷薩羅,雙方互有勝負,以議和聯姻告終。一二三八年卒。

マーラヴァルマン〔摩羅跋摩〕

[[10x3]] Maravarman Kulasekara Pandyan I。
後般荼朝君主(約一二六八年至一三〇八年)。一二七九年,先後擊破曷薩羅軍與注輦軍,注輦朝滅亡。一三〇八年卒。或謂《馬可波羅遊記》中所紀「馬八兒省」〔Maabar〕,即其治下之地。

ナーラシンハ〔那羅信訶〕

[[4x14]] Narasimha III。
印度曷薩羅朝〔Hoysala〕君主。

ラーマチャンドラ〔羅摩旃陀羅〕

[[3x14]] Ramachandra。
耶陀婆朝〔Yadava〕第七代王(約一二七一年至一三一一年在位)。一二九四年,阿老丁哈勒只〔Alauddin Khalji〕發兵來侵,迫其稱臣納貢。後舉兵反之,兵敗被俘,獲釋後不復反。一三一一年卒。

ブッカ〔部迦〕

[[9x14]] Bukka Raya I。
毘闍耶那伽羅〔Vijayanagara〕第二代王(約一三五六年至七七年在位)。自一三五八年起,與巴赫馬尼朝〔Bahmani〕屢動干戈,互有勝負。六五年,與巴赫馬尼王摩訶末沙〔Mohammed Shah I〕議和,劃定疆界。七〇年,遣其子拘摩羅甘波那〔Kumara Kampana〕攻滅馬杜賴蘇丹國〔Madurai〕,大擴疆土於南境。一三七七年卒。

ハリハラ〔訶利訶羅〕

[[1x15]] Harihara II。
毘闍耶那伽羅第三代王(一三七七年至一四〇四年在位)。前王部迦之子。

ヴェーダーンタ〔吠檀多〕

[[14x14]] 印度宗教家。以梵文記錄有關於印度教之書籍。
按:「吠檀多」為印度教一學派之稱,遊戲所指何人,待攷。

吳哥朝

ジャヤヴァルマン〔闍耶跋摩〕

[[7x2]] 即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一一八一年至一二一八年在位)。陀羅尼因陀羅跋摩二世〔Dharanindravarman II〕之子。一一六九年,率軍征占城,聞父卒後耶輸跋摩二世〔Yasovarman II〕即位等消息,旋即班師。途中,大官帝利菩婆那底咥〔Tribhuvanāditya〕弒新王耶輸跋摩自立,闍耶跋摩因暫隱居。一一七七年,占城經水路,襲擊高棉都城耶輸陀羅補羅〔Yasodharapura〕,殺帝利菩婆那底咥。次年,闍耶跋摩率兵,擊退占城軍,時闍耶跋摩年壽已五十餘。既而回都城平亂。一一八一年,即位為王。一一九〇年,與大越通好。同年,占城王闍耶因陀羅跋摩四世來侵,出兵迎擊,大敗占軍,陷其都城佛逝〔Vijaya〕,俘占城王。又向北、向西擴張,勢力北達今老撾賽封〔Say Fong〕,西抵緬甸與馬來半島。平息南部莫良地區叛亂。虔信大乘佛教,是高棉首位佛教徒國王,但婆羅門在宮廷中亦居要職。大興土木,重建國都。至今尚存吳哥城城牆、城門、塹壕、城中央巴戎寺等,均為其下令所建。在各地廣建寺廟,均為飾有巨大人面石雕之塔形建築。修築全國道路網,工程浩大,人民負擔沉重,國勢日衰。在位時期為吳哥朝鼎盛期。亦為其趨於衰微之轉折點。諡號摩訶波羅摩蘇伽多〔Mahaparamasaugata〕。

サムタック〔〕

[[8x30]] 「サムタック」一名所指何人,待攷。遊戲簡傳謂其為闍耶跋摩之子,則或為因陀羅跋摩二世〔Indravarman II〕。
闍耶跋摩之子。崇信佛教,擴建完繕其父所建寺廟。其父大興土木,終致財政惡化。在位期間,一二二〇年占城獨立,一二三八年速古台朝獨立。

ジャカ〔〕

[[9x30]] 吳哥朝官員。追隨闍耶跋摩。

暹羅

烏通王①────羅梅萱②⑤──羅摩羅闍⑥
 │
(妻兄)
 │
波隆摩羅闍③──通蘭④

ボロマラージャ〔波隆摩羅闍〕

[[19x30]] Borommarachathirat I(Khunluang Pha Ngua)。譯名據《暹羅國志》、《暹羅史》。
大城朝第三代國王。初代王烏通王妻舅。興兵攻速古台朝,收為附庸。親征清邁時,中途病卒。衆推其子通蘭〔Thong Lan〕繼位,時年僅十五歲。

ラメスアン〔羅梅萱〕

[[6x30]] Ramesuan。譯名據《暹羅國志》。《暹羅史》作「拉梅萱」。
大城朝第二暨第五代國王。初代王烏通王之子。烏通王歿後,羅梅萱嗣位。在位一年,因國亂未能平,受臣下所迫,讓位於舅父波隆摩羅闍。及聞幼主通蘭〔Thong Lan〕即位,遂舉兵直撲大城(阿瑜陀耶),弒之篡位。通蘭在位僅七日。致力於領土擴張,破壞了高棉首都吳哥城。

ラマラージャ〔羅摩羅闍〕

[[8x30]] Ramrachathirat。
大城朝第六代國王。羅梅萱之子。

蒲甘

ティロミンロ〔醯路彌路〕

[[14x30]] Htilominlo。姚枏譯《緬甸史》作「難壇摩耶」〔Nadaungmya〕。
蒲甘朝第八代王。更關注於佛事。政務委交其兄四人合議,為緬甸後世議會〔hluttaw〕雛形。建有名寺醯路彌路寺。

チャスワ〔迦娑婆〕

[[15x30]] Kyaswa。譯名據姚枏譯《緬甸史》。
蒲甘朝第九代王。醯路彌路子。父死後繼位。與其父一様,政事委交王子與重臣。篤信佛教,於各地大建寺廟。

ナラティハパテ〔那羅提訶波帝〕

[[11x3]] Narathihapate。譯名據姚枏〈元成宗平緬考〉(載於《東方雜誌》)。姚譯《緬甸史》作「那羅梯訶波蒂」。
蒲甘朝第十一代王(一二五六年至八七年在位)。忽必烈汗即位後,要求納貢臣屬,那羅提訶波帝拒之,引蒙古軍來侵。一二八五年逃離國都蒲甘,奔南緬甸。見蒙古軍日益南進,終降於忽必烈汗,以換蒙古軍撤出北緬甸。回蒲甘途中,遭其子提訶都〔Thihathu〕(《元史》「不速速古里」)弒於卑謬。蒲甘帝國自此裂為小國。

チョースワー〔憍苴〕

[[6x30]] Kyawswa。《元史》作「的立普哇拿阿迪提牙」〔Tribhuvanāditya〕。
蒲甘朝第十二代王。那羅提訶波帝子。異母弟提訶都死後繼位。為與元朝修好,遣子信合八的〔Theingapati〕入貢,受元成宗封為緬王。後遭撣人阿散哥也〔Athinkhaya〕兄弟三人所弒,國終為其所奪。

インタラティット〔室利因陀羅提耶〕

[[16x30]] Si Inthrathit(Śrī Indrāditya)。譯名據《暹羅國志》。
泰族將軍。十三世紀前半期時,從高棉人手中奪取泰國西部城市速古台,繼而獨立,開創新朝。

バンムアン〔般孟〕

[[7x30]] Ban Mueang。譯名據《暹羅國志》。
速古台朝第二代王。室利因陀羅提耶次子。

蒼狼白鹿 人物介紹 西歐文化圈(拉丁系)

  好比姓氏「陳」國語作 Chen,粵語作 Chan(如香港藝人陳奕迅 Chan Yick Shun),閩南語作 Tan(如馬來西亞藝人阿牛陳慶祥 Tan Kheng Seong)一樣,歐洲人名也會因不同語言而有其變體。比如「路易」一名,英文、法文作 Louis,意大利文作 Luigi,西班牙文作 Luis,德文作 Ludwig,匈牙利文作 Lajos 等。變體雖多,實則一名。為此,除為區別同名者外,此處譯名俱採用通用者,如以「亨利」譯 Enrique、Heinrich,以「查理」譯 Carlos、Karl 等。

索引

  • 法蘭西
  • 腓力二世、路易八世、路易九世、腓力三世、腓力四世、查理五世、香檳伯爵、布里恩、呂西尼昂、康拉德、法蘭德斯伯爵、維拉爾、若安維爾、格克蘭、皮爾、諾加列、尼古拉奧萊姆、威廉加勒、阿思凌、托馬斯‧阿奎那、索邦、艾伊、德尚、傅羅薩
  • 伊比利半島
  • 亞豐蘇八世、斐迪南三世、亞豐蘇賢王、亨利二世、胡安、多明我、岡薩洛、曼紐、拉蒙盧爾、伯多祿三世、桑喬、約翰一世、亨利
  • 兩西西里
  • 威廉二世、丹克勒底、查理一世、查理二世、腓特烈三世、司各特、赫伯特、羅哲、佩脫拉克
  • 威尼斯
  • 奧里奧、丹多洛、雅各莫、鐵波洛、康塔里尼、方濟各、比薩尼、查理芝諾、柏朗嘉賓、高未諾、亞巴諾(達巴諾)、馬可波羅、但丁、薄伽丘、薩刻提、斯比奈洛、喬凡尼(約翰)
  • 米蘭
  • 加萊佐二世、吉安(約翰)、霍克伍德

法蘭西

フィリップ2世〔腓力二世〕

[[2x1]] 加佩朝第七代王(一一八〇年至一二二三年在位)。有「奧古斯都」〔Auguste〕之稱。在位期間,王畿擴增一倍,王權益固。擊退法蘭德斯、勃艮第、香檳等諸侯聯軍,自法蘭德斯伯爵手中,取得亞眠、亞爾多亞〔Artois〕、部分維爾曼多亞〔Vermandois〕等地。一一八七年,出兵英格蘭在法領地。又與英王亨利二世子理查聯手,迫亨利割地。一一八九年亨利卒,理查繼之,是為理查一世。九〇年,腓力與理查一同參與第三次十字軍。攻下亞克〔Acre〕後,雙方齟齬,腓力班師回法蘭西。理查於返國途中,遭奧地利公爵利奧波德五世所俘,後檻送神聖羅馬皇帝亨利六世。腓力藉機與理查弟約翰合謀奪位。後理查付贖獲釋,與腓力開戰,收回前割領地。一一九九年理查卒,弟約翰繼之。腓力助布列塔尼公爵亞瑟,入侵英國在法領地。一二〇四年,迫英割讓諾曼第、布列塔尼、安如、美因〔Maine〕,都倫〔Touraine〕等地。後腓力又攻下波亞都〔Poitou〕。一二一四年,法軍大敗英王約翰、神聖羅馬皇帝鄂圖四世、法蘭德斯伯爵等三方聯軍於布汶〔Bouvines〕,確立法蘭西之歐洲強權地位。一二一五年,英國地方諸侯反對約翰,因邀路易(後之法王路易八世)往攻英格蘭,以取而代之,終未果。在位期間,教皇英諾森三世號召十字軍,往攻法國南部朗格多克〔Launguedoc〕一帶之亞爾比派〔Albigeois〕,腓力雖未親往,附庸應召,亦不加阻。此番十字軍勝利,後王路易九世因得併南法蘭西之地。腓力於國內設執行官〔baillis〕,以監管領地內各地管理狀態。續建巴黎聖母院,鋪設主要街道,建造首座羅浮宮及巴黎城牆。

ルイ8世〔路易八世〕

[[1x22]] 加佩朝第八代王(一二二三年至二六年在位)。腓力二世長子。一二〇〇年,娶卡斯提爾王女布蘭雪。一二一四年,英格蘭、神聖羅馬帝國、法蘭德斯等國聯軍來攻,法蘭西兩面作戰。路易受命領軍於西線,為英軍所敗,安熱爾城〔Angers〕陷。路易再戰不利,退守拉羅舍爾〔La Rochelle〕,後腓力二世大敗聯軍於布汶,法蘭西終勝。一二二三年父腓力卒,路易繼之。時法蘭西南部有亞爾比派〔Albigeois〕異端,教會疑土魯斯〔Toulouse〕伯爵萊蒙七世〔Raymond VII〕庇護亞爾比派,因於一二二五年召開大會於布爾日,號召新一波十字軍,以路易八世領軍,往攻亞爾比派。一二二六年,路易染痢疾卒。

ルイ9世〔路易九世〕

[[16x4]] 加佩朝第九代王。死後受封為聖,故又稱「聖路易」。路易八世之子。母為卡斯提爾王女布蘭雪。十二歲即位,母后布蘭雪攝政。一二四四年,參與十字軍東征。五〇年,於埃及曼蘇拉〔Mansourah〕兵敗被俘。付贖獲釋後,仍留聖地,助基督教領地修砌城砦,一二五四年始返法蘭西。為決解英法領土紛爭,與英王亨利三世簽定巴黎條約,路易割里摩日〔Limoges〕、加和爾〔Cahors〕、卑里厄〔Périgueux〕等地予亨利,亨利則放棄諾曼第、安如、美因、波亞都等地,且以身為亞奎丹〔Aquitaine〕公爵身分,承認法蘭西王為其領主。又與亞拉岡王雅各一世簽約,法國放棄對魯西永〔Roussillon〕、巴塞隆納之領土主張,亞拉岡則放棄對普羅旺斯、朗格多克之主張。一二七〇年,發動第八次十字軍,登陸突尼斯後未幾即卒。

フィリップ3世〔腓力三世〕

[[10x2]] 加佩朝第十代王(一二七〇年至八五年在位)。路易九世之子。一二七〇年,隨父參與第八次十字軍,及父卒於突尼斯,腓力乃歸國繼位。一二七一年,叔父土魯斯暨波亞疊〔Poitiers〕伯爵亞豐蘇卒,無嗣,其領地因併入王畿。惟英王愛德華一世亦主張有權繼承其領地,數年後雙方簽立亞眠條約,腓力割亞日內〔Agenais〕、聖東日〔Saintonge〕、旁提厄〔Ponthieu〕等地於英。一二八二年,西西里晩禱事起,亞拉岡王伯多祿三世乘機發兵登島,自立為西西里王。教皇馬丁四世支持查理,處伯多祿三世以絕罰,黜其王位,改封腓力三世為亞拉岡王。又號召十字軍,往攻亞拉岡。腓力發兵亞拉岡,攻加泰隆尼亞〔Catalogne〕,戰事不利,兵士又染痢疾,被迫撤退。一二八五年卒於佩爾比南〔Perpignan〕。

フィリップ4世〔腓力四世〕

[[12x5]] 加佩朝第十一代王(一二八五年至一三一四年在位)。腓力三世之子。有「俊美」〔le Bel〕之稱。腓力為充國家財政,向教士課稅。教皇博尼法斯八世反對,更於一二九六年發出教士暨信徒勅令〔Clericis laicos〕,謂未經教皇許可,不得向教士課稅。後受法國資金威脅,乃讓步。一三〇一年,法國逮捕主教伯納・塞瑟〔Bernard Saisset〕將之判罪。博尼法斯要求檻送羅馬再審,更發出兩份勅令譴責腓力。腓力反制,召開法國首次三級會議,以為其背書。一三〇二年,博尼法斯發出單聖勅令〔Unam sanctam〕,宣告教皇處置宗教暨世俗事務之權。腓力懼受絕罰,於一三〇三年執博尼法斯於亞那尼〔Anagni〕。後博尼法斯逃脫,未幾卒。新教皇本篤十一繼任。腓力設法使克萊門五世獲選為下任教皇。克萊門不僅取消博尼法斯勅令,更於一三〇九年遷教皇居所至法國亞威農〔Avignon〕,史稱「巴比倫之囚」。克萊門與腓力聯手迫害聖殿騎士團,腓力沒其財產,以作軍費。一二九四年至九六年間,腓力攻占英王愛德華在法領地哥也納〔Guienne〕,一二九七年愛德華守住其地,雙方簽定和約。

シャルル5世〔查理五世〕

[[15x32]] 瓦羅亞朝〔Valois〕第三代王(一三六四年至八〇年在位)。法王約翰二世之子。一三四九年,維也諾亞〔Viennois〕伯爵亨伯二世〔Humbert II〕,售其領地維也諾亞多非內〔Dauphiné de Viennois〕於法王腓力六世,以為太子約翰封地。次年腓力卒,約翰繼之為王,復以多非內封太子查理,稱「多芬」〔Dauphin〕,後乃沿以為法蘭西太子代稱。娶波旁公爵女貞娜。一三五六年,英軍大破法軍於波亞疊〔Poitiers〕,約翰二世被俘,太子查理代為攝政。一三六〇年,與英簽立布列提尼條約,割亞奎丹〔Aquitaine〕、加斯科尼〔Gascogne〕等地屬英。又議定贖金,贖約翰二世以歸,改以約翰子安如公爵路易為質。後安如公爵路易逃歸,加以贖金拖欠,約翰遂親赴英為質。及抵倫敦,未幾病卒,太子查理繼之,時一三六四年也。起用布列塔尼人格克蘭〔Bertrand du Guesclin〕為將,戰勝英軍。七〇年,拜格克蘭為大司馬〔connétable〕,再敗英軍。前所割地幾復,惟加來〔Calais〕、加斯科尼等地尚屬英。一三八〇年查理卒,葬於聖德尼大教堂〔basilique de Saint-Denis〕。

シャンパーニュ伯〔香檳伯爵〕

[[2x22]] 即香檳伯爵亨利二世〔Henri II de Champagne〕。前伯爵亨利子。母為法王路易七世女瑪麗。姑愛黛爾〔Adèle〕為路易七世第三任妻。一一七一年,亨利與海諾特伯爵女伊莎貝爾(另見后妃篇)文定。伊女卻於一一八〇年嫁予法蘭西新王腓力二世(愛黛爾子),愛黛爾一家為此大怒,因致新后與母后兩家不睦。亨利二世繼任伯爵之初,母瑪麗攝政。一一九〇年,參與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於法王腓力二世未至前,指揮法軍攻亞克城〔Acre〕。後卻於戰場轉投其舅英王理查。一一九二年,奉理查之命前赴泰爾〔Tyre〕,告知蒙非拉侯爵康拉德其獲選耶路撒冷王之事,旋返亞克。不數日,康拉德即遇刺卒。二日後,亨利明為籌辦加冕禮,再赴泰爾,卻於康拉德死後八日,與其遺霜伊莎貝爾成婚,時伊女已有孕在身。據傳,伊莎貝爾為其少壯之身所吸引,主動求婚。兩人又生有二女。亨利請求其舅理查同意婚事,理查立允。以其應允之速,人多疑其與康拉德之死有涉。亨利嘗欲與刺客教團哈沙辛派結盟,受邀造訪其城砦卡夫城〔al-Kahf〕。哈沙辛團長謂,可為其殺一人,以為賓禮,亨利婉拒。一一九七年。亨利自亞克宮殿二樓窗牖墜樓而卒。據傳亨利以身倚窗,窗臺坍塌而墜。時有一僕拉其袖欲救之,力不足,隨之墜地。

ブリエンヌ〔布里恩〕

[[3x22]] 即布里恩約翰〔Jean de Brienne〕。布里恩伯爵艾拉爾二世〔Érard II de Brienne〕幼子。本應從事神職,後成為騎士。約於一二〇〇年,領有小封地於香檳一帶。兄高提爾〔Gautier III〕死後,其姪高提爾四世身居南意大利,約翰遂以其姪名義,治理布里恩伯國。一二一〇年娶耶路撒冷王瑪麗。一二年瑪麗產女後卒,女伊莎貝爾(又名約蘭德)繼之,約翰攝政。參與第五次十字軍,一二一九年陷埃及達米塔〔Damiette〕,二二年赴歐洲求援。二五年,以女伊莎貝爾妻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二世,腓特烈旋即剝奪約翰攝政及國王之位。二九年,乘腓特烈參與十字軍之際,與教皇軍聯兵,往攻神聖羅馬帝國之南意大利領地。時拉丁帝國皇帝鮑德溫二世年幼,約翰於一二二八年受推為其攝政,三一年任拉丁帝國共帝,與鮑德溫共治。一二三五年,尼西亞皇帝約翰三世、保加利亞皇帝伊凡二世,聯兵來攻君士坦丁堡,約翰率軍守城。三六年,亞該亞公爵喬弗里二世及意大利諸城聯合艦隊,擊退敵艦,圍城軍始退。次年卒。死前改信方濟會。

リュジニャン〔呂西尼昂〕

[[4x22]] 即呂西尼昂領主休格九世〔Hugues IX de Lusignan〕,兼拉馬世〔La Marche〕伯爵。參與第五次十字軍。一二一八年,率軍攻埃及達米塔城〔Damiette〕。次年卒於軍。

コンラド〔康拉德〕

[[9x22]] Conrad de Montferrat。
蒙非拉〔Montferrat〕侯爵威廉五世之子。参與第三次十字軍。時泰爾城〔Tyre〕正與薩拉丁議降,康拉德入城,復拒降固守。先是其父威廉被俘於哈丁〔Hattin〕,至是薩拉丁乃出其父,以為要脅,康拉德反舉弩欲射父。薩拉丁終無奈退兵。一一九〇年,娶耶路撒冷王女伊莎貝爾。時新任耶路撒冷王基伊〔Guy de Lusignan〕庸碌,諸侯多支持康拉德為王。一一九二年,英王理查一世乃認康拉德為耶路撒冷王。未幾,康拉德遭木剌夷刺客二人刺殺而卒。

フランドル伯〔法蘭德斯伯爵〕

[[5x22]] 即法蘭德斯伯爵斐迪南〔Ferrand de Flandre〕。葡萄牙王桑喬一世之子。生於哥英布拉〔Coimbra〕。一二一二年,與法蘭德斯暨海諾特女伯爵貞娜成婚於巴黎,因兼為兩地伯爵。夫妻二人返國途中,遭法王腓力二世長子路易(後之路易八世)所虜。先是路易母伊莎貝爾出嫁法王腓力時,以亞爾多亞〔Artois〕等法蘭德斯領地為嫁妝,及伊莎貝爾卒,貞娜父鮑德溫出兵奪回領地,至是路易虜斐迪南夫妻二人,即為索回其先母嫁妝。兩人讓步後獲釋,心中餘恨未解,乃與英王約翰、神聖羅馬皇帝鄂圖四世聯手,與法蘭西開戰。一二一四年,斐迪南兵敗布汶〔Bouvines〕被俘,幽於法蘭西達十二年。貞娜獨自理國。一二二六年法王路易八世卒,子路易九世繼之,母后布蘭雪攝政,始釋斐迪南歸。一二三三年卒。與貞娜僅有一女,名瑪麗。法蘭德斯等領地,俱由貞娜妹瑪格麗特繼承。

ヴィラール〔維拉爾〕

[[6x22]] Villard de Honnecourt。
約一二〇〇年,生於康布萊〔Cambrai〕附近之宏訥庫爾村〔Honnecourt〕。周遊諸城,學習建築,成為石匠師〔magister latomus〕。

ジョワンヴィル〔若安維爾〕

[[15x22]] Jean de Joinville。
約翰。法蘭西年代記作家。官拜香檳總管〔sénéchal de Champagne〕,為路易九世近臣。第七次十字軍時,隨路易出征。及一二九九年,時為路易孫腓力四世在位,若安維爾受王后貞娜之託,寫下路易九世事蹟,惟貞娜卒於一三〇五年,時書尚未成。一三一七年,若安維爾卒,享年約九十三。

デュ=ゲクラン〔格克蘭〕

[[11x32]] Bertrand du Guesclin。《法蘭西志》作「都克士蘭」。《歐洲列國戰事本末》稱其名,作「伯爾多蘭」,後注「一作『克士蘭』」。惟法語 Guesclin 之 s 不發音,故在此改譯作「格克蘭」。
布列塔尼人。布列塔尼繼承權之爭時,仕於布洛亞伯爵子查理〔Charles de Blois〕。查理受法王支持,其對手則與英格蘭聯手。一三五六年至五七年間,格克蘭在英軍攻擊下,守住勒恩城〔Rennes〕。一三六四年,法王查理五世即位,格克蘭轉為法王效力,大敗納瓦拉軍於科什列爾〔Cocherel〕,納瓦拉王查理二世因與法媾和。同年,格克蘭於奧萊〔Auray〕為英軍所俘,查理五世以金贖之,令統自由傭兵團〔grandes compagnies〕。所謂自由傭兵團,即英法布列提尼條約簽署後,四處劫掠於法蘭西之無主士兵。格克蘭受派至西班牙,協助特拉斯塔馬拉家〔Trastámara〕亨利(後之卡斯提爾王亨利二世),對抗卡斯提爾王伯多祿一世。格克蘭先勝後敗。一三六七年遭俘於納黑拉〔Nájera〕,未幾獲釋。六九年,助亨利破敵於蒙鐵爾〔Montiel〕,亨利因得登卡斯提爾王位,格克蘭因功獲封莫里納〔Molina〕公爵。一三七〇年返回法國,拜為大司馬〔connétable de France〕,領軍抗英,接連收復波亞都〔Poitou〕、聖東日〔Saintonge〕等地,追擊英軍直至布列塔尼。後奉命領兵南下,圍攻蘭敦新城〔Châteauneuf-de-Randon 〕時病卒。

ピエール〔皮爾〕

[[2x22]] Pierre Flote(Flotte)。
學律法於蒙彼利爾大學。一二九五年,拜為相國。次年,入國王諮議會,擬定對教廷方略。時因主教伯納・塞瑟〔Bernard Saisset〕審判權一事,法王腓力四世與教皇博尼法斯八世衝突再起。一三〇二年四月,皮爾召開史上首次三級會議,以反制教皇。七月,卒於古爾特萊〔Courtrai〕之戰。諾加列繼之。子威廉〔Guillaume Flote〕後為腓力六世相國。

ノガレ〔諾加列〕

[[1x22]] Guillaume de Nogaret。《法蘭西志》作「諾牙列」。
少時學律法於蒙彼利爾大學。一二九三年,仕於法王腓力四世。先後入巴黎大理院、國王諮議會。及腓力與教皇博尼法斯八世,因教廷權力問題而對立,諾加列公開指責教皇。一三〇三年,率軍俘教皇於亞那尼〔Anagni〕,旋因百姓群起反之,不得不釋之以歸。未及月,教皇博尼法斯卒,新任教皇本篤十一世發布勅令,斥其為撒但子,處以絕罰,一三一一年始獲免。腓力四世迫害聖殿騎士團一事,亦出自其手。

ニコラ=オレーム〔尼古拉・奧萊姆〕

[[18x22]] Nicole Oresme。
諾曼第人。學神學於巴黎納瓦拉學院〔collège de Navarre〕,一三五六年成為學院大師〔grand-maître〕。六二年、六三年,先後受任盧昂大教堂、巴黎聖禮拜堂之議事司鐸〔chanoine〕。六四年升任盧昂大教堂教長〔doyen〕。約自一三七〇年起,奉法王查理五世命,譯亞里士多德等古代拉丁文作品為法文,今諸多法文學術詞彙,均源自其譯。一三七七年,獲選為利西厄〔Lisieux〕主教。一三八二年卒於利西厄,葬於利西厄大教堂。奧萊姆於經濟、數學、哲學、物理、天文等諸多領域,皆有其獨特見解。

ギヨーム=カール〔威廉加勒〕

[[4x22]] Guillaume Caillet 或 Callet、Carle、Cale、Karle。年代紀作家傅羅薩稱其為 Jacques Bonhomme。
百年戰爭期間,民生凋敝,又有剝皮軍(écorcheurs,戰時傭兵)四處劫掠,加以貴族強索,農民因於一三五八年揭竿而起,強以威廉為首。時貴族稱農民為「雅各」〔jacques〕,故農民之亂又名「雅各里之亂」〔Jacquerie〕。民亂起於博維〔Beauvais〕,位巴黎以北。後勢漸大,殺貴族,毀城堡,盜糧草,暴行不斷。後威廉為納瓦拉王查理二世俘獲處斬。餘黨不敵官軍,亂不及月,即平。貴族反殺民亂者數千人,以為報復。

アスラン〔阿思凌〕

[[10x22]] Ascelin de Lombardie,或稱 Nicolas Ascelin。
意大利克萊蒙納〔Crémone〕人。多明我會修士。一二四五年,奉教皇英諾森四世命,出使蒙古。四七年,面見蒙古統帥貝住〔Baiju〕後,持其回信返歐。信中要求教皇臣服。英諾森得信後,頒勅令〈真理之徑〉〔Viam agnoscere veritatis〕以為覆,籲蒙古人勿復殺基督教徒。

トマス=アキナス〔阿奎那〕

[[14x5]] Thomas Aquinas,法語作 Thomas d'Aquin。
意大利神學者。在巴黎大學活躍,留有《神學大全》等八十多部著作。他集經院哲學之大成,死後列位於聖者。

ソルボン〔索邦〕

[[10x23]] Robert de Sorbon
法國神學家。侍奉路易九世。設神學校於巴黎,即今索邦大學前身。

アイイ〔艾伊〕

[[2x23]] Pierre d'Ailly
康白尼〔Compiègne〕人。一三六四年,就學於巴黎大學納瓦拉學院。一三八一年,為神學博士。後受任法王查理六世宮廷大神甫〔aumônier〕。八九年,受對立教皇克萊門七世任命為巴黎大學校長。一三九五年、九六年、九七年,先後受教皇本篤十三任命為勒蒲伊〔Le Puy〕、諾亞永〔Noyon〕、康布萊〔Combrai〕主教。一四一一年,受任紅衣主教。一三年,任教皇駐日耳曼特使。一四年康士坦斯會議期間,為主導者之一,推選馬丁五世為教皇。會議後,返巴黎。一四一九年,勃艮第派攻占巴黎,艾伊南逃至亞威農,翌年卒。

デシャン〔德尚〕

[[10x23]] 即歐斯塔世・德尚〔Eustache Deschamps〕。法國詩人。查理五世在位期間,任外交官,留有百年戰爭相關詩作。

フロワサール〔傅羅薩〕

[[14x22]] Jean Froissart。
法國歷史家。侍奉於英國及米蘭宮廷。被譽為中世紀最大年代記作者,記錄騎士時代各類事件。

伊比利半島

アルフォンソ8世〔亞豐蘇八世〕

[[5x1]] Alphonse VIII de Castille。
卡斯提爾王(一一五八年至一二一四年在位)。桑喬三世之子。母為納瓦拉王加西亞五世女布蘭雪〔Blanche〕。一一五八年父卒,繼位為王,年僅二歲。朝中貴族爭權,拉拉家〔Lara〕、加斯特羅家〔Castro〕、叔父萊昂王斐迪南二世,俱自稱攝政,內戰因起。亞豐蘇蒙一貴族所救,攜之出宮,避於亞維拉城〔Ávila〕。及長,發兵襲國都托勒多〔Tolède〕,始復權。一一七〇年,娶英王亨利女伊麗諾爾。聯合半島上基督教勢力,出兵亞爾默哈德朝,連復數地。一一九五年,與哈里發牙忽卜阿勒滿速兒〔Yaqub al-Mansur〕戰於亞拉科斯〔Alarcos〕,慘敗。後部分領地又被奪回。一二一二年,教皇英諾森三世出面號召,各基督教勢力再度合兵,與亞爾默哈德朝戰。七月十六日,雙方大戰於拉斯納瓦斯德托洛薩〔Las Navas de Tolosa〕,大破亞爾默哈德朝軍。一二一四年卒。

フェルナンド3世〔斐迪南三世〕

[[10x29]] Ferdinand III de Castille。
卡斯提爾王(一二一七年至五二年在位)。萊昂〔León〕王亞豐蘇九世子。母為卡斯提爾王亞豐蘇八世女貝倫格拉〔Bérengère〕。一二一四年亞豐蘇八世卒,獨子亨利年僅十歲,因由姊貝倫格拉攝政。一二一七年,亨利因意外而卒,貝倫格拉繼之,旋讓位於子斐迪南,是為卡斯提爾王斐迪南三世。一二三〇年,父亞豐蘇九世卒,復繼之為萊昂王,兩國遂合而為一。全力發兵南向,實踐國土收復運動〔Reconquista〕。及卒,伊比利半島僅餘格拉那達〔Grenade〕一回教國。

アルフォンソ賢王〔亞豐蘇賢王〕

[[12x2]] Alphonse X de Castille。
即卡斯提爾王亞豐蘇十世(一二五二年至八四年在位)。有「賢王」〔le Sage〕之稱。斐迪南三世之子。生於托勒多,長於布爾哥斯〔Burgos〕,十五歲始隨父出征,圍攻哥爾多華〔Cordoue〕。一二四九年,娶亞拉岡王女約蘭德〔Yolande〕。五二年父卒,繼之。時值神聖羅馬帝國大空位時代,亞豐蘇以其母為霍亨斯陶芬家人,因有繼承帝位之權。及選帝侯推選新帝,與康瓦耳伯爵理查〔Richard de Cornouailles〕於雙重選舉中獲同票數,兩人因俱稱帝。惟亞豐蘇終身未赴日耳曼地,亦未受教皇加冕。及一二七三年哈布斯堡家魯道夫一世為帝,雙帝之勢方告終。一二六〇年,襲擊麻鄰朝沙萊城〔Salé〕,大肆屠戮。一二八二年,次子桑喬反,迫亞豐蘇以其為攝政。八四年亞豐蘇卒。

エンリケ2世〔亨利二世〕

[[5x29]] 卡斯提爾王(一三六九年至七九年在位)。亞豐蘇十一世私生子。一三五〇年父染黑死病卒,異母弟伯多祿一世以嫡子繼之。恐王位被奪,與生母囚殺亨利母,更欲謀害亨利。次年,兩兄弟兵戎相見。亨利獲法蘭西等國支持,彼得則獲英王愛德華三世長子黑太子支持。一三六六年,亨利稱王。六九年,偕同國內貴族、教士等援軍,大敗伯多祿,殺之,始正式即位。時葡萄牙王斐迪南,以身為卡斯提爾王桑喬四世之孫,自認亦有權繼任卡斯提爾王,乃與亞拉岡、格拉那達聯兵,往攻加里西亞〔Galice〕。亨利亦出兵布拉加〔Braga〕,兵圍吉馬蘭斯〔Guimarães〕。一三七一年,教皇格列高里十一世出面調停,兩國議和。葡萄牙王雖棄其王位繼承權,卻轉而支持另一王位繼承主張者,蘭開斯特公爵根特約翰〔Jean de Gand〕,此人為黑太子弟,又為伯多祿一世私生女康斯坦絲之夫。亨利以法國助其得位,因與之結盟。一三七二年大敗英海軍於拉羅舍爾〔La Rochelle〕。七三年敗葡萄牙。七九年卒。

フアン〔胡安〕

[[8x29]] 即約翰。為與英王約翰區別,按西班牙語譯作胡安〔Juan〕。
即卡斯提爾國王約翰一世(一三七九年至九〇年在位)。亨利二世之子。一三七五年,娶亞拉岡王伯多祿四世之女伊麗諾爾。兩人生有二子一女,一女早夭,子亨利後為卡斯提爾王亨利三世,子斐迪南後為亞拉岡王。一三八二年伊麗諾爾卒,約翰(胡安)再婚,娶葡萄牙王斐迪南一世之女貝亞特麗斯〔Béatrice〕。次年斐迪南一世卒,約翰以身為斐迪南女壻,主張有權繼承王位,乃發兵葡萄牙。一三八五年,與斐迪南一世私生弟約翰一世戰於阿爾如巴羅塔〔Aljubarrota〕,大敗。以連年出兵葡萄牙,致財困國危。又有伯多祿一世餘黨欲推翻之。乃令太子亨利娶伯多祿孫女加特琳娜,即蘭開斯特公爵根特約翰〔Jean de Gand〕女凱瑟琳,又爭取法國支持,國始平穩。一三九〇年墜馬而卒。

ドミニコ〔多明我〕

[[4x5]] Dominique de Guzmán。
多明我修道會(或稱道明會)創始者。一一九一年,西班牙一地大饑,多明我變賣衣物、家具、手稿等物,以救飢者。約一一九六年,入奧斯馬大教堂〔Osma〕為司鐸。一二〇三年,隨奧斯馬主教出使丹麥,回程途經法蘭西南部,遇熙篤派〔Cisterciens〕教士奉教皇命,前來向亞爾比派〔Albigeois〕異端傳教。多明我以亞爾比派嚴行禁慾,故得發展,因效之。一二〇六年末,與主教入住蒲魯爾修道院〔Monastère de Prouilhe〕傳教。據傳,多明我嘗見聖母瑪利亞顯靈於蒲魯爾教堂,授以玫瑰念珠。後《玫瑰經》一直為多明我會核心。

ゴンサロ〔岡薩洛〕

[[8x29]] Gonzalo de Berceo。
生於伯爾修〔Berceo〕。以卡斯提爾方言作詩,取材自宗教事蹟,格律則採十四音節單韻四行詩〔cuaderna vía〕。詩風簡樸。著名作品有《聖母奇蹟》〔Milagros de Nuestra Señora〕。

マヌエル〔曼紐〕

[[3x29]] 斐迪南三世♚─┬亞豐蘇十世♚──桑喬四世♚──斐迪南四世♚──亞豐蘇十一♚
       ├……
       ├曼紐──────約翰曼紐

Don Juan Manuel。
父曼紐〔Manuel de Castille〕為卡斯提爾王斐迪南三世之子,亞豐蘇十世之弟。約翰曼紐自幼喪父,長於王宮,受堂兄桑喬四世青睞。十二歲為莫夕亞領主。一三〇四年,奉命出使亞拉岡,促成斐迪南四世與亞拉岡王女聯姻。一三一二年,斐迪南四世卒,子亞豐蘇十一繼之,年僅一歲。約翰曼紐與太皇太后瑪麗〔María de Molina〕、太后康斯坦絲、約翰王子(亞豐蘇十世之子)、伯多祿王子(桑喬四世之子)等人共任攝政。曼紐以外四人,數年內相繼離世,約翰子獨眼約翰〔Juan el Tuerto〕、伯多祿弟腓力,與曼紐爭攝政之權。一三二五年,亞豐蘇十一親政。約翰曼紐本欲以女康斯坦絲妻獨眼約翰,以固勢力,惟亞豐蘇十一親求其女,因改妻亞豐蘇。二六年,亞豐蘇刺殺獨眼約翰,二七年與康斯坦絲離婚,另娶葡萄牙王女。後約翰曼紐屢次舉兵反叛。教皇居中調解,兩人聯手,自穆斯林手中攻下阿爾黑西拉斯〔Algeciras〕,始歸於好。後約翰曼紐致仕,潛心著述。一三四八年,卒於哥多華。

ラモン=ルル〔萊蒙盧爾〕

[[2x29]] Raymond Lulle。加泰隆尼亞語作 Ramon Llull。
西班牙神祕主義詩人兼神學家。生於馬約卡城(今帕爾馬),長於馬約卡宮廷,撰有多首抒情吟遊詩歌。後周遊各地,欲傳教於穆斯林。所著加泰隆尼亞語小說《白朗克爾那》〔Blanquerna〕、《菲力克斯》〔Felix〕等,廣受歡迎。

ペドロ3世〔伯多祿三世〕

[[1x29]] 亞拉岡王(一二七六年至八五年在位)。亞拉岡王雅各一世之子。母為匈牙利王安德烈二世女約蘭德〔Yolande〕。一二六二年,娶西西里王曼弗烈〔Manfred〕女兼繼承人康斯坦絲。一二七六年父卒,繼之為王。一二八二年西西里晚禱事後,伯多祿乘機出兵登島,自立為西西里王,遭教皇馬丁四世處以絕罰。亞拉岡朝中貴族、地方市鎮,有反對其強取西西里者,因組亞拉岡之盟〔Unión Aragonesa〕,迫其授與特權,削減王權。一二八四年,馬丁四世以西西里前王為安如家,判由法王腓力三世子,瓦羅亞伯爵查理〔Charles de Valois〕繼任西西里王位。法王腓力三世,因於次年出兵亞拉岡,慘敗。未幾,伯多祿卒。諸子中有三子為王,即亞拉岡王亞豐蘇三世、西西里王雅各一世(即亞拉岡王雅各二世)、西西里王腓特烈二世。

サンシュ〔桑喬〕

[[1x29]] 即葡萄牙王桑喬一世(一一八五年至一二一一年在位)。葡萄牙王亞豐蘇一世之子。一一八五年父卒,繼之為王,加冕於哥英布拉大教堂。一一八九年,第三次十字軍船隊中途落腳於里斯本,桑喬招其兵為助,攻陷亞爾加威一地之錫爾維斯城〔Silves〕等。後北境一度受卡斯提爾、萊昂等國威脅,致一九一一年,錫爾維斯復為摩爾人所奪。一二一一年卒於哥英布拉。

ジョアン1世〔約翰一世〕

[[3x29]] 葡萄牙王(一三八五年至一四三三年在位)。葡萄牙王伯多祿一世私生子。一三八五年,受推為王。卡斯提爾王約翰一世為奪位,發兵入侵。約翰大破其軍於阿爾如巴羅塔〔Aljubarrota〕,其位始固。一三八七年,娶蘭開斯特公爵根特約翰〔Jean de Gand〕女腓立巴〔Philippa〕,與英格蘭因有盟交。一四一五年,攻占摩洛哥修達〔Ceuta〕,葡萄牙海上擴張時代就此展開。子航海王子亨利,資助探險者出海,一四一七年發現馬得拉群島、二七年發現亞速爾群島,俱納為葡領土。

エンリケ〔亨利(英黎給)〕

[[17x32]] Henri le Navigateur。
葡萄牙王約翰一世之子。以其資助航海事業有成,有「航海王子」之稱。一四一五年,隨父出征摩洛哥,攻占修達城〔Ceuta〕,受任該地總督。建王子村〔Vila do Infante〕於薩格勒斯〔Sagres〕,設海事相關學校,資助海員出海探險於非洲西岸。一四一七年,發現馬得拉群島。一四一九年,改任亞爾加威〔Algarve〕總督。一四六〇年卒。

兩西西里

ギヨーム2世〔威廉二世〕

[[4x1]] 羅哲二世①─┬羅哲三世───丹克勒底④──威廉三世⑤
      ├威廉一世②──威廉二世③
      └康斯坦絲(皇帝亨利六世妻)

西西里諾曼朝第三代王(一一六六年至八九年在位)。少年即位,母后瑪格麗特〔Marguerite de Navarre〕稱制。親政後,採行寬厚宗教政策。嘗發兵侵略東羅馬帝國。及薩拉丁入侵耶路撒冷時,亦派兵參與十字軍。娶英王理查一世妹貞娜〔Jeanne〕為妻,無嗣(一說有一子名波希蒙〔Bohémond〕,早夭),故一一八九年病逝後,王位由其堂兄丹克勒底,與姑母康斯坦絲〔Constance〕及其夫神聖羅馬皇帝亨利六世相爭。

タンクレーディ〔丹克勒底〕

[[6x27]] Tancrède de Sicile,意大利語作 Tancredi di Sicilia。《歐洲列國戰事本末》作「丹克勒」。
西西里諾曼朝第四代王(一一八九年至九四年在位)。羅哲三世私生子。本為萊徹〔Lecce〕伯爵。其叔威廉一世在位時,嘗於一一五六年、六一年,兩度參與謀反,終因事敗,流亡君士坦丁堡。及六六年威廉二世即位,始返西西里。一一七四年,奉命率水師東征,往攻亞歷山大港。八九年,威廉二世卒,無嗣,丹克勒底自承其位,惟姑康斯坦絲亦主張有權繼承,其夫神聖羅馬皇帝亨利六世因於一一九一年發兵來攻那不勒斯,不下撤兵。一一九四年,丹克勒底溘逝,幼子威廉三世即位,不敵皇帝亨利六世。同年聖誕節,亨利加冕為西西里王,諸侯多歸附之。加冕後翌日,大殺諾曼貴族,以謀反名義,逮捕威廉,檻送日耳曼,未知所終。

シャルル1世〔查理一世〕

[[13x2]] Charles Ier d'Anjou。
西西里王(一二六六年至八二年在位)。法王路易八世子,路易九世弟。一二四六年,受封安如伯爵、美因伯爵。與教廷交好,對抗神聖羅馬帝國染指意大利,因受教皇克萊門四世支持,於一二六五年踐西西里王位。一二八二年,西西里人因不堪重稅,爆發民亂,驅逐安如人,改擁亞拉岡王伯多祿三世為王,史稱「西西里晚禱」事件。查理正待反攻之際,卒於南意大利。

シャルル2世〔查理二世〕

[[8x27]] Charles II d'Anjou。
西西里王查理一世之子。一二八二年西西里晚禱事後,父查理一世赴普羅旺斯籌建水師,以子查理為攝政,居那不勒斯,命守城以待其歸。一二八四年,亞拉岡水師來襲那不勒斯,查理未遵父命出戰,不敵被俘。一二八八年,同意留其子三人為質,始獲釋。時父已卒,因繼之為那不勒斯王。一二八九年,受教皇尼古拉四世加冕。一三〇九年卒。

フェデリーコ3世〔腓特烈三世〕

[[1x28]] Frédéric III de Sicile。
西西里王(一三五五年至七七年在位)。西西里王伯多祿二世之子,路易一世之弟。一三五五年兄路易卒,腓特烈繼之,時年僅十三。一三六一年,娶亞拉岡王女康斯坦絲。越二年,康斯坦絲卒,兩人生有一女,名瑪麗。一三七二年續絃,娶安東妮亞〔Antonia del Balzo〕。一三七三年,與那不勒斯王貞娜一世(喬凡娜)議和。起於西西里晚禱之戰,至此方休。惟腓特烈需另兼特里那克里亞〔Trinacrie〕王,以此為那不勒斯附庸,效忠於貞娜。一三七七年卒,獨生女瑪麗繼之。

スコット〔司各特〕

[[7x27]] Michael Scot。拉丁文作 Michaelus Scotus。
蘇格蘭人。早年行迹不明。後居於托勒多。一二一七年,譯阿拉伯著作《天體論》〔كتاب الهيئة〕為拉丁文。一二二〇年,至波隆那〔Bologne〕行醫。二四年,受任愛爾蘭加舍爾〔Cashel〕大主教,後以不擅愛爾蘭語乃辭。二七年後,至神聖羅馬帝國,效力於腓特烈二世。卒年不明,一說為一二三二年。

エルベール〔赫伯特〕

[[9x27]] Herbert d'Orléans。
一二八二年西西里晚禱事起,西西里大部已為叛軍所據,惟東端港城墨西拿,仍為安如家所控,赫伯特為此地代官。後墨西拿民亦起事。赫伯特入避馬特格里芬城堡〔Mategriffon〕,經談判後,始安全撤離西西里。

ロジェ〔羅哲〕

[[10x27]] Roger de San Severino。
一二六八年,耶路撒冷王康拉德三世卒,其族人塞浦路斯王休格三世〔Hugues III〕與安提阿家瑪麗〔Marie d'Antioche〕爭位。一二七七年,瑪麗以其繼承權售予西西里王查理一世(法王路易九世弟),查理因以羅哲為代政官〔bailli〕,赴亞克城〔Acre〕,代行攝政。羅哲到任之初,僅聖殿騎士團、威尼斯等勢力,支持查理繼位。羅哲以沒收封地要脅,迫地方男爵效忠。又奉查理之命,與馬木路克朝交好。一二八二年,西西里晚禱事發,羅哲奉命領軍往援,以奧都〔Odo Poilechien〕暫代其職。

ペトラルカ〔佩脫拉克〕

[[3x28]] Francesco Petrarca。法文作 Pétrarque。
意大利詩人。亞勒索〔Arezzo〕人。以古代羅馬文化為理想,致力於古典復興。有《歌集》〔Canzoniere〕、《阿非利加》〔Africa〕等著作留世。

威尼斯

オリオ〔奧里奧〕

[[6x1]] Orio Mastropiero。
威尼斯共和國第四十代總督(一一七八年至九二年在位)。 一一七五年,奉命出使西西里,與西西里王威廉二世商議簽約事宜。一一七八年,受四十人會推為總督。九二年,因病辭位,未幾卒。

ダンドロ〔丹多洛〕

[[18x28]] 即亨利・丹多洛〔Enrico Dandolo〕,拉丁文作 Henricus Dandulus。《歐洲列國戰事本末》作「段柘落」。
威尼斯第四十一代總督。出身名門丹多洛家。先後出使君士坦丁堡、西西里、非拉拉等地。一一九二年六月,獲選為威尼斯總督,時年已屆八十五歲。教皇英諾森三世發起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本計畫於一二〇一年自威尼斯出海。及十字軍抵威尼斯,卻無以支付船資。丹多洛乃改以助威尼斯取撒剌(意大利語 Zara,今克羅西亞語作 Zadar,為達爾馬西亞會城)為償。十字軍至是已如傭兵。一二〇二年年底攻陷撒剌。〇四年陷君士坦丁堡,另建拉丁帝國。後丹多洛仍留駐於君士坦丁堡,以抗保加利亞人,〇五年參與亞得堡之戰。五月卒,葬於君士坦丁堡聖索非亞大教堂。

ジャコモ〔雅各莫〕

[[14x28]] Jacopo Tiepolo,或作 Giacomo。
威尼斯第四十三代總督。出身富豪之家。一二〇九年受推為克里特公爵。一二二九年,前總督致仕,四十人會推選下任總督,雅各莫與馬里諾・丹多洛〔Marino Dandolo〕相伯仲,遂以拈鬮決之,雅各莫得鬮繼任。鐵波洛、丹多洛兩家因生嫌仇。一二四九年致仕,未幾卒。

ティエポロ〔鐵波洛〕

[[14x2]] 即羅倫佐・鐵波洛〔Lorenzo Tiepolo〕。威尼斯第四十六代總督。雅各莫子。先是威尼斯與熱那亞交兵,一二五八年,羅倫佐任艦隊指揮,大敗熱那亞水師於亞克〔Acre〕。一二六八年,獲選為總督。一二七〇年,與熱那亞簽約議和,確立威尼斯於亞得里亞海之掌控。一二七五年卒。

コンタリーニ〔康塔里尼〕

[[17x27]] 即安德烈・康塔里尼〔Andrea Contarini〕。威尼斯第六十代總督。一三六八年獲選為總督。在位期間,與熱那亞爆發丘治亞〔Chioggia〕之戰。威尼斯終勝,就此稱霸地中海。一三八二年卒。

ピサーニ〔比薩尼〕

[[18x27]] 即維多・比薩尼〔Vettor Pisani〕。威尼斯水師提督。一三七八年,率威尼斯艦隊與熱那亞戰,占得數城。次年,敗於波拉城〔Pola〕,回國後以戰敗下獄。及熱那亞攻占丘治亞〔Chioggia〕,威斯尼人請釋維多,遂復領軍出戰,收復丘治亞,敗熱那亞軍,迫其議和。一三八〇年卒。

カルロ=ゼン〔查理芝諾〕

[[15x27]] Carlo Zen,或作 Zeno。
威尼斯水師提督。嘗就學於巴都亞大學,中途因家貧而從軍,後轉而從商。行商至君士坦丁堡及克里特島期間,兼為威尼斯出使,面見東羅馬皇帝約翰五世。一三七八年丘治亞〔Chioggia〕戰發,受派赴威尼斯之北,奉命守特勒維索城〔Treviso〕。威尼斯艦隊敗於波拉〔Pola〕後,芝諾屢襲擾熱亞那軍於利古里亞海及愛琴海。及聞熱那亞艦隊攻陷丘治亞,進逼威尼斯,乃急返威尼斯。時威人已由比薩尼領軍,沉船於海道,封鎖丘治亞港。熱那亞再戰不利,大將被殺,熱軍被圍,加以饑荒,終於一三八〇年降。比薩尼八月卒,芝諾繼之為水師大提督。退役後,出使英法等地,又任職於威尼斯。一四〇三年,再次受徵入伍,先是與法蘭西艦隊戰於熱那亞外海,後又與巴都亞領主法蘭西斯一世〔Francesco I Carrara〕陸戰。因參與劫掠加拉拉〔Carrara〕宮殿,遭監禁二年。出獄後,東赴聖地。又造訪塞浦路斯,率當地軍,抗逐熱那亞軍。一四一〇年返威尼斯。

フランチェスコ〔方濟各〕

[[20x4]] François d'Assise。
意大利阿西西〔Assisi〕人。生於富商之家,早年嘗從軍被俘。後賣其所有,以獻教會,平日清貧虔誠。慕名入其下者漸衆。一二一〇年,教皇英諾森三世夢見羅馬聖約翰大教堂將傾,而方濟各旁立扶之,因認可方濟會。方濟各主張克制所需,仿耶穌生活。以自然為天主之鏡,稱衆生萬物為其手足。一二一二年,獲准設立女子修會,名曰聖加辣修會〔ordre de Sainte-Claire〕。一二一九年,時為第五次十字軍東征期間,方濟各親赴險入埃及,傳教於阿育布朝蘇丹喀密耳。又造訪聖地耶路撒冷等地。一二二四年,見異象,身現聖痕,為史上首現聖痕之人。一二二六年卒。二八年,受封為聖。

プラノ=カルピニ〔柏朗嘉賓〕

[[16x28]] Jean de Plan Carpin。拉丁文作 Plano Cerpini。譯名據《東洋史要》。
方濟會修士。奉教皇英諾森四世命,出使蒙古,時年已六十三。一二四五年,出里昂,經基輔,見拔都於薩萊。一二四六年七月,抵貴由汗大營。待四月後,持大汗回信,起程返歐。一二四七年十一月,返抵里昂。

モンテ=コルビノ〔高未諾〕

[[6x27]] Jean de Montecorvino。譯名據《東洋史要》。《清史紀事本末》作「若望高未諾」。他處或作孟高未諾。
意大利人。方濟會教士。一二八〇年前後,傳教於亞美尼亞、波斯等地。一二八九年奉教皇尼古拉四世之命,攜致阿魯渾及忽必烈書前往東方。先至伊兒汗國都城桃里寺(今伊朗大不里士)。一二九一年經海路至印度,逗留年餘,乘商船來元。一二九四年抵大都,進呈教皇書。自是終生留居大都。建教堂兩所於大都,受洗者六千人。習蒙古語文,譯《新約》及祈禱詩。又據聖經故事繪畫六幅,附以拉丁、突厥、波斯等文注釋。一三〇五年、〇六年,兩次致信本國教友,報告其傳教成果與元朝情況。一三〇七年,教皇克萊門五世命其為大都及東方大主教。大都三萬阿速(阿蘭)人成為其信徒。後又設附屬教區於泉州。

ダバノ〔亞巴諾〕

[[7x27]] Pietro d'Abano。
伯多祿〔Pietro〕。意大利小鎮亞巴諾〔Abano〕人。學醫學、哲學於巴都亞〔Padova〕、巴黎,後至君士坦丁堡學希臘語。一三〇二年,定居巴都亞,教授哲學、星相學、醫學。被控為異端,兩度受審於宗教裁判所。首次審判,無罪獲釋。第二次審判期間,卒於獄。死後仍被判有罪,本將掘其屍而焚之,惟屍已先為其友移往他處,因改焚其像。

マルコ=ポーロ〔馬可波羅〕

[[11x5]] 威尼斯人。其父與叔經商至中國,奉元世祖忽必烈命,出使羅馬教廷。一二七一年,隨父、叔來元廷覆命,由古絲綢之路東行,一二七五年抵上都。自此僑居中國凡十七年,其間多次奉使各地,徧及陝西、四川、雲南、河南、江浙等行省數十城,自稱治理揚州三年。後獲准回國,一二九一年隨伊兒汗阿魯渾請婚使者,護送伯岳吾氏女闊闊真至波斯,自泉州經海道西行。一二九五年返抵威尼斯。次年,在參與威尼斯對熱那亞的海戰中被俘,囚於熱那亞獄中,講述其遊歷東方諸國之見聞,由同獄人魯思梯切諾〔Rusticiano〕筆錄成書,即《馬可波羅遊紀》,日譯名為《東方見聞錄》。一二九八年獲釋返家,後成巨富。其書流傳甚廣,對後世歐洲人了解東方與中國影響極大。

ダンテ〔但丁〕

[[10x5]] Dante Alighieri。
佛羅倫斯人。撰有名著《神曲》。

ボッカチオ〔薄伽丘〕

[[20x28]] Jean Boccace。意大利語作 Giovanni Boccaccio。
意大利作家。與佩脫拉克有交。著有《十日談》〔Décaméron〕。

サケッティ〔薩刻提〕

[[13x28]] Franco Sacchetti。
意大利詩人、小說家。好讀薄伽丘《十日談》,因仿其風格,作《小說三百篇》〔Il Trecentonovelle〕,今尚存二百餘篇。

スピネロ〔斯比奈洛〕

[[15x28]] Spinello Aretino。
意大利畫家。亞勒索〔Arezzo〕人,故稱亞勒提諾〔Aretino〕。一三八四年移居佛羅倫斯。八七年、八八年間,與助手等人,為聖米尼亞托大教堂〔San Miniato al Monte〕聖器室繪製壁畫。九一年、九二年間,為比薩城康波聖多(Campo Santo,意為「聖野」)繪製壁畫六幅。一四〇七年、〇八年間,為錫也納〔Sienne〕市政廳公衆殿〔Palazzo Pubblico〕禮拜堂繪製壁畫。一四一〇年卒於亞勒索。

ジョヴァンニ〔喬凡尼(約翰)〕

[[16x28]] Jean de Médicis,意大利語作 Giovanni di Bicci de' Medici。
佛羅倫斯人。出自麥第奇家。受親戚銀行家維也里〔Vieri〕之助,投身銀行界。一三九三年,維也里退休,以羅馬一銀行交由喬凡尼接掌。一三九七年,遷銀行至家鄉佛羅倫斯,是為麥第奇銀行之始。後廣設分行於北意大利各城邦。一四二九年卒。

米蘭

ガレアッツオ2世〔加萊佐二世〕

[[6x27]] Galéas II Visconti,意大利語作 Galeazzo II。
一三五四年,叔父米蘭領主約翰卒,加萊佐與兄馬修〔Mathieu II〕、弟伯爾納波〔Barnabé〕三人,共掌米蘭,分地而治。次年,兄馬修卒,加萊佐復與伯爾納波平分領地,以倫巴底西部歸加萊佐,東部歸伯爾納波。一三七八年卒。

ジャン〔吉安(約翰)〕

[[14x27]] Jean Galéas Visconti,意大利語作 Gian Galeazzo。
米蘭領主加萊佐二世之子。加萊佐二世本與弟伯爾納波〔Bernabò〕共治米蘭。及一三七八年加萊佐二世卒,伯爾納波以倫巴底西部授吉安,自獨主米蘭。一三八五年,吉安率兵執伯爾納波,幽而毒殺之,米蘭因歸屬焉。後大擴勢力,一三八七年取威羅納〔Vérone〕。九五年,以鉅資換得神聖羅馬皇帝溫塞斯勞〔Venceslas〕親授米蘭公爵,米蘭公國由是建立。一三九九年取比薩、錫也納〔Sienne〕等地,大有一統北意大利之勢,以凱撒再世自居。惟一四〇二年取波隆納〔Bologna〕後未幾,突染黑死病而卒。

ホークウッド〔霍克伍德〕

[[8x24]] John Hawkwood。
英埃塞克斯〔Essex〕人。傭兵隊長。皮革匠之子。早年效力於英王愛德華三世,任長弓兵,出征法蘭西。克勒西〔Crécy〕、波亞疊〔Poitiers〕等役,皆在行伍間。一三六〇年布列提尼〔Brétigny〕條約簽立,英法之戰暫歇。霍克伍德至意大利,入白軍〔White Company〕傭兵團,效力於比薩。受推為統領。以其在法征戰之經驗,採行英軍戰術,行軍疾速,紀律嚴明,因聲名大譟。一三七二年至七八年間,或效力於教皇,或效力於米蘭。一三七七年,娶米蘭領主私生女。後受雇於佛羅倫斯。一三九四年卒。

蒼狼白鹿 人物介紹 東歐文化圈

索引

  • 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
  • 以撒二世、亞歷修斯三世、亞歷修斯四世、狄奧多羅、米海勒八世、安德羅尼古、康塔古則諾斯、約翰五世、曼紐二世、曼加法斯、杜卡斯、亞克羅波里德、帕奇麥里斯、馬克西穆斯、斯干德伯
  • 拉丁帝國
  • 鮑德溫二世、約翰一世、伊凡亞森
  • 尼西亞帝國
  • 約翰三世、開庫拔脫、哀而托格洛耳
  • 俄羅斯諸公國(阿羅思)
  • 兀薛佛羅特三世、攸利、闊兒吉、亞歷山大、雅羅斯拉夫三世、瓦西里、伊果公爵、羅曼、烏拉的斯勞、狄米脫里、達尼爾公爵、頓斯科伊、米海勒、明道加斯、塞爾吉
  • 波蘭(孛烈兒)
  • 卡西米爾二世、萊舍克、亨力希一世、亨力希二世、波勒斯勞五世、亨力希、卡西米爾三世、拉的斯勞、格但斯克公爵、格第米納斯、維托爾德、濟士卡(揚濟士卡)
  • 匈牙利(馬札兒)
  • 貝拉三世、安德烈、貝拉四世、史提芬、拉的斯勞、路易一世、查理(加羅伊)、邦克(邦克班)、科塞吉亨利、匈雅第、奈馬尼亞、杜尚、拉札爾

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

イサキオス2世〔以撒二世〕

[[10x1]] Isaac II Ange。
東羅馬皇帝(一一八五年至一二〇三年在位)。亞歷修斯一世〔Alexis Ier〕曾孫。一一八五年,皇帝安德羅尼古一世〔Andronic Ier〕不得民心遭弒,衆擁以撒為帝。即位初,西西里王威廉二世發兵來侵,擊退之。又以課稅過重,保加利亞人舉兵反,自立為國,由彼得、伊凡亞森一世〔Ivan Asen〕共治。以撒在位期間,官府腐敗問題不止。一一九五年,兄亞歷修斯三世乘其外出狩獵,自立為帝,執以撒,抉其目,囚禁之。及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以撒子亞歷修斯四世,求助於拉丁人(東羅馬稱十字軍為拉丁人),一二〇三年父子奪回帝位,兩人共治。越年復遭亞歷修斯五世推翻,終致十字軍攻占君士坦丁堡。

アレクシオス3世〔亞歷修斯三世〕

[[16x19]] Alexius III。
東羅馬皇帝(一一九五年至一二〇三年在位)。乘弟以撒二世在外,奪其位。以撒子亞歷修斯四世,引第四次十字軍往攻君士坦丁堡。亞歷修斯三世出奔,十字軍擁以撒二世及亞歷修斯四世為共帝。一二〇四年,亞歷修斯三世壻亞歷修斯五世,嘗短暫為帝。另一壻狄奧多羅一世,為尼西亞皇帝。

アレクシオス4世〔亞歷修斯四世〕

[[17x19]] 東羅馬皇帝(一二〇三年至〇四年在位)。以撒二世之子。父遭廢黜後,奔意大利,繼而赴日耳曼。得姊夫士瓦比亞腓力〔Philip of Swabia〕之助,獲第四次十字軍領袖應允,願助其推翻亞歷修斯三世。十字軍攻入君士坦丁堡後,以父子二人為共帝。亞歷修斯終以屈從盟友而遭推翻,遭亞歷修斯五世下令絞死。

テオドルス〔狄奧多羅〕

[[3x5]] Théodore Ier Lascaris。
即尼西亞第一代皇帝狄奧多羅一世。一二〇〇年,娶亞歷修斯三世女安娜為妻。一二〇三年,君士坦丁堡遭十字軍攻占後,渡海奔小亞細亞,號召希臘人反抗十字軍。一二〇五年,自立為東羅馬皇帝。三年後,另選君士坦丁堡宗主教,由新任宗主教加冕,定都尼西亞。

ミカエル8世〔米海勒八世〕

[[18x2]] Michel VIII Paléologue。《東洋史要》作「密給爾」。
東羅馬皇帝(一二六一年至八二年在位)。巴萊約洛古朝第一代皇帝。一二五八年受推為尼西亞帝國攝政,五九年加冕為共帝,與約翰四世共治。同年,擊敗伊庇魯斯、西西里、亞該亞聯軍。又發兵拉丁帝國,於一二六一年自鮑德溫二世手中奪回君士坦丁堡,受宗主教加冕為帝,東羅馬帝國再興。執約翰四世,矐其目後幽之。在位期間,多與那不勒斯暨西西里王查理一世搆兵。為實現東西教會合一,與教皇格列高里十世協商,一二七四年第二次里昂會議,同意承認教皇精神至上地位。一二八一年,新任教皇馬丁四世支持查理,處米海勒以絕罰。米海勒資助西西里民變,西西里晚禱事發,查理因失西西里。米海勒以學識著稱,有自傳留世。一二八二年卒,子安德羅尼古二世繼之。

アンドロニコス〔安德羅尼古〕

[[18x19]] Andronic II Paléologue。《東洋史要》作「安多路伲孤」。
即東羅馬皇帝安德羅尼古二世(一二八二年至一三二八年在位)。米海勒八世之子。時塞爾維亞新興,勢漸大,終以聯姻媾和。又與傭兵團長羅哲·德·佛洛爾〔Roger de Flor〕聯手與土耳其人戰,惟仍未能阻止土耳其人攻占小亞細亞大部。在位期間,一度與子米海勒九世共治(一二九五年至一三二〇年),後為孫安德羅尼古三世所逼,入修道院。

ヨアンネス5世〔約翰五世〕

[[7x20]] Jean V Paléologue。
東羅馬皇帝。安德羅尼古三世之子。一三四一年父安德羅尼古卒,繼之為帝,時年九歲,以約翰(康塔古則諾斯)為攝政。後朝中各派爭權,引發內戰。一三四七年康塔古則諾斯攻入君士坦丁堡,與共治。一三五二年,第二次內戰爆發,約翰五世向塞爾維亞求援,約翰六世與鄂圖曼土耳其聯手,兩軍戰於德莫提加〔Demotika〕,約翰五世大敗。一三五四年,約翰五世奪回君士坦丁堡,黜約翰六世,令入修道院。鄂圖曼之侵脅仍未止,約翰五世向西方求援。一三六九年,於羅馬聖伯多祿大教堂皈依天主教,認教皇為教會最高領袖。返程途經威尼斯,因欠債遭扣。途經保加利亞時,又遭俘。一三七一年,承認鄂圖曼蘇丹默拉德一世宗主權。

カンタクゼノス〔康塔古則諾斯〕

[[15x20]] Jean VI Cantacuzène。
即東羅馬皇帝約翰六世(一三四七年至五四年在位)。安德羅尼古三世在位期間,拜為大僕〔grand domestique〕。一三四一年安德羅尼古卒,子約翰五世繼之,時年九歲,以約翰(康塔古則諾斯)為攝政。朝中有反約翰者,乘其帥兵出征,誣其有反心,去其攝政位。年末,約翰部衆擁其為帝,國中諸城亦有從者。內戰遂發。約翰與鄂圖曼土耳其聯手,一三四七年攻入君士坦丁堡,正式加冕為帝,與約翰五世共治。即位後,大赦嘗與之為敵者。一三五三年,立子馬修〔Mathieu〕為共帝,仍念舊朝者為之不滿。一三五四年約翰五世攻入君士坦丁堡,衆歡迎之。同年十二月,約翰六世遭黜,入修道院為修士。

マヌエル2世〔曼紐二世〕

[[19x19]] Manuel II Paléologue。
東羅馬皇帝(一三九一年至一四二五年在位)。約翰五世次子。一三七三年加冕為共帝,與父共治。一三九〇年為質於土耳其。九一年約翰五世卒,逃返君士坦丁堡繼位為帝。認土耳其為宗主。一三九四年,土耳其兵圍君士坦丁堡。一三九六年,匈牙利王西吉斯蒙(後之神聖羅馬皇帝)率十字軍與土耳其戰於尼科波耳〔Nikopol〕,大敗。一三九九年,西行向各國求援,一四〇三年始返抵君士坦丁堡。是唯一造訪英格蘭之東羅馬皇帝。一四〇二年,帖木兒敗土耳其軍於安卡拉,君士坦丁堡之圍始解。一四二二年,新任蘇丹默拉德二世再圍君士坦丁堡。二四年,以納貢為條件,與土耳其媾和。一四二五年卒。

マンカファース〔曼加法斯〕

[[18x19]] Théodore Mancaphas。
本為費拉德非亞〔Philadelphie〕統領,獲城民及附近里底亞〔Lydie〕一帶百姓所擁,因自立為帝,與東羅馬皇帝以撒二世分庭抗禮。以撒見其勢漸大,親往伐之。一一八九年兵圍費拉德非亞。後以第三次十字軍起,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一世率十字軍東來,以撒疑其欲奪東羅馬帝位,急於返國,因議和棄圍,赦曼加法斯造反之罪,去其帝號,仍拜為費拉德非亞總督。後曼加法斯又反,不敵朝廷平叛軍,奔塞爾柱可尼亞〔Iconium〕。一一九六年,新帝亞歷修斯三世,向蘇丹買回曼加法斯,條件為赦其命,且不得幽之。後曼加法斯返費拉德非亞。一二〇四年,第四次十字軍攻陷君士坦丁堡,帝國各地紛紛獨立,曼加法斯亦據費城自立。一二〇五年,與十字軍將領亨利(後之拉丁皇帝)戰於亞德拉米提昂〔Adramyttion〕,大敗,退返費城。

ドゥーカス〔杜卡斯〕

[[19x19]] Isaac Doukas Comnène。
母為東羅馬康尼諾斯朝皇帝約翰二世〔Jean II Comnène〕孫女。東羅馬皇帝安德羅尼古一世即位後,舉兵反,自立於塞浦路斯,稱帝號「巴西琉斯」。第三次十字軍期間,謠傳杜卡斯敵視十字軍,洩十字軍行蹤於薩拉丁。又謂有英格蘭遇難水師登於塞浦路斯島,遭其軍劫掠云云。英王理查一世受謠言所蠱,於一一九一年往攻塞島,黜杜卡斯,幽之於馬加特堡〔forteresse de Margat〕。及理查一世去,始出。後與某土耳其公侯結盟,圖奪回帝位。一一九五年或九六年中毒而亡。

アクロポリテス〔亞克羅波里德〕

[[19x19]] Georges Acropolite。
生於君士坦丁堡。十六歲時,被父送至尼西亞宮廷。受皇帝約翰三世信任,拜為大計相〔grand logothète〕。一二五七年,率軍與伊庇魯斯戰,兵敗被俘,遭囚兩年,為米海勒所救。後米海勒即尼西亞皇帝位,是為米海勒八世,逐拉丁人(東羅馬稱十字軍為拉丁人),奪回君士坦丁堡。米海勒恐拉丁人再度來侵,欲與教廷商討東西教會合一事宜。亞克羅波里德受派往見教皇格列高里十世。一二七四年第二次里昂會議,雙方簽署協議,結束教會分立。著有《年代記》〔Χρονική συγγραφή〕,記載尼西亞帝國一二〇三年至六一年歷史。

パキュメレス〔帕奇麥里斯〕

[[20x19]] Georges Pachymère。希臘文作 Γεώργιος Παχυμέρης。
生於尼西亞。一二〇四年君士坦丁堡陷於十字軍之手後,舉家搬遷至此。及米海勒八世收復君城,始返君士坦丁堡。居尼西亞期間,師從亞克羅波里德〔Acropolite〕,習律法。入教會,任教會主律師及皇家裁判所主法官。著作頗豐,涵蓋歷史、音樂、天文、哲學等領域。

マクシムス〔馬克西穆斯〕

[[1x20]] Maxime Planude。拉丁文作 Maximus Planudes。希臘文作 Μάξιμος Πλανούδης。
生於尼古米底亞〔Nicomédie〕。本名曼紐〔Manuel〕,入修道院為修士後,更名馬克西穆斯。善拉丁文,大量互譯希臘文及拉丁文作品,促東西歐文化交流。

スカンデルベク〔斯干德伯〕

[[19x20]] Skanderbeg。
本名喬治・加斯特略第〔Georges Kastrioti〕,鄂圖曼人稱之曰伊斯干德伯伊〔Iskender Bey〕,音轉而為斯干德伯〔Skanderbeg〕。父為北阿爾巴尼亞一領主。少時為質於土耳其,信奉回教。蘇丹默拉德二世待之甚厚,授封伯伊〔bey〕,任一軍指揮。一四四三年,知鄂圖曼將往攻阿爾巴尼亞,乃逃歸故里,棄回教,號召阿爾巴尼亞各諸侯聯手。自立為阿爾巴尼亞公爵。抗擊鄂圖曼軍期間,獲威尼斯、那不勒斯、匈牙利、教廷等國援助,與鄂軍互有勝負。一四六一年雙方議和,約定休戰十年。一四六三年,教皇庇護二世號召十字軍,斯干德伯不顧休戰之約,率軍參戰。六四年教皇卒,十字軍被迫中斷。斯干德伯勢孤無援,退至克羅亞堡〔Kroia〕。一四六八年卒,諸侯聯盟瓦解,阿爾巴尼亞終落入鄂圖曼之手。

拉丁帝國

ボードゥアン2世〔鮑德溫二世〕

[[11x20]] Baudouin II de Courtenay。
拉丁帝國末代皇帝(一二二八年至六一年在位)。父彼得、兄羅伯,俱為拉丁皇帝。一二二八年兄卒,鮑德溫繼之,時年十一,衆推其岳父約翰〔Jean de Brienne〕攝政。及一二三七年約翰卒,始親政。以國庫窘迫,親赴西歐列國求援,甚而出售大批聖物。一二六一年,尼西亞皇帝米海勒八世攻陷君士坦丁堡。鮑德溫奔意大利,一二七三年卒於那不勒斯。

ジャン1世〔約翰一世〕

[[2x23]] Jean de Brienne。與遊戲中法國布里恩〔ブリエンヌ〕應為一人。
布里恩約翰〔Jean de Brienne〕。布里恩伯爵艾拉爾二世〔Érard II de Brienne〕幼子。本應從事神職,後成為騎士。約於一二〇〇年,領有小封地於香檳一帶。兄高提爾〔Gautier III〕死後,其姪高提爾四世身居南意大利,約翰遂以其姪名義,治理布里恩伯國。一二一〇年娶耶路撒冷王瑪麗。一二年瑪麗產女後卒,女伊莎貝爾(又名約蘭德)繼之,約翰攝政。參與第五次十字軍,一二一九年陷達米塔〔Damietta〕,二二年赴歐洲求援。二五年,以女伊莎貝爾妻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二世,腓特烈旋即剝奪約翰攝政及國王之位。二九年,乘腓特烈參與十字軍之際,與教皇軍聯兵,往攻神聖羅馬帝國之南意大利領地。時拉丁帝國皇帝鮑德溫二世年少,約翰於一二二八年受推為其攝政,三一年任拉丁帝國共帝,與鮑德溫共治。一二三五年,尼西亞皇帝約翰三世、保加利亞皇帝伊凡二世,聯兵來攻君士坦丁堡,約翰率軍守城。三六年,亞該亞公爵喬弗里二世及意大利諸城聯合艦隊,擊退敵艦,圍城軍始退。次年卒。死前改信方濟會。

イヴァン=アセン〔伊凡亞森〕

[[18x20]] 不詳─┬彼得二世❶
   ├伊凡亞森一世❷──伊凡亞森二世❺
   ├加洛延❸
   └不詳(女)────波里爾❹
即保加利亞皇帝伊凡亞森二世〔Ivan Assen II〕(一二一八年至四一年在位)。父伊凡一世、叔加洛延〔Kaloyan〕先後遭殺,衆欲推伊凡亞森為王,其表兄弟波里爾〔Boril〕卻奪其位,伊凡乃奔哈力赤〔Halych〕公國求援。時波里爾與匈牙利為盟,及一二一七年匈王安德烈二世率軍出征,參與第五次十字軍,伊凡乘機領兵返國,波里爾不敵,退守都城塔爾諾沃〔Tarnovo〕,一八年城陷。伊凡執波里爾,矐其目,踐帝位。在位期間,保國國勢鼎盛,一躍而為巴爾幹半島最強盛之國。馬其頓、伊庇魯斯、阿爾巴尼亞大部、塞爾維亞大部,俱入版圖。一二三五年,與尼西亞皇帝約翰三世聯兵,往攻拉丁帝國君士坦丁堡,後恐尼西亞國勢漸強,又與拉丁帝國聯手,與尼西亞搆兵。一二四一年卒,子加里曼〔Kaliman I〕繼之。

尼西亞帝國

ヨアンネス3世〔約翰三世〕

[[6x20]] Jean III Doukas Vatatzès。
尼西亞皇帝〔一二二二年至五四年在位〕。前帝狄奧多羅一世〔Théodore Ier〕壻。初,第四次十字軍陷君士坦丁堡後,建拉丁帝國,東羅馬帝國其餘領地紛紛獨立,尼西亞帝國即為其一。狄奧多羅一世在位時,嘗與拉丁皇帝定約劃界,以小亞細亞之西北角歸拉丁帝國,小亞細亞餘土歸尼西亞。及約翰三世即位,於一二二五年敗拉丁軍於波馬尼農〔Poimanenon〕,始有小亞細亞西北全境。又建海軍,攻占羅得島等愛琴海諸島。一二三五年,與保加利亞皇帝伊凡二世聯兵,往攻拉丁帝國君士坦丁堡,未果。後伊凡恐尼西亞國勢益強,棄盟,反與拉丁帝國、庫曼人聯兵來攻,後國中黑死病發,始罷兵媾和。一二四二年,蒙古軍東來,約翰恐脣亡齒寒,乃與羅姆國〔Roum〕塞爾柱土耳其人協力抗之。一二四六年,出兵巴爾幹半島,併薩羅尼加,納伊庇魯斯為附庸,幾復東羅馬帝國舊土。與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二世交好,娶其女康士坦斯〔Constance〕。一二五四年卒,子狄奧多羅二世繼之。

カイ=クバード〔開庫拔脫〕

[[17x17]] Kay Qubadh Ier。譯名據《元史譯文證補》。《新元史》有同名者作「開柯拔脫」。馮譯《多桑蒙古史》作「凱庫拔」。
羅姆國蘇丹(一二二〇年至三七年在位)。其兄開喀甫司〔Kay Kâwus Ier〕在位時,懼其奪位而幽之,及兄卒,始出。繼位後,大擴領地,攻占地中海沿岸加洛諾羅斯(Kalonoros,今亞拉尼亞〔Alanya〕),又出兵渡黑海,攻占克里米亞半島港口,降服附近欽察人。一二三〇年,敗札闌丁兵,併其地。又與埃及阿育布朝爭敘利亞北部之地。一二三四年,大敗阿育布軍。在位期間,為羅姆國最盛期。一二三七年,卒於開塞里〔Kayseri〕。有說為其長子開廓蘇二世〔Kay Khusraw II〕所毒殺。

エルトゥルル〔哀而托格洛耳〕

[[6x17]] Ertuğrul。譯名據《東洋史要》。馮譯《多桑蒙古史》作「額兒脫黑魯勒」。
喀伊〔Kayi〕部長,率其衆避兵入亞美尼亞,助羅姆國征東羅馬有功,受封地。子奧斯曼〔Osman〕為鄂圖曼土耳其帝國開國之主。

俄羅斯諸公國(阿羅思)

フセヴォロド3世〔兀薛佛羅特三世〕

[[9x1]] Vsevolod III Vladimirski。《新元史》有同名者作「兀薛佛羅特」。《元史演義》有同名者作「務賽服洛特」。
一一七六年,繼其兄為物拉的米兒〔Vladimir〕大公。對不從命者,毫不留情。嘗兩度剝奪也烈贊公爵位,又於一二〇七年,火燒也烈贊及貝爾哥羅德〔Belgorod〕兩城。生子繁多,故有「大巢」〔Большое Гнездо〕之稱。一二一二年卒。

ユーリー〔攸利〕

[[3x21]] 譯名據《新元史》。
即物拉的米兒大公攸利二世〔Iouri II de Vladimir〕。兀薛佛羅特三世之子。多次出兵窩瓦不里阿耳〔Volga Bulgaria〕,建下諾弗哥羅城〔Nijni Novgorod〕於窩瓦河畔以守邊。一二三七年蒙古軍來侵阿羅思,也烈贊遣使求援,攸利以須兵守境,不救。及蒙古軍陷也烈贊,往攻克羅姆訥〔Kolomna〕,始遣子往援也烈贊。途中聞也烈贊已毀,乃往援克羅姆訥,與蒙古軍戰於城下,不敵,脫還物拉的米兒,克羅姆訥陷。後蒙古軍拔莫斯科,直驅物拉的米兒。攸利聞訊,令兩子守都城,自引兵駐錫第河〔Sit〕,以待援兵。不數日,物拉的米兒城陷。後蒙古軍連下數城,進至錫第河,攸利戰死。弟雅羅斯拉夫二世(《新元史》作「牙羅思剌弗哀」)往援不及,乘蒙古軍退,入物拉的米兒,嗣大公位。

ゲオルギー〔闊兒吉〕

[[15x21]] Гео́ргий。譯名據馮譯《多桑蒙古史》。
據遊戲中所載生卒年及簡傳,與攸利二世應為一人。俄文攸利〔Юрий〕即為拉丁文喬治〔Georgius〕之變體,亦可作 Гео́ргий。

アレクサンドル〔亞歷山大〕

[[14x4]] Alexandre Nevski。
攸利二世之孫,雅羅斯拉夫二世之子。一二三六年,諾弗哥羅人推為公爵。一二四〇年,擊退瑞典軍於尼瓦河〔Neva〕,因有「尼瓦亞歷山大」之稱。四二年,又大敗條頓騎士團於佩普斯湖〔Peïpous〕,聲名大譟。四八年,與兄安德烈〔André II de Vladimir〕赴和林覲見貴由汗,安德烈受封物拉的米兒大公,亞歷山大受封基輔大公。及蒙哥汗即位,又召會於薩萊,安德烈拒往。後蒙古軍來侵,安德烈奔瑞典,亞歷山大與拔都子撒里答交好,受封物拉的米兒大公,附於欽察汗國。

ヤロスラフ3世〔雅羅斯拉夫三世〕

[[17x2]] Iaroslav III de Vladimir。
雅羅斯拉夫二世之子,尼瓦亞歷山大弟。先後任特威爾〔Tver〕公爵、諾弗哥羅公爵。一二六三年,兄亞歷山大卒,與兄安德烈爭大公位。二人齊赴欽察汗國,求以為斷,終以雅羅斯拉夫為大公。惟雅羅斯拉夫仍居諾弗哥羅,娶當地貴族女為妻。一二七一年卒。

ヴァーシリー〔瓦西里〕

[[1x21]] Vassili Ier de Vladimir。
雅羅斯拉夫二世幼子。一二七二年,繼其兄物拉的米兒大公之位。七六年卒。

イーゴリ公〔伊果公爵〕

[[2x21]] Igor Sviatoslavitch。
一一八〇年,異母兄奧勒格〔Oleg〕卒,繼為諾弗哥羅塞佛斯基〔Novgorod-Severski〕公爵。一一八五年,與波羅物齊人(俄人所謂波羅物齊人,即東方所謂欽察人,西方所謂庫曼人)戰,慘敗被俘。《伊果遠征記》所載,即此番出征之事。一一九八年,繼任扯耳尼哥〔Chernigov〕公爵。

ロマン〔羅曼〕

[[7x21]] Roman Mstislavitch。
一一七〇年父卒,接任窩里尼亞〔Volhynie〕公爵。一一九八年,哈力赤〔Halytch/Galicie〕公爵卒,羅曼涉入繼承之爭,受波蘭大公萊舍克一世襄助,強立羅曼為哈力赤公爵。與幾大阿羅思諸侯、波羅物齊人(庫曼人)互有爭戰,大擴領土。後與波蘭萊舍克關係惡化。一二〇五年,發兵往攻波蘭,兩軍戰於札威霍斯特〔Zawichost〕,羅曼渡維斯杜拉河時被殺。

ウォロジスラフ〔烏拉的斯勞〕

[[8x21]] Владислав Кормиличич。
一二〇五年哈力赤公爵羅曼卒,子達尼爾〔Daniel de Galicie〕繼之,時年僅四歲,遭貴族驅逐。一二一三年,烏拉的斯勞獲匈牙利發兵襄助,接任公爵。次年,匈波二國協議平分哈力赤、窩里尼亞地,匈牙利復攻占哈力赤,黜烏拉的斯勞之公爵位,檻送匈牙利。

ドミトリ〔狄米脫里〕

[[1x21]] Дмитр。譯名據《新元史》。
一二一五年,匈牙利哈力赤公爵科洛曼(Coloman,安德烈二世之子)與波蘭克拉科夫公爵萊舍克一世聯軍,往攻哈力赤,狄米脫里與達尼爾〔Daniel de Galicie〕守城。一二四〇年,蒙古第二次入侵阿羅思,達尼爾接任基輔大公,卻留居哈力赤,無所作為,由狄米脫里居守基輔。城陷,狄米脫里被俘,拔都嘉其忠勇,釋而不誅。

ダニール公〔達尼爾公爵〕

[[2x21]] Daniel de Moscou。
第一代莫斯科大公。物拉的米兒大公亞歷山大〔Alexandre Nevski〕子。一二六三年父卒,達尼爾年僅二歲,繼得莫斯科一地,由叔雅羅斯拉夫〔Iaroslav III de Vladimir〕攝政。一二八二年始親政。

ドンスコイ〔頓斯科伊〕

[[4x21]] Dimitri Ier Donskoï。
莫斯科公國第六代大公。前代大公伊凡二世之子。一三五九年父卒,繼大公位,時年九歲。一三六三年,任物拉的米兒大公。在位期間,興建克里姆林宮,一三六七年竣工。一三七一年,阿羅思各公侯,乘欽察汗國內部爭權不斷,不再往朝薩萊,甚而終止上貢。一三七三年,蒙古發兵來襲,頓斯科伊率兵擊退之。八〇年,又大敗蒙古軍於庫里科沃〔Koulikovo〕。庫里科沃位近頓河〔Don〕,故以是役而有「頓斯科伊」之稱。兩年後,新汗脫脫迷失〔Тохтамыш〕一統金帳、白帳汗國,欲阿羅思各公侯復貢,頓斯科伊拒之。脫脫迷失遂發兵阿羅思,連下數城,一三八二年陷莫斯科,迫頓斯科伊納貢,以其子為質。一三八九年卒於莫斯科。

ミハイル〔米海勒〕

[[5x21]] Michel II de Tver。
一三六八年接任特威爾〔Tver〕公爵。與姊夫立陶宛大公奧爾吉爾德〔Olgierd〕聯手,圖推翻莫斯科大公頓斯科伊,未果。一三七一年,受欽察汗封為物拉的米兒大公,兼諾弗哥羅公爵。次年奧爾吉爾德與頓斯科伊定約,米海勒頓失一臂。一三七五年,頓斯科伊奪回物拉的米兒大公位。

ミンダウガス〔明道加斯〕

[[11x21]] Mindaugas。
擊敗條頓騎士團於庫爾蘭後,恐引發新一波十字軍,因於一二五〇年受洗入教。後於窩魯塔城堡〔Voruta〕接見騎士團長及庫爾姆〔Kulm〕主教,納所獻立陶宛大公之冠。一二五三年,由教皇英諾森四世加冕為立陶宛王。一二六三年,遭其甥特列尼奧塔〔Treniota〕刺殺。

セルギー〔塞爾吉〕

[[15x21]] 據遊戲中所載生卒年,應即 Serge de Radonège。俄文作 Сергий Радонежский。
阿羅思宗教領袖。弟子衆多,約建有四十座修道院於阿思羅。頓斯科伊出征蒙古軍前,塞爾吉嘗為其祝禱。

波蘭(孛烈兒)

カジミェシ2世〔卡西米爾二世〕

[[7x1]] Kazimierz II Sprawiedliwy。法文作 Casimir II le Juste。
皮亞斯特家〔Piast〕。波蘭公爵波勒斯勞三世〔Boleslaus III〕幼子。父卒,卡西米爾未分得一地。一一五七年,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一世發兵來侵,兄波蘭大公波勒斯勞四世不敵,與議和,送卡西米爾為質於神聖羅馬帝國。一一六一年前,始返波蘭。一一六六年,兄聖多米爾〔Sandomir〕公爵亨利戰死。亨利生前無嗣,本欲以卡西米爾繼之,及卒,兄波勒斯勞四世卻三分其地,自納其最大者,僅以最小者授卡西米爾,封威西里察〔Wiślica〕公爵。一一七三年,波勒斯勞卒,以兄終弟及制,米士科三世〔Mieszko III〕繼為大公,以聖多米爾封卡西米爾。米士科專行獨斷,引小波蘭諸貴族不滿,遂於一一七七年舉兵反之,卡西米爾亦參與其中。卡西米爾進占克拉科夫〔Kraków〕,受推為大公。一一八〇年召開貴族會議於文齊察〔Łęczyca〕,卡西米爾授貴族、教士以特權,換取自家世襲大公之位。

レシェク〔萊舍克〕

[[4x21]] Lech le Blanc。
波蘭國王。卡西米爾二世之子。一一九四年父卒,繼任為聖多米爾公爵暨波蘭大公,其年尚幼,母海倫稱制。在位期間,朝局不穩,爭位不斷,嘗三度遭黜。一二〇五年,與弟馬索維亞公爵康拉德一世聯手,大敗哈力赤公爵羅曼於札威霍斯特。一二〇七年,應教皇英諾森三世要求,承認波蘭隸屬教皇。與匈牙利為爭哈力赤而搆兵。後以女撒羅默〔Salomé de Pologne〕妻匈牙利王安德烈二世之子科洛曼〔Coloman de Galicie〕,復以科洛曼為哈力赤公爵,認匈牙利為宗主,雙方之爭乃息。一二一四年,羅曼子達尼爾恢復在哈力赤之勢力。一二二七年,出席公侯會議,遇襲卒。

ヘンリク1世〔亨力希一世〕

[[14x21]] Henri Ier le Barbu。
一二〇一年父卒,繼任西利西亞公爵。與大波蘭公爵拉的斯勞三世〔Ladislas III Jambes Grêles〕屢有領土之爭。一二一七年議和,以拉的斯勞無嗣,亨力希以部分領地換得大波蘭公爵之繼承權。一二二七年,出席公侯會議,遇襲負傷。後助拉的斯勞三世奪得克拉科夫公爵位。一二三二年,繼克拉科夫公爵位。一二三四年,發兵往攻大波蘭,攻占大波蘭南部之地,封子亨力希二世為大波蘭公爵。一二三八年卒。

ヘンリク2世〔亨力希二世〕

[[18x21]] Henri II le Pieux。譯名據《新元史》。
亨力希一世之子。一二三八年父卒,繼之。承父志,圖一統波蘭。一二四一年,糾集波蘭騎士、聖殿騎士等軍,與蒙古軍戰於里格尼次城〔Legnica〕之野,戰死。

ボレスワフ5世〔波勒斯勞五世〕

[[15x2]] Boleslas V le Pudique。
萊舍克子。一二三九年,與匈牙利王貝拉四世女金嘉〔Kinga〕訂婚,時波勒斯勞年十三,金嘉年僅五歲。四七年始成親。據中世紀年代記所載,金嘉甚為虔誠,拒與夫同牀,波勒斯勞勸說無果,只得從之。終身未有妃妾,故有「貞潔」之稱。一二四一年,亨力希二世戰死於里格尼次,波勒斯勞舉家奔匈牙利避難。一二四三年,小波蘭貴族逐走馬索維亞康拉德一世,改推波勒斯勞繼為克拉科夫公爵。時克拉科夫城已殘破,為重建此城,迎納日耳曼人移居。一二五九年蒙古二度來侵,克拉科夫、聖多米爾等地淪為一片荒蕪。一二七九年卒。

ヘンリク〔亨力希〕

[[3x21]] 據遊戲人物出現年代及簡傳,應即 Henri IV le Juste。
亨力希二世之孫,亨力希三世之子。一二六六年,父遭人下毒而卒,繼任布勒斯勞公爵。以年尚幼,由叔薩爾斯堡大主教拉的斯勞〔Ladislas de Silésie〕收養。次年,因無暇照顧,送至波希米亞宮廷。一六七〇年叔拉的斯勞卒,亨力希返國繼其位,波希米亞王鄂圖卡二世〔Ottokar II〕為攝政。七三年親政。與鄂圖卡交好,每有戰事,必與襄助,雖敗不棄。一二八八年,克拉科夫公爵萊舍克二世卒,無嗣,亨力希於次年爭得爵位。一二九〇年卒,或謂中毒身亡。二戰期間,其遺骸為德國人類學家帶走,欲證其為日耳曼人,戰後卻不知所蹤,今空棺藏於布勒斯勞博物館。

カジミェシ3世〔卡西米爾三世〕

[[13x32]] Casimir III le Grand。
波蘭王〔一三三三年至七〇年在位〕。拉的斯勞一世〔Ladislas Ier de Pologne〕之子。一三三三年父卒,繼之為波蘭王。一三三五年,與波希米亞王簽特倫津條約〔Trenčín〕,轉讓西利西亞宗主權於波希米亞,波希米亞王約翰則放棄對波蘭王位之主張。一三四三年,與條頓騎士團簽卡里士條約〔Kalisz〕,確立疆界,納東波美拉尼亞入版圖。身邊良臣衆多,行諸多改革。設土地稅,編纂法典,減輕農民負擔,故有「農民之王」一稱。改善猶太人生活,獎勵農工商。一三六四年,建克拉科夫學院。一三七〇年卒,甥安如家匈牙利王路易一世繼之。

ヴラディスラフ〔拉的斯勞〕

[[20x21]] Ladislas II Jagellon。
波蘭雅傑沃朝〔Jagellon〕第一代王。立陶宛大公奧爾吉爾德〔Olgierd〕子。一三七七年父卒,繼任大公。一三八六年,與波蘭女王愛德威治〔Hedwige d'Anjou〕成親,加冕為王,是為波蘭王拉的斯勞二世。一四一〇年,與條頓騎士團戰於坦能堡,次年議和,條頓騎士團支付賠款。一四三四年卒。

グダニスク公〔格但斯克公爵〕

[[5x21]] Świętopełk II de Poméranie。
本名史文托波克〔Świętopełk〕。一二一六年(或一七年),萊舍克授封東波美拉尼亞公爵。表面臣服於萊舍克,私下卻欲擺脫附庸關係。與失勢貴族拉的斯勞・奧多尼克〔Ladislas Odonic〕密謀,以克拉科夫、西利西亞公爵之位,換取謀害萊舍克及亨力希一世。一二二七年,藉皮亞斯特家諸公侯召開會議之機,行刺兩人,萊舍克身亡,亨力希重傷。

ゲディミナス〔格第米納斯〕

[[4x21]] Gediminas。
一三一六年,繼兄立陶宛大公位。與條頓騎士團戰事頻仍。嘗致書教皇,示皈依之願,條頓騎士團卻謠傳格第米納斯支持異教徒及東正教徒云云,遂放棄受洗。與波蘭結盟,以女亞爾多娜〔Aldona〕妻波蘭王拉的斯勞一世子卡西米爾(後之卡西米爾三世)。

ヴィトフト〔維托爾德〕

[[9x21]] 格第米納斯─┼奧爾吉爾德──波蘭王拉的斯勞二世
      ├凱斯圖提斯──維托爾德
Vitold le Grand,立陶宛文作 Vytautas Didysis。波蘭文作 Witold Kiejstutowicz。
一三八二年,其父凱斯圖提斯〔Kęstutis〕與其堂弟拉的斯勞(後之波蘭王拉的斯勞二世)爭立陶宛大公位而被殺,維托爾德逃奔普魯士。八四年與拉的斯勞和解後歸國。一三八五年,拉的斯勞與波蘭女王成親,即波蘭王位。一三九一年,以女蘇菲亞妻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一世。九二年,與拉的斯勞協議,維托爾德以其名義統治立陶宛,死後復歸拉的斯勞,因即立陶宛大公位。一三九五年,欽察汗國脫脫迷失敗於帖木兒,前來求援,兩人約定聯手。又與波蘭聯手,對抗條頓騎士團。一四一〇年,擊敗騎士團於坦能堡。一四三〇年卒。

ヤン=ジシュカ〔揚濟士卡〕

[[19x21]] Jean Žižka。捷克文作 Jan Žižka。
,或作約翰。一目眇,人稱「獨眼濟士卡」,晚年全盲。生於波希米亞小貴族之家,後為傭兵,漸嶄露頭角。一四一〇年坦能堡之戰,參與波希米亞義勇軍,為波蘭而戰。時教會腐敗,胡司〔Jean Huss〕大肆批評,因於一四一五年以異端遭處火刑。濟士卡深受胡司思想所感,率胡司派信徒與天主教派戰。一四二〇年,收容胡司派,建塔博爾城〔Tábor〕於波希米亞南部山區,組為更激進之塔博爾派〔Taborites〕。此軍以信仰為根基,加以嚴格軍紀及新式武器,戰力驚人,擊敗西吉斯蒙所率神聖羅馬軍,及受派平亂之十字軍。一四二四年,遠征摩拉維亞途中,染黑死病而卒。

匈牙利(馬札兒)

ベーラ3世〔貝拉三世〕

[[8x1]] III. Béla。
匈牙利王(一一七二年至九六年在位)。匈牙利王格薩二世〔Géza II〕子。母為基輔羅斯公主歐弗羅西娜〔Euphrosine〕。一一六三年,貝拉據兄史提芬三世與東羅馬皇帝曼紐一世所簽和約,入居東羅馬宮廷。一一七〇年迎娶皇后同母異父妹愛涅斯〔Agnès d'Antioche〕。及一一七二年史提芬卒,始返匈牙利繼位。次年加冕為王。惟國內另有一派擁護其弟格薩〔Géza〕。格薩先遭幽禁,後逃奔奧地利,貝拉因於一一七五年與波希米亞公爵索別斯拉夫二世聯手,往攻奧地利。及奧地利公爵亨利卒,格薩求助於索別斯拉夫,望得引見皇帝腓特烈一世,卻反為索別斯拉夫所執,檻送貝拉,復為貝拉所幽。貝拉與教廷、東羅馬帝國俱交好。一一七六年,更派兵助東羅馬帝國抵禦塞爾柱軍。一一八〇年曼紐一世卒,貝拉未幾即收復達爾馬西亞、西爾米亞〔Syrmie〕。與塞爾維亞結盟後,接管尼士〔Niš〕與索非亞〔Sofia〕。以女瑪格麗特妻東羅馬新帝以撒二世。一一八六年,續絃再娶法王路易七世女瑪格麗特。仿西歐君主制,改良統治制度,設中書省〔chancellerie〕,又增關稅、通行稅、市集稅等稅目。據其在位時期之教會及王室收入帳目,貝拉每年約有二萬三千公斤白銀可用,而當時法王腓力二世,僅有一萬七千公斤紋銀。一一八二年,貝拉為長子伊默利〔Imre〕加冕,時伊默利年八歲。一一九四年,始以達爾馬西亞、克羅西亞沿岸之地授伊默利為封地。一一九六年,貝拉卒。

エンドレ〔安德烈〕

[[20x19]] II. András。法文作 André。英文作 Andrew。
即匈牙利王安德烈二世(一二〇五年至三五年在位)。貝拉三世之子。即位後,續行舊策,大量分封王畿。一二一七年,參與第五次十字軍東征。一二二二年受「王僕」(servientes regis,匈牙利貴族之稱)所迫,頒布金璽詔書〔Bulle d'Or〕,猶如封建特權之特許狀。一二三一年,所定特權(免受地方庭審、免稅、兔出兵外國等)擴及小貴族。王宮大臣須對參政會負責。參政會每年召開一次。遇有違背詔書所定者,貴族有權抗命。外國人未經參政會同意不得任官,且官職不得世襲。不得任意逮捕或懲處貴族。

ベーラ4世〔貝拉四世〕

[[16x20]] 《元史》稱其曰「怯憐」,即匈牙利語 király(王)之音譯。
匈牙利王(一二三五年至七〇年在位)。安德烈二世之子。在位初,適逢拔都西征。一二四一年,與蒙古軍戰於漷寧河畔(匈牙利史稱「沙約河之戰」或「莫希之戰」),貝拉大敗,奔奧地利。奧地利公爵腓特烈二世反迫其割讓三郡之地。貝拉致書教皇格列高里九世、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二世等君主求援,卻無一軍相助。及窩闊台汗卒,蒙古兵撤,貝拉始返匈牙利。國中人口因蒙古軍屠戮及饑荒而驟減,遂邀外國人移入,以充實人口。一二四六年,奧地利公爵腓特烈二世來侵,兩軍戰於萊塔河〔Leitha〕,奧軍得勝,惟公爵亦戰死。為爭士的里亞〔Styria〕等地,屢與波希米亞王鄂圖卡二世〔Ottokar II〕交兵。一二六〇年,大敗於克列森伯倫〔Kressenbrunn〕,割士的里亞予波希米亞。長子史提芬以其偏愛幼子貝拉及女安娜,恐己太子之位不保,父子兵戎相見,經厄斯特爾岡〔Esztergom〕大主教腓力等人調停,雙方議和,分國為二,多瑙河西仍由貝拉直轄,河東則歸史提芬。後雙方又因故交兵,再經大主教等人調停,於一二六六年和談,確立多瑙河分界。

イシュトバーン〔史提芬〕

[[16x2]] V. István。法文作 Étienne。英文作 Stephen。
即匈牙利王史提芬五世(一二七〇年至七二年在位)。貝拉四世之子。少時先後受封外西凡尼亞公爵、士的里亞〔Styria〕公爵。及一二六〇年,匈牙利戰敗於克列森伯倫〔Kressenbrunn〕,割士的里亞予波希米亞,史提芬再返外西凡尼亞。後舉兵叛父貝拉,一二六二年迫父分國共治。一二六八年入侵保加利亞,自立為保加利亞王。為固盟,以諸女妻那不勒斯、拜占庭等強國君主。一二七一年鄂圖卡來侵,發兵擊退之。

ラースロー〔拉的斯勞〕

[[16x19]] 安德烈二世❶─┬貝拉四世❷───史提芬五世❸──拉的斯勞四世❹
       ├……
       └遺腹子史提芬──安德烈三世❺

IV. László。法文作 Ladislas。英文作 Ladislaus。
即匈牙利王拉的斯勞四世〔Ladislaus IV of Hungary〕(一二七二年至九〇年在位)。史提芬五世之子。母為庫曼人。拉的斯勞因偏向庫曼人,又不守基督教條,百姓、貴族、教廷俱感不滿。晚年王權衰落,地方各自為政。一二九〇年,遭三名庫曼人刺殺而卒。無嗣,旁支安德烈三世繼之。

ラヨシュ1世〔路易一世〕

[[8x20]] Nagy Lajos。
即安如家匈牙利王路易一世(一三四二年至八二年在位)兼波蘭王(一三七〇年至八二年在位)。匈牙利王查理一世之子。一三四二年父查理卒,路易繼之。續行其父對內政策,資助教會及城鎮貿易。追認安德烈二世所頒金璽詔書。初,其弟安德烈,與堂姊貞娜訂婚,即安如家那不勒斯王羅伯孫女。及羅伯卒,遺囑表明傳位貞娜,隻字未提安德烈。後安德烈遭刺身亡,路易疑貞娜為幕後主使,因與那不勒斯安如家決裂。一三五四年,與立陶宛及欽察汗國交戰得勝,聲名大譟。後兩度擊敗威尼斯,取得達爾馬西亞、拉古薩等地。納塞爾維亞、瓦拉幾亞、摩達維亞、保加利亞等國君主為附庸。一三七〇年,其舅波蘭王卡西米爾三世〔Casimir III〕卒,路易繼之,踐波蘭王位。一三七七年,又破鄂圖曼軍。在位期間,匈牙利國勢達至顛峰。無子,以長女馬利妻西吉斯蒙(後之神聖羅馬皇帝),欲以為繼承人。一三八二年卒,女馬利加冕為匈牙利王,惟波蘭不願兩國共主,遂立其妹雅維加〔Jadwiga〕為波蘭王。

カーロイ〔查理/加羅伊〕

[[20x19]] Károly。
安如家末代匈牙利王查理二世,即那不勒斯王查理三世。那不勒斯王查理二世曾孫。一三六〇年春,父格拉維那伯爵路易〔Louis de Gravina〕舉兵反那不勒斯王貞娜,兵敗,被迫送子查理為質於那不勒斯。六二年,父路易卒於囚所,貞娜下令以同宗待查理。後應匈牙利王路易一世之邀,赴匈牙利。一三八〇年,教皇烏爾班六世以貞娜支持偽教皇克萊門四世,處貞娜以絕罰,撤其王位,改認查理為那不勒斯王。查理遂出兵那不勒斯,幽貞娜。及聞貞娜養子路易將發兵來攻,旋勒死貞娜於囚所,即那不勒斯王位,以兵擊退路易兵。後赴匈牙利。及匈牙利王路易一世卒,查理於一三八五年,以安如家男身分,自繼其位,黜路易女馬利。未幾,馬利母雇刺客殺之,負傷,不數日卒。子拉的斯勞繼承那不勒斯王位,馬利復位為匈牙利王。

バーンク=バーン〔邦克〕

[[1x20]] Bánk Bár-Kalán。遊戲中所用日文,バーンク為其名,バーン〔bán〕意為總督。
匈牙利貴族。歷任多處地方伯爵、斯拉夫尼亞總督、匈牙利宮相、廷尉〔judge royal, országbíró〕等要職。據傳王后格特魯德〔Gertrude de Méran〕強執其妻,供后兄伯托爾德〔Berthold〕奸淫,故懷恨於心。又格特魯德后偏好隨侍日耳曼人,招諸侯不滿。及王安德烈二世出征哈力赤〔Halych〕,匈牙利諸侯乘機往攻王后,殺之。據《奧地利韻文年代記》〔Chronicon rhythmicum Austriacum〕所載,手刃王后者即邦克。

ケーセギヘンリク〔科塞吉亨利〕

[[19x20]] Kőszegi Nagy Henrik。
匈牙利大貴族。初,貝拉四世與子史提芬交戰時,亨利忠於貝拉。一二七〇年貝拉卒,亨利奔波希米亞。及七二年史提芬卒,始返匈牙利。後諸侯內戰,亨利戰死,時一二七四年也。

フニャディ〔匈雅第〕

[[16x20]] Hunyadi János。法文作 Jean Huniade。英文作 John Hunyadi。
一四四一年,拜為外西凡尼亞總督,屢破鄂圖曼軍。一四四四年,基督教聯軍大敗於瓦爾納〔Varna〕,匈牙利王烏拉的斯勞一世(即波蘭王烏拉的斯勞三世)戰死。一四四六年,受參政會推選為攝政。拉的斯勞五世雖於一四四四年受推為王,其監護神羅皇帝腓特烈三世卻不放歸國,及一四五三年始返匈牙利。拉的斯勞五世親政後,匈雅第御攝政職,投身抵禦鄂圖曼人。一四五六年,大敗鄂圖曼軍於貝爾格萊德,阻鄂圖曼入侵之念達七十年。一四五七年,拉的斯勞五世卒,無嗣,衆推匈雅第幼子馬提亞斯〔Matthias Corvin〕為王。

ネマニャ〔奈馬尼亞〕

[[2x20]] Nemanja István。法文作 Étienne Némania。英文作 Stefan Nemanja。
一一六六年為塞爾維亞大公。統一塞爾維亞各大公國。一一九六年,讓位於次子史提芬,至聖山〔Mont Athos〕為僧,更名曰西默盎〔Syméon〕。時幼子薩瓦〔Sava〕已為塞爾維亞東正教會大主教,兩人續建希蘭達爾修道院〔Monastère de Hilandar〕。一一九九年卒,受塞爾維亞東正教會封聖。

ドゥシャン〔杜尚〕

[[3x20]] Stefan Dušan。法文作 Étienne Douchan。
塞爾維亞君主(一三三一年至五五年),即史提芬烏羅士四世〔Stefan Uroš IV〕。史提芬烏羅士三世之子。好兵法。初,烏羅士三世大敗保加利亞於威爾巴治〔Velbajd〕後,不欲再南下攻東羅馬帝國,而貴族等欲擴其地,遂致離心。後杜尚與父兵戎相見,或言即受貴族所迫,或謂王受大臣挑弄,欲廢杜尚繼承之位,杜尚乃反。一三三一年,虜其父,幽之,繼位為王。乘東羅馬帝國約翰五世與六世內戰之機,攻占大量領地。一三四六年,加冕為帝,稱「塞爾維亞人暨羅馬人皇帝」。採用東羅馬帝國爵銜與廷儀,起草帝國法典。一三四八年,又進占色薩利〔Thessalie〕、伊庇魯斯。後與波斯尼亞、匈王路易一世搆兵。一三五五年,聞知皇帝約翰六世退位,遂決意出兵君士坦丁堡,中途因熱病而卒。

ラザル〔拉札爾〕

[[17x20]] Lazare de Serbie。
一三七一年史提芬烏羅士五世卒,塞爾維亞帝國裂為數公國,拉札爾主摩拉維亞塞爾維亞〔Serbie moravienne〕,疆域涵蓋大摩拉瓦河、西摩拉瓦河、南摩拉瓦河等流域之地,為諸公國中最大者。自稱奈馬尼亞朝之後,致力於重建塞爾維亞帝國。其鴻圖雖受塞爾維亞東正教會支持,貴族卻不願認其為主。一三八九年,領基督教聯軍,與默拉德〔Mourad Ier〕所率鄂圖曼軍,戰於科索沃〔Kosovo〕,戰死。

蒼狼白鹿 人物介紹 日本文化圈

索引

  • 前作人物
  • 平安時代
  • 源賴朝、源義經、源範賴、武藏坊辨慶、畠山重忠、熊谷直實、那須與一、藤原泰衡、藤原國衡
  • 鎌倉幕府
  • 北條時政、北條義時、北條泰時、北條時氏、北條經時、北條時賴、北條時宗、北條宗政、北條貞時、大江廣元、三浦泰村、安達景盛、安達義景、安達泰盛、平賴綱、大友賴康、少貳資能、少貳景資、竹崎季長、蘭溪道隆
  • 南北朝~室町前期
  • 足利尊氏、足利義滿、足利氏滿、楠木正成、楠木正儀、新田義貞、細川賴之、今川貞世、斯波義将、土岐賴康、山名氏清、大內義弘、蜷川智蘊

前作人物

源賴家

源實朝

{{6x1}} みなもと の さねとも。
鎌倉幕府第三代將軍。初代將軍源賴朝子。母為北條政子。幼名千幡。一二〇三年,兄源賴家遭幽禁後,接任將軍。雖受北條氏掣肘而未能掌握政治實權,卻以政所為中心,致力擴大將軍權力。對京都文化深感興趣,熱中和歌、蹴鞠。以和歌而與藤原定家有交,家集內含有《金槐和歌集》。一二一六年,思欲渡海赴宋,下令建造大船。次年,成船不浮,遂未成行。一二一九年,舉行右大臣拜賀儀式於鎌倉鶴岡八幡宮時,遭姪公曉(賴家子)刺殺而卒。

和田義盛

わだ よしもり。
鎌倉前期武將。幕府初代侍所別當。三浦義宗子。本領地為相模國三浦郡和田鄉。一一八〇年源賴朝舉兵時,與三浦義澄一同加入賴朝軍。年末,設置侍所後,成為初代別當,負責軍政。一一九五年賴朝上洛之際,負責洛中警備,獲賴朝舉薦,拜為左衛門尉。一一九九年,成為十三宿老之一。一二一三年因一家參與泉親衡之亂,而與北條義時對立,終敗於和田合戰而卒。

長沼宗政

ながぬま むねまさ。
鎌倉前期武士。小山政光子。本領地為下野國長沼莊(今栃木縣二宮町),身兼該國御廄別當。一一八三年野木宮合戰,隨兄小山朝政率兵往討源義廣。後亦隨軍討伐平家與奧州藤原氏。一二一三年,往討畠山重忠子重慶。承久之亂後,任攝津、淡路守護,拜為淡路守。其鎌倉宅邸,位將軍御所之南,領地除下野外,更及於陸奧、美濃、美作、備後、武藏等地。一二四〇年,卒於下野長沼莊。

三善康信

みよし やすのぶ。
鎌倉幕府草創期官僚。平安末期,任太政官之史及中宮少屬。母為源賴朝乳母之妹,故而於賴朝流放伊豆之時,每月三次傳送京都消息於賴朝。一一八〇年,源氏遭討伐之際,率先以其動向告知賴朝。後出家,法名善信。一一八四年受源賴朝之邀赴鎌倉,負責問注所(掌訴訟)實務。一一九一年,任問注所初代執事。承久之亂後,辭執事位,尋卒。

三浦義村

みうら よしむら。
鎌倉前期武士。三浦義澄子。幼名平六。繼承相模國大族三浦氏嫡系,以出色政治判斷力,保全三浦氏嫡系一家。一二一三年,同為三浦氏一族之和田義盛,受北條氏挑弄而舉兵之時,義村事先允諾援助,最終關頭卻背叛之,致義盛戰敗而卒。故有俗語「三浦犬食友」〔三浦の犬は友を食う〕。一二二一年承久之亂,拒受弟胤義勸誘,在北條泰時軍立有戰功。一二三九年卒。

藤原定家

梶原景時

土御門通親

平安時代

源賴朝

[[3x2]] みなもと の よりとも。
鎌倉幕府初代將軍。少時參與平治之亂,為平氏所俘,流放伊豆,由北條時政監押。時政見其有為,以女政子妻之。一一八〇年,獲以仁王令旨,起兵討平氏。首戰雖敗於石橋山,渴望武家之世的武士,卻聚至旗下,以鎌倉一帶為據點,展開全面作戰。派遣弟源義經追擊平家,自己則在鎌倉設立侍所、公文所、問注所等。一一八五年滅平家。九二年拜為征夷大將軍,鎌倉幕府至是成立。人稱「鎌倉殿」。一一九九年落馬後尋卒。

源義經

[[15x3]] みなもと の よしつね。
源義朝第九子。源賴朝異母弟,幼名牛若丸,後改名義行義顯。娶河越重賴女為妻。平治之亂後,流放於鞍馬寺,後獲奧州藤原秀衡扶持。一一八〇年源賴朝舉兵時從之,以代官身分,與兄範賴同領東國武士上洛,往討源義仲與平氏一門,連戰連勝。後因未經賴朝許可而任官,兩人不和。平氏滅亡後,返回鎌倉,被拒入城。一一八五年,取得後白河上皇院宣,討伐賴朝。以九國地頭職身分,號召西國居民舉兵,失敗。後奔於奧州藤原家,為秀衡子泰衡所攻,自殺於衣川館。

源範賴

[[1x6]] みなもと の のりより。
源義朝第六子。父於平治之亂戰敗被殺後,為九條兼實家司藤原範季收為養子。娶安達盛長女為妻。異母兄源賴朝舉兵時從之,領軍往討源義廣與平氏。受賴朝舉薦為三河守,領有武藏國吉見、相模國當麻等地。一一九三年,曾我兄弟復仇事件中,訛傳賴朝遭害,時範賴留守鎌倉,聞訊後發言不慎,後遭流放至伊豆國。

武藏坊辨慶

[[16x3]] むさしぼう べんけい。
平安末期僧人。源義經隨從。據傳,熊野別當強奪大納言之女,生下一子,即辨慶。具怪力。自幼即修行於比叡山、四國靈場、播磨書寫山等地。後遭逐離寺,至京都比武刀狩,為源義經所敗,乃從之。源義經討平氏,奔奧州時,俱隨侍在側,以智謀、怪力助其脫險。衣川合戰中,全身中矢而亡。

畠山重忠

[[5x6]] はたけやま しげただ。《大日本史》列傳第一百廿三有傳。
武藏人。父重能,為畠山莊莊司。在源賴朝舉兵之初,從屬平氏,與賴朝敵對,後投賴朝。在討伐木曾義仲及平氏、征伐奥州等戰中,立有戰功,賴朝死後,受託輔佐賴家。一二〇五年,與北條氏有爭,敗死於武藏二俣川。

熊谷直實

[[9x6]] くまがい なおざね。
鎌倉初期武將。熊谷直貞子。平治之亂中,屬源義朝陣營。亂後,任京都大番役,仕於平知盛。一一八〇年石橋山之戰,從屬於平家一方大庭景親,未幾改投源賴朝。參與討伐佐竹氏,立有戰功,兩年後受封武藏國大里郡熊谷鄉(今埼玉縣熊谷市)地頭職。一一八四年一谷之戰,爭為先鋒,討殺平敦盛。一一八七年,拒任流鏑馬「的立役」(立靶人),因致部分領地遭沒收。一一九二年,與久下直光爭地而訟,裁決不利,乃上洛,入法然門下。法名蓮生

那須與一

[[10x6]] なす の よいち。
鎌倉初期武將。居於下野國那須郡。藤姓資隆子。本名宗隆。據《平家物語》所載,一一八五年屋島之戰時,屬源義經軍,一箭射落平氏船上扇靶。

藤原泰衡

[[9x31]] ふじわら の やすひら。
奧州藤原氏第四代當主。藤原秀衡次子。一一八七年父病卒,接任陸奧、出羽兩國押領使。父有遺言,欲泰衡第,舉二國聽於源義經,以抗賴朝。及父卒,泰衡反從源賴朝之命,往討義經。後以勢盛,遭源賴朝發兵攻討,因棄平泉而走。途經肥內郡贄柵時,為家臣河田次郎所弒。首級按源家慣例釘八寸釘於眉心,懸掛於柱,後納於中尊寺金色堂。

藤原國衡

[[8x6]] ふじわら の くにひら。
藤原秀衡長子,藤原泰衡兄。未遵父遺言,與弟泰衡往討源義經。及源賴朝攻奧州時,與戰於阿津賀志山(位今福島縣伊達郡)。一一八九年敗走,中和田義盛箭,為畠山重忠家臣大串次郎所殺。

鎌倉幕府

北條時政

[[17x3]] ほうじょう ときまさ。
北條氏為伊豆國田方郡北條(今靜岡縣伊豆之國市)一地豪族。時源賴朝流放至伊豆國,時政奉命監視之。愛其才,反以女政子妻之。一一八〇年,助源賴朝舉兵。八五年上洛,負責與朝廷交涉及戒備京都等事。源賴朝卒後,位列御家人十三人之一。後與將軍源賴家及外戚比企能員等互有齟齬。一二〇三年討滅比企能員,廢黜源賴家,擁立源實朝為第三代將軍。自此,為幕府政治中心,稱執權。惟其強勢作風招致其他御家人反感。一二〇五年,欲害源實朝,以另立壻平賀朝雅為將軍,為女政子、子義時所阻而未果,終失勢出家,隱居伊豆。一二一五年卒。

北條義時

[[2x6]] ほうじょう よしとき。
鎌倉幕府第二代執權。北條時政子。與父時政,隨源賴朝舉兵。及賴朝卒,位列有力御家人十三人之一。一二〇五年,時政欲害源實朝,以改立壻平賀朝雅為將軍,義時因與姊政子聯手阻之,時政失勢出家。義時接任政所別當後,於一二一三年挑弄和田義盛謀反,發兵討之,復代而接任侍所別當。第三代將軍源實朝被殺後,助政子主導幕府,稱第二代執權。一二二一年承久之亂,指揮御家人擊敗後鳥羽上皇軍。亂後,流放後鳥羽上皇等人,設六波羅探題於京都。一二二四年突然溘逝,或言遭人毒殺。

北條泰時

[[3x6]] ほうじょう やすとき。
鎌倉幕府第三代執權。北條義時子。幼名金剛,後稱江馬太郎。一二一八年,任侍所別當。二一年承久之亂,奉父義時之命,與叔父時房同任幕府軍大將,攻占東海道,擊敗後鳥羽上皇一方之軍,入京都。隨後留京,成为首位六波羅探題北方。一二二四年義時卒,返鎌倉繼承執權之位。二五在北條政子卒,設立輔佐執權之連署職,建立政務決策機關「評定」。以執權主導幕府政治之體制因而確立。一二三二年,制定幕府基本法「御成敗式目」。致力於完善鎌倉市街。

北條時氏

[[17x6]] ほうじょう ときうじ。
北條泰時長子。妻為安達景盛女松下禪尼。一二二一年承久之亂,與父一同領兵,往攻京都。一二二四年,上京任六波羅探題北方。後官拜修理亮、若狹守護。一二三〇年因病歸鎌倉,尋卒。年僅二十八。

北條經時

[[18x6]] ほうじょう つねとき。
鎌倉幕府第四代執權。北條時氏子,母為安達景盛女松下禪尼。一二四二年,祖父泰時卒,因父早逝,繼為執權。一二四四年始自立,廢黜第四代將軍藤原賴經,立其子賴嗣。四六年,因病讓執權位於弟時賴,出家後卒。

北條時賴

ほうじょう ときより。
鎌倉幕府第五代執權。北條時氏子,母為安達景盛女松下禪尼。一二四六年,兄經時讓位,任執權。同年,掃除名越光時、前將軍藤原賴經等反對派。一二四七年,滅除有力御家人三浦氏。此間,召開私人會議「寄合」〔よりあい〕,以決要事,進一步推動北條氏專制統治。一二四九年,設「引付」〔ひきつけ〕於評定之下,用以審議土地訴訟。一二五六年,辭退執權後出家,稱最明寺入道,但仍手握實權。據傳嘗為救濟弱者,而周遊諸國。

北條時宗

[[14x3]] ほうじょう ときむね。
鎌倉幕府第八代執權。北條時賴子。一二六三年父卒,次年執權北條長時卒,一門長老北條政村接任執權,時宗任連署。一二六八年,元朝國書送抵日本。在此緊迫時刻,政村讓位,時宗接任執權。七二年,討平名越教時等北條一門反時宗派。七四年、八一年,兩度遭元軍侵襲,指揮防守戰。後繼續強化警備體系。一二八二年,建圓覺寺於鎌倉,請中國僧人無學祖元任住持。

北條宗政

[[1x6]] ほうじょう むねまさ。
鎌倉中期武將。北條時賴子,時宗同母弟。幼名福壽丸,人稱相模四郎,又稱西殿。一二六五年,官拜右近將監,同年迎娶北條政村女。一二七二年,位列鎌倉幕府評定衆。七三年,任引付頭人。一二七七年,拜為武藏守,又任筑後守護。一二八一年病卒。年僅二十九。

北條貞時

[[2x6]] ほうじょう さだとき。
鎌倉幕府第九代執權。北條時宗子。一二八四年父時宗卒,繼為執權。以北條氏家督得宗(執權北條氏嫡系當主,起名自北條義時法名德宗)身分,獲被官中最有力者平賴綱、外戚中有力御家人安達泰盛等人支持,確立得宗專制體制。一二九七年,發布德政令。一三〇一年退位出家,但仍然以得宗身分主導政務。

大江廣元

[[4x6]] おおえ の ひろもと。
鎌倉幕府初期官僚。大江匡房曾孫,大江維光子。一說藤原光能子。初為明法博士中原廣季養子,故以中原為姓,後改姓大江。原任少外記,處理局務,後為安藝權介。受源賴朝之邀,至鎌倉,成為其親信,受其重用。任源賴朝右筆,復任公文所、政所初代別當,處理實務,負責朝幕間之交涉。提議設置文治地頭職等,屢出重要建言。源賴朝卒後,仍獲北條氏信任,重用於幕政。順利度過數次政變與承久之亂,確保幕府體制之穩定。

三浦泰村

[[19x6]] みうら やすむら。
鎌倉中期武將。官拜三浦介、若狹守、相模國守護。三浦義村子。承久之亂時,與父參與北條泰時所率東海道軍上洛。一二三八年,位列評定衆。四六年,弟光村參與名越光時之亂,而貽人口實。次年,受北條時賴挑弄,舉兵於鎌倉。戰敗後,一族自盡於法華堂(今鎌倉市西御門白旗神社)。

安達景盛

[[4x7]] あだち かげもり。
鎌倉前期武將。安達盛長子。女松下禪尼為北條經時、時賴之母。與父同仕於源賴朝。一二一八年,拜為秋田城介,是職後由安達氏世襲。一九年,將軍源實朝遭殺害,景盛出家,號覺智。後登高野山,建金剛三昧院。執權北條經時、北條時賴為其外孫,故雖身居高野山,仍屢預幕政。提醒時賴與子義景,需警惕有力御家人三浦氏,終致寶治合戰,攻滅三浦氏於一二四七年。

安達義景

[[5x7]] あだち よしかげ。
鎌倉中期武將。安達景盛長子。父出家後,接任秋田城介,位列評定衆,參與幕政。四條天皇卒後,為幕府使者至京都,擁立後嵯峨天皇。一二四七年,與父一同擊敗三浦氏。一二五三年出家,法名願智。翌年卒。

安達泰盛

[[17x7]] あだち やすもり。
鎌倉中期武將。安達義景子。出身得宗(執權北條氏嫡系當主,起名自北條義時法名德宗)外戚之家,位處幕政中心。一二五六年,位列評定衆,繼而官拜越訴奉行、肥後國守護、秋田城介等。元軍來侵時,任御恩奉行,負責審查御家人恩賞。一二八四年,得宗北條時宗卒後,與內管領平賴綱,一同輔佐新得宗北條貞時,推行弘安德政。後與平賴綱對立。一二八五年,貞時聽信賴綱讒言,疑泰盛謀反,下令往討。安達一族盡滅。是為霜月騒動。

平賴綱

[[6x6]] たいら の よりつな。
鎌倉末期武將。北條氏得宗家被官。平盛綱子。一說平盛時子。在北條時宗、貞時時代,兼任內管領、侍所所司。時宗死後,成為得宗家被官之首,以貞時乳母之夫身分,輔佐新得宗貞時。與外戚家安達泰盛,因幕政主導權而對立。一二八五年霜月騒動,滅除泰盛。自此掌握幕府實權。一二九三年,貞時惡其專橫,乘鎌倉大地震,派人襲擊賴綱,滅之。是為平禪門之亂。

大友賴康

[[4x8]] 應即大友賴泰〔おおとも よりやす〕。鎌倉中後期武士。初名泰直。官拜豐後守護、鎮西奉行。大友親秀子。一二七四年文永之役、八一年弘安之役中,與少貳氏同率御家人,領兵為大將,與蒙古軍戰。戰後,為解決恩賞地之爭,作「豐後國圖田帳」以獻幕府。一三〇〇年卒。

少貳資能

[[11x7]] しょうに すけよし。
鎌倉時代武將。武藤資賴子。官拜右衛門尉、豐前守、筑後守、大宰少貳。一二三二年,接任鎮西奉行,又任筑前、豐前、肥前、壹岐、對馬(三前二島)守護,又任肥前國與賀莊地頭。蒙古軍來襲時,與元朝高麗使節交涉。指揮九州御家人,抵禦蒙古軍。一二八一年弘安之役,領軍與蒙古軍交戰於壹岐島,負傷而卒。

少貳景資

[[7x6]] しょうに かげすけ。
鎌倉末期武將。少貳資能子。官拜豐前守。蒙古來襲時,任前線指揮官。一二八五年,企圖奪兄經資家督之位,因致岩門合戰,兵敗自殺。

竹崎季長

[[19x5]] たけざき すえなが。
鎌倉後期武將。肥後國御家人。本領地為肥後國益城郡竹崎(今熊本縣宇城市)。一二七四年文永之役,在少貳景資麾下立有戰功。次年為求恩賞而至鎌倉,受封益城郡海東鄉(今熊本縣宇城市)地頭職。一二八一年弘安之役中,參與博多灣之戰、肥前國鷹島海戰。為《蒙古襲來繪詞》畫中主角。

蘭溪道隆

[[3x7]] らんけい どうりゅう。
南宋臨濟宗僧人。涪州涪陵縣蘭溪邑(今重慶市涪陵區藺市鎮)人。俗姓,名莒章,法名道隆,號蘭溪,諡號大覺禪師。為大覺派之祖。十三歲出家於成都大慈寺,後學習參禪於無準師範等僧。為陽山無明慧性法嗣。一二四六年,受在宋日本律僧月翁智鏡之邀赴日。先後寓居於筑前國圓覺寺,京都泉涌寺來迎院、鎌倉壽福寺。一二五三年,應北條時賴之邀,任鎌倉建長寺開山。後移居京都建仁寺,又回建長寺。晚年因讒言所害,兩度流放甲斐國,後俱獲赦免,得返建長寺。有《大覺禪師語錄》三卷傳世。

南北朝

足利尊氏

[[3x31]] あしかが たかうじ。
室町幕府初代將軍(一三三八年至五八年在位)。足利貞氏次子,母上杉清子。初名高氏。官拜權大納言,死後追贈左大臣、太政大臣。一三三三年,後醍醐天皇逃離隱岐,尊氏奉鎌倉幕府之命西上,卻於丹波轉為倒幕,攻滅六波羅探題(幕府設於關西之代表)。及天皇行建武新政時,尊氏暗中保存實力,以讒言令護良親王失勢。一三三八年,中先代之亂起,尊氏亦舉兵反,敗新田義貞,次年正月入京。後雖一度戰敗於九州,終獲勝於湊川,再度入京,擁立光明天皇即位。制定建武式目,開設幕府。南北朝相爭,北朝勢漸占優。尊氏與弟直義互有齟齬。一三五一年觀應之亂(觀應為北朝年號)起,為討伐直義而暫時歸降南朝。直義死後,致力於平定關東。一三五七年,大破占領京都之南朝軍後,入京。後恐九州南朝軍勢盛,欲發兵遠征,未幾病卒。

足利義滿

[[6x32]] あしかが よしみつ。
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一三六八年至九四年在位)。第二代將軍義詮子,母紀良子。一三六七年父義詮卒,繼為家督,次年成為將軍,由管領細川賴之輔佐。一三七八年移居北小路室町新宅(花御所)。次年罷賴之,代以斯波義將。越其父祖之例,晉為内大臣,諸儀比照攝關家,以武家身分受封准三宮。一三九一年,滅山名氏清,次年南北朝合一。一三九四年,辭將軍職,受任太政大臣。次年出家。九九年,移居仿仙洞而造之北山第,自比於法皇。同年,討伐大內義弘等人,加強對西國之控制。一四〇一年,致國書於明朝,開展外交關係,獲冊封為日本國王。一四〇六年,妻日野康子以天皇准母身分,受封北山院院號。一四〇八年,愛子義嗣於內裏受如親王之遇,行元服禮,推進與天皇家之統合。卒後,朝廷欲追贈太上法皇號,其子義持固辭。

足利氏滿

[[19x6]] あしかが うじみつ。
室町前期武將。第二代鎌倉公方。初代基氏子。官拜左兵衛督。一三六七年父卒,繼任鎌倉公方,時年僅九歲。未幾,因不滿於鎌倉府對武藏國之控制,以河越、高坂兩氏為首,爆發武州平一揆,氏滿亦隨軍平叛。一三七九年,欲乘京都政變之機,出兵反將軍足利義滿,因關東管領上杉憲春死諫乃止。其後致力於鎮壓關東大豪族小山義政、若犬丸父子兩代之叛亂。一三九二年,獲幕府授權管轄陸奥、出羽兩國。

楠木正成

[[5x31]] くすのき まさしげ。
南朝武將。官拜兵衛尉、左衛門尉。河內國石川郡赤坂(今大阪府千早赤阪村)人。可能為北條氏得宗家被官,據信經僧人文觀等人而與後醍醐天皇結識。元弘之亂中,響應後醍醐天皇號召,舉兵於赤坂城,後遭攻陷。次年冬,復舉兵於千早城,誘幕府大軍來攻,以無賴戰術困擾對手。建武新政時,因軍功拜為河內國司,及河內、和泉兩國守護,又參預記錄所、恩賞方、雜訴決斷所等處之樞要機關。一三三六年二月,足利尊氏自關東上洛,敗尊氏,使走九州。五月,迎擊尊氏於攝津國湊川(今神戸市中央區、兵庫區),敗戰,與弟互刺而亡。

楠木正儀

[[3x8]] くすのき まさのり。
室町前期武將。楠木正成子,正行弟。正行戰死後,為楠木氏之首,亦為南朝軍之中心。正平一統後,一三五二年進軍京都,後又乘幕府內部分裂,於次年再度進軍京都,保有勢方於攝津。嘗提議與北朝媾和,終因後村上天皇、足利義詮之死而交涉無果。後主戰派長慶天皇即位,加以管領細川賴之勸說,因思投於北朝。一三六九年,降於足利義滿,受幕府拜為河内暨攝津住吉郡守護。七三年,往攻南朝長慶天皇於河內金剛寺。後賴之失勢,正儀以己勢孤,乃於一三八二年復歸南朝。

新田義貞

[[4x31]] にった よしさだ。
源氏末裔。一三三三年,舉兵於本國上野,進軍鎌倉,途中擊敗幕府軍於分倍河原等地,未幾攻陷鎌倉,鎌倉幕府亡。遵從建武新政,一三三五年往討足利尊氏於鎌倉,卻戰敗於竹之下。嘗一度擊退來攻京都之尊氏,一三三六年卻又敗於湊川,京都失陷。十月,擁後醍醐天皇子恆良親王奔越前。據守金崎城(今福井縣敦賀市),次年遭室町幕府軍攻陷。一三三八年戰於藤島城(現今福井市)附近,負傷後自殺。

細川賴之

[[14x7]] ほそかわ よりゆき。
室町前期武將。官歷右馬助、右馬頭、武藏守。父賴春戰死後,繼任阿波國守護,後又兼任伊豫國守護。自一三五六年起,以中國管領身分,與足利直冬一黨戰,六二年擊破降於南朝之細川清氏於讚岐。因功兼任讃岐、土佐兩國守護。一三六七年,據將軍足利義詮遺命,任管領,輔佐年少將軍義滿。在任十二年間,致力於確立幕府體制,卻於康曆政變中失勢,奔四國。後以放棄伊豫國守護為條件,任備後國守護,往討山名時熙。次年上洛。任管領養嗣子賴元監護,平定明德之亂。在此期間,其家族領國達八國,確立細川氏於幕府中之地位。

今川貞世

[[16x6]] いまがわ さだよ。
室町前期武將。任九州探題。出家後,法名了俊。一三七一年,拜為九州探題。壓迫南朝派別,如懷良親王和菊池氏,確保大宰府。一三七五年,殺害少貳冬資等,推進室町幕府對九州的統治。惟因南北朝合體等政局變化,於一三九五年罷探題職。九九年,與大內義弘等聯手反抗幕府,失敗,是為應永之亂。善和歌,著有許多歌論書,另有史書《難太平記》等傳世。

斯波義将

[[1x7]] しば よしゆき。
室町前期武將。官拜治部大輔、左衛門佐、右衛門督。人稱勘解由小路〔かでのこうじ〕殿。法名道将。一三六二年,在父監護下,任幕府執事,兼任越中國守護。六六年貞治之變,斯波氏失勢,隨父奔越前,次年獲准上洛,復越中國守護職。一三七九年康曆政變,罷管領細川賴之,以己代任管領。未幾,與畠山基國互換越中、越前守護職。明德亂後嘗辭去管領職,後復再任。監護嫡子義教、嫡孫義淳,輔佐將軍足利義持。一四〇九年,以外交緣故,復任管領二個月。次年病卒。

土岐賴康

[[15x6]] とき よりやす。
室町前期武將。美濃(岐阜縣)、尾張(愛知縣)、伊勢(三重縣)三國守護。先後歷任刑部少輔、大膳大夫。賴清長子。法名善忠。一三四二年,叔父賴遠遭處決當日,即接任其美濃守護職。屬尊氏、義詮一派。一三五三年,義詮奉後光嚴天皇奔美濃時,為其營造「小島」、「垂井」兩頓宮。一三五八年尊氏卒,剃髮出家。七九年,與斯波義將聯手,共謀放逐細川賴之。晚年以老資歷外樣有力守護身分,對幕政有重大影響。

山名氏清

[[2x7]] やまな うじきよ。
室町前期武將。丹波、和泉等國守護。山名時氏子。一三七八年,拜為和泉國守護,與兄紀伊國守護山名義理,一同征討南朝勢力。一三九〇年,奉將軍足利義滿之命,與姪子兼女壻山名滿幸,往攻同族之時熙與氏之。詎料一三九一年,滿幸失勢,時熙等人獲赦。足利義滿實欲藉此舉,以削弱山名一族勢力。山名氏清與滿幸等人乃決意反抗,同年十二月自和泉往攻京都,終敗死,是為明德之亂。

大内義弘

[[7x7]] おおうち よしひろ。
室町前期武將。周防、長門等國守護。大內弘世子。一三七〇年代,隨九州探題今川貞世,轉戰九州各地。九一年,鎮壓明德之亂,九二年於南北朝合併有功,穩定室町幕府。外交方面,獨占對朝鮮之外交與貿易,大內氏益為富強。將軍足利義滿深感其勢日盛,彼此關係愈趨不定。一三九九年,與鎌倉公方足利滿兼等人聯手,舉兵造反於領國和泉國堺,遭圍城後敗死,是為應永之亂。

蜷川智蘊

[[5x7]] にながわ ちうん。
室町中期武將、連歌師。本名新右衛門親當,學和歌於歌僧正徹,善連歌。仕於足利義教,任政所吏僚,掌幕府財政。一四四八年卒。著有《親當句集》。

蒼狼白鹿 人物介紹 中華文化圈

索引

  • 南宋
  • 孝宗、趙惇、理宗、度宗、史彌遠、真德秀、朱熹、程大昌、陸象山、賈似道、呂文煥、張世傑、陸秀夫、文天祥、魏了翁
  • 西夏
  • 仁宗、李純佑、李安全、李仁友、阿沙敢鉢
  • 章宗、衛紹王、哀宗、耶律阿海、完顏福興、完顏胡沙、完顏陳和尚、胡沙虎、長春真人、耶律留哥、耶律楚材、李治、元好問
  • 朱元璋、朱棣、徐達、李文忠、李善長、胡惟庸、藍玉、齊泰、方孝孺、姚廣孝、鄭和、王蒙
  • 高麗
  • 明宗、高宗、元宗、共愍王、崔忠獻、孝心、李奎報、金慶孫、金通精、金方慶、崔茂宣、李成桂
  • 安南(李朝、陳朝)
  • 高宗、惠宗、陳守度、太宗、聖宗、藝宗、睿宗、陳平仲、陳興道
  • 吐蕃
  • 札巴堅贊、薩迦班智達、八思巴、恰那多吉、サンギェー、リンチェン、宗喀巴、釋迦也失
  • 西遼
  • 直魯古、耶律塔列、沙均、阿昔蘭、的斤斡匝兒

南宋

孝宗

[[1x2]] 南宋第二代皇帝。名,字元永。一一六二年受高宗內禪。即位初,起用張浚,追復岳飛,銳志恢復。一一六三年,北伐之師潰於符離,遂與金人重訂隆興和議。其後雖倚虞允文、王淮等,以謀恢復,然終無成效。一一八九年,傳位於子趙惇(宋光宗)。在位期間,改革官制、幣制,開發江南,為南宋黃金時期。

趙惇

[[10x9]] 南宋第三代皇帝宋光宗。孝宗第三子。一一八九年,受孝宗內禪。獨任留正為相,與金通好,武備漸弛。一一九〇年,皇后李氏請立皇子趙擴為太子,孝宗不許,因疑孝宗有廢立之意,遂不復朝孝宗。孝宗崩時,稱疾不出執喪,朝中騷動。太皇太后吳氏用趙汝愚所請,使禪位於嘉王趙擴(宋寧宗)。

理宗

[[19x33]] 南宋第五代皇帝。名,初名與莒。寧宗崩時,丞相史彌遠矯詔,立其為帝。一二三三年,史彌遠死,始親政。次年,聯蒙古兵破蔡滅金。繼而又謀收復三京,遂與蒙古連兵,自此三邊擾攘,殆無寧日。一二五九年,蒙古兵圍鄂州,宰相賈似道密向蒙古稱臣納貢,偽稱大捷,自此賈似道擅權自專,朝政日壞,國勢益危。在位期間,表章《四書》,崇獎理學,確立理學之統治地位。

度宗

[[8x3]] 南宋第六代皇帝。名。理宗弟。即位後,耽於酒色。權臣賈似道專制國命,朝政日壞,邊事日急。一二七三年,襄陽、樊城相繼為元兵攻陷,朝野震動,馴至局勢不可收拾。

史彌遠

[[11x9]] 字同叔。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淳熙進士。歷大理司直、樞密院編修官、提舉浙西常平、起居郎等職。一二〇六年,上書反對韓侂胄對金用兵。次年,為禮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在楊皇后支持下,密謀殺害韓侂胄,函首送金議和,進禮部尚書。一二〇八年,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從此掌握朝政。曾恢復秦檜王爵、諡號,追復趙汝愚,追諡朱熹等人。寧宗崩後,擁立理宗,又獨相九年,拜太師,專擅朝政。死後,理宗始親政。

真德秀

[[12x9]] 字景元,更為景希,號西山,世稱西山先生。一說原姓,因避孝宗趙眘諱改。建州浦城人。一二〇五年,中博學宏詞科。歷江東轉運副使、知泉州、潭州、福州,所至有政聲。一二三四年,入為翰林學士,次年拜參知政事。於時政多所建言,奏疎不下數十萬字。卒諡「文忠」。學宗朱熹,嘗言:「三綱五常,扶持宇宙之棟幹,奠安生民之柱石。」慶元黨禁後,程朱理學得以復盛,多以其力。

朱熹

[[19x3]] 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又號晦翁,別稱紫陽。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福建尤溪),後徙居建陽考亭。紹興十八年進士,任泉州同安縣主簿。淳熙時,知南康軍,改提舉浙東茶鹽公事。時浙東大饑,乃單車按行境內,救荒革弊。光宗時,歷知漳州、祕閣修撰等。寧宗初,為煥章閣待制,旋以本職提舉南京鴻慶宮。一一九六年落職罷祠,後致仕,卒後追諡「文」。早期主張抗金,中年後轉持消極防守。受業於李侗,得程顥、程頤之傳,兼採同敦頤、張載等人學說,集北宋以來理學之大成,建立一客觀唯心主義思想體系。其學派稱為「閩學」,或考亭學派、程朱學派。曾被韓侂胄視為「偽學」,加以禁止。

程大昌

[[14x9]] 字泰之。徽州休寧人。紹興進士。孝宗時,歷官著作佐郎、國子司業兼權禮部侍郎、直學士院、浙東提點刑獄、中書舍人、國子祭酒、權吏部尚書等,出知泉州、建寧府。光宗即位,徙知明州。所至留心民困、治水患。長於考訂名物典故,著有《禹貢山川地理圖》、《易原》、《北邊備對》等。

陸象山

[[20x3]] 名九淵,字子靜,號象山翁,世稱象山先生。撫州金溪(今江西金溪)人。乾道進士,任靖安縣主簿,調敕令所刪定官。少聞靖康間事,感慨金軍侵陵,遂訪勇士,商議恢復大略。又奏陳己見,主張博求俊傑,論道經邦,復讎雪恥。為給事中王信所駁,被命主管台州崇道觀,遂還鄉講學。光宗時,知荊門軍,曾創修軍城以固邊防,在任頗有政績。與朱熹齊名,而學術見解多有不合,主「心即理」說,嘗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又謂:「學苟知道,六經皆我注腳。」認為要認識宇宙本來面目,只需認識本心。與朱熹通信論難,曾會於鵝湖,作學術爭論。其學術思想,為明朝王守仁所繼承發展,形成陸王學派。

賈似道

[[2x10]] 字師憲。台州天台人。少時遊博無行。姊為理宗寵妃,遂得赴廷對。淳祐中為京湖安撫制置大使,旋移鎮兩淮。一二五九年蒙古攻鄂州時,領兵出援,私向忽必烈乞稱臣納幣。元兵引還後,詐稱大捷。以右丞相入朝,逐吳潛,行「公田」、「推排」諸法,民多破家。度宗時,封太師,平章軍國重事,專恣日盛,朝政決於葛嶺私宅中。襄陽被圍數年,隱匿軍情不報,亦不出援,終以陷沒。一二七四年,元兵破鄂州。不得已出師,以黃柑荔枝贈伯顏,乞如前約,不許。及戰,兵潰魯港(今安徽蕪湖西南),奔揚州。旋遭革職,貶徙婺州,為婺人所逐,後安置循州,至漳州木綿庵,為監送者鄭虎臣所殺。

呂文煥

[[13x9]] 壽州安豐(今安徽壽縣南)人。初隸趙葵,庭驍將。一二六七年,以功累擢知襄陽府兼京西安撫副使,抵禦蒙古阿朮、劉整圍攻,堅守襄陽五年之久。一二七三年,受阿里海牙招降,以襄陽附元。為元策畫攻鄂,自請為前鋒。一二七四年,拜參知政事,行省荊湖,攻破招降沿江諸州。宋謝太后遣使諭息兵修好,不聽,為伯顏東進嚮導。一二七六年,伯顏受宋降表,被遣入臨安,閱視城塹、撫諭軍民。七七年,為中書左丞。一二八六年,以江淮行省右丞請老。終卒於家。

張世傑

[[15x5]] 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少從元將張柔,後奔宋。由小校積功至都統制。一二七五年元兵南下,徵諸將勤王多不至,他獨率部入衛臨安,收復平江等地。元軍迫臨案時,主張與文天祥合兵,背城一戰,為丞相陳宜中所阻。臨安失守後,提兵走定海(今浙江寧波鎮海),殺元勸降使者。後至福州,與文天祥、陸秀夫等,立趙昰為帝,堅持抵抗。一二七八年趙昰崩,又與陸秀夫等立趙昺為帝。不久遷厓山(今廣東新會南)。與元將張弘範決戰海上,兵敗,以十餘艦突圍而出,遇颶風覆舟溺亡。

陸秀夫

[[19x9]] 字君實。楚州鹽城(今江蘇鹽城)人。寶祐進士。初為兩淮制置使李庭芝幕僚,累遷宗正少卿兼權起居舍人。一二七六年,元兵迫臨安,以禮部侍郎奉命使元軍請和。後從益王趙昰、廣王趙昺走溫州。與陳宜中、張世傑等,於福州立趙昰為帝。一二七八年趙昰崩,又與張世傑等立趙昺為帝,徙駐厓山(今廣東新會南),任左丞相,與張世傑共秉政。外籌軍旅,內調工役,堅持抵抗。次年,厓山破,驅妻子入海,自負趙昺投海而亡。

文天祥

[[1x5]] 字宋瑞,一字履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寶祐四年,進士第一。一二五九年,蒙古軍圍鄂州,董宋臣主張遷都避兵,文天祥上書請斬宋臣,提抗蒙建議。後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時,起草制語譏賈似道,被劾罷。後起為湖南提刑。一二七五年元軍東下,文天祥在知贛州任上組織抗元武裝,率兵萬人入衛臨安。出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失利,奉命退守餘杭。次年,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出使元軍議和,痛斥伯顏,被拘至鎮江。脫逃,經通州入海至溫州。端宗即位,復任右相兼樞密使,與左相陳宜中主張不合,率兵於福建、廣東一帶堅持抗元,收復多處州縣。後遭元重兵擊敗,於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堅拒元將張弘範勸降,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心迹。旋被送至大都囚禁三年之久,屢經威逼利誘,仍誓死不屈。編《指南錄》,作〈正氣歌〉,大義澟然。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一二八三年一月),從容就義於柴市。

魏了翁

[[18x9]] 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今四川蒲江)人。慶元進士。一二〇六年知嘉定府。越年,韓侂胄被殺,史彌遠擅權,他力辭召命,居白鶴山,授徒講學。嘉定間,歷知漢州、眉州,為潼州路提刑兼提舉常平等事,關心民瘼,不避權貴。一二二二年,入為兵部郎中,改司封郎中兼國史院編修官。理宗即位,論事切中時弊,被劾降三官,靖州居住。後復職。進寶章閣待制,潼川路安撫使,知瀘州。築城修武備,興學校。曾上章論十弊,召還,權吏部尚書兼直學士院,請明君子小人之辨,以為進退人物之本。擢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督視京湖軍馬,復畀以江淮督府重任。旋改資政殿學士。一二三七年為福建安撫使,知福州。著有《鶴山集》、《九經要義》等書。

朱元璋

[[6x31]] 即明太祖。幼名重八,字國瑞。濠州鍾離人。少時為人傭耕放牧。一三四四年,因旱災瘟疫,父母兄相繼亡,入皇覺寺為僧,雲遊淮西潁州(今安徽阜陽)一帶。一三五二年,投紅巾軍郭子興,累功為軍官,娶其養女馬氏為妻。子興卒,代領其軍。奉紅巾軍宋小明王(韓林兒)「龍鳳」年號,任右副元帥。一三五六年,克集慶,改名應天府(今南京),升樞密院同簽,再升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左丞相。略定浙江,又連敗漢陳友諒,進封吳國公。一三六三年,與陳友諒決戰於鄱陽湖,友諒戰死。同年滅漢,自立為吳王,建百官。一三六六年,遣部將殺害小明王韓林兒。六七年,滅張士誠,建元吳元年。次年稱帝應天,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出師平福建,取廣東,又命師北征,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順帝北逃,元亡。此後數次遣將北征,打擊元朝殘餘勢力。一三七一年,滅夏,平四川。七七年,平雲南,漸一統全國。
  採取措施加強皇權,七六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又設提刑按察使司分掌刑名,都指揮使司分掌衛所軍事,形成地方三司制度。一三八〇年,定胡惟庸案,殺左丞相胡惟庸,罷中書省及丞相,以六部直屬皇帝;改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此後又屢興大獄,追治奸黨。一三九三年,藍玉案發,殺戮藍玉等功臣,株連一萬五千餘人。自洪武初起,陸續分封諸子為藩王,分鎮各地,尤重於北方各省,漸成藩王代功臣守邊之勢。以嚴猛治國,以重典馭下,興文字獄,親自頒寫〈大誥〉三編及〈大誥武臣〉,與《大明律》同為必遵之法。以錦衣衛設立詔獄,又行廷杖之制,以法外之法,立皇權之威。定八股取士之制,推行遷徙富民之令。在全國實行里甲制,編制賦役貨冊、魚鱗圖冊,以清人口田地賦役。重視發展生產,推廣軍屯、民屯制度,又定開中制,以供給邊防及軍民之需,均平徭賦,以減輕百姓負擔。生活較朴素,講節儉。對明初統一及社會經濟恢復發展,有所貢獻。卒後葬於南京鍾山孝陵。

朱棣

[[7x32]] 即明太宗明成祖。朱元璋第四子。一三七〇年,受封燕王。八〇年,就藩北平。九〇年,率師北征,擒北元乃兒不花。長期參與北方軍事,秦王、晉王死後,遂為諸藩之首。有奪嫡之謀。一三九九年,以反對建文帝削藩為名,起兵於北平,號稱靖難。一四〇二年,攻入南京,奪位登極,改元永樂。即位後續行削藩之舉,設置內閣,任用宦官,建立東廠,恢復錦衣衛獄,實行専制集權統治。重視北方經營,即位初,即改北平為北京,又先後五次親征漠北,於一四二一年遷都北京。此外,一四〇五年設哈密衛於西北,〇九年設奴兒干都司於黑龍江迤北,又設貴州布政使司,加強西南統治。對外多次遣人出使,至有鄭和下西洋,陳誠使西域等盛事。奪位後,革除建文年號,殺戮建文遺臣,甚為殘酷。又屢興工程,建北京及宮殿、陵寢,北征之外,又用兵安南,改安南為交阯布政使司以內屬,終以勞民過重而有江西李法良、山東唐賽兒之亂。一四二四年,不顧群臣反對,帶病親征,回師途中,卒於榆木川(今內蒙古多倫西北),葬於長陵。

徐達

[[8x32]] 《明史》列傳第十三有傳。
天德。濠州人。初務農。一三五二年,投郭子興起義軍。次年率二十四人從朱元璋取定遠。渡江,下集慶(今江蘇南京),皆為軍鋒,由鎮撫升至摳密院同知、中書右丞。鄱陽湖大戰,身先士卒,敗陳友諒前鋒,進左相國。一三六七年統軍征吳,破平江,擒張士誠,封信國公。復拜征虜大將軍,同副將常遇春率步騎二十五萬北伐。平山東,破潼關,克元大都,轉戰山西、陝西。一三七〇年授中書右丞相,改封魏國公。奉命鎮守北平,徙民實邊,大興屯田。善撫軍,嚴號令,士卒皆樂為所用。長年在外征守,有「謀勇絕倫」之譽,為大明開國第一功臣,與太祖朱元璋有布衣兄弟之稱。病卒,追封中山王,諡武寧。

李文忠

[[3x10]] 《明史》列傳第十四有傳。
思本,小字保兒。盱眙人。朱元璋外甥。元末投起義軍,元璋撫以為子。十九歲以舍人統領親軍,驍勇為諸軍冠。屢破元軍,官至樞密院僉事。一三六二年,平定金華之亂,拜浙東行省左丞。一三六六年取杭州,加榮祿大夫、浙江行省平章政事。一三六九年從常遇春出塞。遇春卒,代將大軍。次年與徐達分道北討,攻至應昌,獲元太子買的里八剌等,及宋、元玉璽金寶、玉冊。授大都督府左都督,封曹國公。次年撫蜀,築成都新城。後或出塞練兵,或巡邊留屯。一三七九年提督大都督府參贊軍國事兼領國子監。以病卒,追封岐陽王,諡武靖。文武雙全,屢勸朱元璋少殺,因致怒責。

李善長

[[4x9]] 《明史》列傳第十五有傳。
百室。定遠(今安徽定遠)人。元末投朱元璋於滁陽,掌書記。力主取金陵,圖帝業。歷官參謀、元帥府都事、江南行中書省參議、參知政事。軍政要務,議決十之八九。朱元璋征戰於外,命留守應天。轉調兵餉無乏。將吏帖服,居民安業。朱元璋稱吳王後,擢為右相國。立鹽、茶、鐵諸法,多革除積弊。一三六七年封宣國公。改左相國,受命與劉基裁定律令,頒《大明律》。朱元璋稱帝後,與諸儒臣制定禮制、官制,監修國史。一三七〇年封韓國公,居六公之官。一三七二年,督建臨濠宮殿,經理徙民屯田。貴極而驕,一三九〇年以與胡惟庸通謀罪賜死,并其家族誅之。太祖親列其罪狀,作〈昭示姦黨錄〉布告全國。

胡惟庸

[[10x8]] 《明史》列傳一百九十六有傳。
鳳陽定遠(今安徽定遠)人。一三五五年,投朱元璋,歷官主簿、知縣、太常寺卿、中書省參知政事等。一三七三年,升右丞相,旋改左丞相。久居相位,頗受寵任,獨專生殺黜陟,文武之臣多奔走其門下。終為明太祖朱元璋所忌。一三八〇年,宦官雲奇告變,以擅權枉法謀逆獲罪被殺,並頒〈昭示奸黨錄〉於天下。一三八五年,太祖又重究此案,增其私通日本之罪,又增私通蒙古謀逆罪。一三九〇年,韓國公李善長亦牽入此案被殺,株連蔓引達三萬餘人。一三九二年,以交通胡惟庸,殺靖寧侯葉昇。次年結束追查。

藍玉

[[13x8]] 《明史》列傳第二十有傳。
鳳陽定遠(今安徽定遠)人。常遇春妻弟。初隸遇春,勇敢善戰,有大將才。屢被薦於朱元璋,由管軍鎮撫,累官至大都督府僉事。一三七九年,以征西番功,封永昌侯。一三八七年,從大將軍馮勝征納哈出。馮勝被罷官後,代為大將軍。次年率軍北征,於捕魚兒海(今貝爾湖)敗元嗣主脫古思帖木兒,封涼國公。於徐達、常遇春之後,數總大軍征戰。太祖比之衛青、李靖。恃功驕橫,蓄莊奴,占民田,所為多不法,御史不敢按問。一三九三年,錦衣衛指揮蔣瓛告其謀反,被逮殺。元勳宿將坐死者不可勝數。

齊泰

[[13x9]] 《明史》列傳第二十九有傳。
初名,字德洪。應天溧水(今江蘇溧水)人。洪武進士,太祖賜名。歷官至兵部左侍郎。惠帝(建文帝)即位,進兵部尚書,與黃子澄同參國政,建削奪諸王之策,先後廢周、代、湘、齊、岷等五王。一三九九年,靖難兵起,被燕王指為「奸臣之首」。一四〇二年,燕師破南京,外逃募師,被執不屈死。

方孝孺

[[7x10]] 《明史》列傳第二十九有傳。
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人稱正學先生。浙江寧海人。幼聰穎。及長,從學宋濂,有「小韓子」之譽。一三九二年,以薦授漢中府教授,蜀獻王聘為世子師,尊以殊禮,名其讀書之廬曰「正學」。建文初年,召為翰林侍講,遷侍講學士,更定官制後改文學博士,總裁《太祖實錄》等書。力主復古改制,創行井田,對建文朝政策影響較大。靖難之役中,朝廷詔檄多出其手。曾致書燕世子朱高熾,謀離間燕王父子。又上割地求和計,以緩燕師,均未成。燕王奪位後,命起草登基詔,堅執不從,全族被殺。

姚廣孝

[[9x32]] 《明史》列傳第三十三有傳。
斯道。蘇州長洲人。十四歲出家妙智庵,十八歲剃度為僧,法名道衍。習兵法,結名士,兼通佛、道、儒諸家之學。洪武中以高僧從燕王至北平。建文初,力促燕王起兵靖難,參與策畫軍事。成祖即位後,論功第一,授僧錄司左善世、太子少師,復其姓,賜名廣孝,受命輔導太子、太孫。先後主修《永樂大典》、《太祖實錄》等。病卒於北京慶壽寺。

鄭和

[[10x32]] 《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二有傳。
本姓,小字三保。回族。雲南昆陽(今晉寧)人。一三八二年,明軍征雲南,被俘,後入燕王朱棣藩邸為宦官,得燕王親信。靖難之役,以監軍從征有功,賜姓,擢內官監太監,人稱三保太監三寶太監)。一四〇五年、〇七年、〇九年、一三年、一七年、二一年,六次率船隊通使西洋諸國。一四二五年,任南京守備太監。一四三一年,第七次下西洋,三三年歸國。後卒於南京。一說在歸途中卒於古里(今印度卡利刻特)。

王蒙

[[8x9]] 《明史》列傳第一百七十三有傳。
叔明,號香光居士。浙江湖州人。元書法家趙孟頫外孫。師法王維,工山水、人物畫,與倪瓚齊名。元末在張士誠部下任職,後隱於杭州黃鶴山,自稱黃鶴山樵。一三六九年,任泰安知州。因曾於胡惟庸家觀畫,為胡案所累,連坐下獄,瘐死獄中。

西夏

李乾順(崇宗)④─┬李仁孝(仁宗)⑤──李純祐(桓宗)⑥
         └李仁友───────李安全(襄宗)⑦

仁宗

[[19x1]] 名仁孝。西夏第五代皇帝。一一三九至九三年在位。西夏崇宗李乾順長子。十六歲即位,為金朝藩屬。任用濮王任忠、焦景顏、雜辣公濟、斡道沖等大臣實行文治,建學校,行科舉,獎儒學。一一四六年,尊孔子為文宣帝。改革禮樂、律法,修訂新律。天盛年間,實行「天盛年改新定律令」。一一七〇年,藉金國之力阻止任得敬自立陰謀。在位五十五年間,西夏社會經濟繁榮,文化亦大為發展。

李純佑

[[11x8]] 西夏第六代皇帝桓宗。仁宗之子。年十七即位,改元天慶。實行附金和宋之策,受金冊封為夏國主。一二〇五年蒙古攻夏,入河西,破力吉里砦,瓜(今甘肅安西東南)、沙(今甘肅敦煌)諸州被蹂。後蒙古兵退,乃修復被破壞的諸城堡,大赦境內,改都城興慶府為中興府。次年,遭母羅氏與鎮夷郡王李安全合謀廢黜,尋暴卒。

李仁友

[[10x8]] 仁宗之弟。襄宗之父。

李安全

[[12x8]] 西夏第七代皇帝襄宗。李仁友之子。父病死時,求襲王爵,桓宗不許,降封為鎮夷郡王。一二〇六年,與桓宗母羅氏廢桓宗自立,改元應天。羅氏為請封冊於金,金冊為夏國主。一二〇九年,蒙古第三次攻西夏,中興府(今寧夏銀川)被圍,納女察合請和。一二一一年,為齊王遵頊(神宗)所廢,次日死。

アジャ=ガンボ〔阿沙敢鉢〕

[[18x15]] 譯名據《元史通俗演義》。《新元史》作「阿沙敢卜」。
西夏末期將軍。成吉思汗西征時,西夏曾允出兵相助。及徵兵於西夏,阿沙敢鉢反對使曰:「俟大國兵敗,吾師方出。」後蒙古軍回師後,往攻西夏,敗阿沙敢鉢於賀蘭山,被捕身亡。

世宗⑤─┬允恭────┬宣宗⑧──哀宗⑨
    │      └章宗⑥
    └永濟(衛紹王)⑦

章宗

[[20x1]] 金國第六代皇帝,一一八九至一二〇八年在位。漢名完顏璟,女真名麻達葛。金顯宗完顏允恭嫡子。極富文化教養,致力於改善制度,惜逢黃河氾濫及宋蒙聯軍,國力乃衰。

衛紹王

[[5x8]] 金國第七代皇帝。一二〇八至一三年在位。本名完顏允濟,後為避顯宗允恭諱,受詔改名永濟。小字興勝。金世宗第七子。世宗時,封衛王。章宗時,因無繼嗣,而欲立衛王。及章宗崩,遺詔由衛王繼位。一二一一年始,蒙古軍連年南侵,金軍屢敗。一二一三年,胡沙虎領兵入宮,逼帝出宮,以素車載至故邸,後使宦者李思中害帝於邸。在位五年。金宣宗於一二一六年,追諡曰,後世稱衛紹王

哀宗

[[17x33]] 金國第九代皇帝。一二二三至三四年在位。初名守禮,後名守緒,女真名寧甲速。金宣宗第三子。一二一六年春,獲立為皇太子,同年夏,受賜名守緒。一二二三年金宣宗崩,守緒即位。招撫武仙等地方武裝集團,停止對宋戰爭,全力投入對蒙古的防禦。一二三二年,金軍於三峰山之戰大敗,汴京被圍,遂棄汴京,南遷蔡州,後遭蒙古、南宋兩軍合圍。一二三四年讓位於完顔承麟,於翌日自縊身亡。

耶律阿海

[[6x8]] 金國契丹人,遼之故族。曾奉金命出使克烈部汪罕所。後與弟禿花同歸鐵木真。一二〇三年,從攻西夏有功。蒙古建國後,從征戰,屢為先鋒。一二一四年,以功拜太師,人稱「阿海太師」。一二一九年,從成吉思汗征西域。次年,克不花剌、撒麻耳干等城。後留監撒麻耳干。死年七十三。

完顏福興

[[7x8]] 即完顏承暉。字維明。世宗朝為近侍局直長,調中都右警巡使。章宗時,自外路官召為刑部尚書,兼知審官院,改知大興、大名兩府事。遷山東路統軍使。改知興中府事。衛紹王時,入為御史大夫,拜參知政事,進尚書左丞。蒙古兵南下,行省事於宣德,因完顏承裕(胡沙)戰敗於會河堡,坐罪除名。宣宗時,拜尚書右丞,進為平章政事,兼都元帥,封鄒國公。宣宗南遷,與抹撚盡忠佐太子留守中都。不久太子南奔,中都糧盡,盡忠棄城出逃,福興服毒自盡。

完顏胡沙

[[8x8]] 即完顏承裕。金宗室。原為符寶祗候,自中都左警巡副使,進至西南路招討副使。一二〇六年攻宋,屯兵成紀,數敗吳曦軍。〇八年罷兵,歷歸德、臨潢兩府尹。一二一一年,拜參知政事,與獨吉思忠北禦蒙古,敗於烏沙堡、會河堡,精銳盡沒。一二一二年,起復為陝西安撫使。次年遷元帥右都監,兼咸平府路兵馬都總管,又敗於耶律留哥。改遼東宣撫使。尋卒。

完顏陳和尚

[[17x5]] 原名,字良佐。豐州(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東)人。父乞哥,同知階州軍事,對宋作戰中敗死。金宣宗時,年二十餘,被蒙古軍俘虜,年餘後,返豐州省母,與兄斜烈,渡河歸金。斜烈行壽泗元帥府事,陳和尚充宣差提控。一二二五年,斜烈罷帥,駐方城,陳和尚隨往,被誣繫獄年餘。後獲釋,為忠孝軍提控。一二二八年,於大昌原(今甘肅寧縣東南)以四百騎大破蒙古軍八千衆,以功授定遠大將軍,平涼府判官,世襲謀克。後屢敗蒙古軍。一二三二年金兵大敗於三峰山時,退守鈞州城(今河南禹州)巷戰,兵敗被俘,拒降被殺。

胡沙虎

[[16x8]] 《金史》列傳第七十有傳。
紇石烈,漢名執中。又名九斤。東平府(今山東東平)女真人。太子護衛出身,歷右副點檢、防禦使、節度使、知府、招討使。一二〇六年,以統軍使從僕散揆攻宋。一二〇九年,知大興府事。次年,受命與蒲鮮萬奴、完顏承裕(胡沙)等,領兵備禦蒙古軍於野狐嶺,大敗。一二一三年,復被召預議軍事,屯中都(今北京)北。舊曆八月,與完顏醜奴等作亂,廢衛紹王,使宦者李思中殺之於舊邸,改立完顏珣(宣宗)。宣宗即位,拜太師、尚書令、都元帥,封澤王。後蒙古兵日迫,以朮虎高琪戰敗,欲殺之,高琪懼誅,先以兵圍其第而殺之。

長春真人

[[1x4]] 本名丘處機,字通密,號長春子。道教全真教七真人之一。登州棲霞人。幼亡父母,十九歲入山學道,次年以全真教祖王喆為師。一一六九年,隨王喆入關。先後居磻溪(今陝西寶雞東南)、隴州(今陝西隴縣),交結士人,聲名漸著。一一八八年,應金世宗召至中都(今北京),頗受優遇。後隱居棲霞山中,金、宋分別來召,俱不赴。一二一九年,應成吉思汗召請,率弟子西行。次年晉見成吉思汗於大雪山(興都庫什山),進言止殺,被稱為「神仙」。一二二三年東歸,住燕京太極宮(舊址位今北京白雲觀西側),受命掌管天下道門,全真道得以大盛。一二二七年卒。其弟子李志常,著有《長春真人西遊記》一書傳世,記述其遊歷。

耶律留哥

[[9x8]] 金國契丹人。原為金北邊千戶。一二一二年,於隆安(今吉林農安)、韓州(今吉林梨樹東)等地起兵反金,歸附蒙古,在按陳等蒙古軍援助下,大敗金兵,據有遼東。一二一三年,稱王,國號遼,都咸平府(今遼寧開原北),攻破金東京。一二一五年,部下耶廝不等勸進,不從,與子薛闍奉金帛入覲成吉思汗,賜金虎符,仍為遼王。時耶廝不等叛蒙自立,留哥引蒙古軍攻逐之,復遼東。徙居臨潢府,死焉。妻姚里氏權領其衆,後以其子薛闍襲職。

耶律楚材

[[18x3]] 字晉卿,號湛然居士,蒙古名吾圖撒合里(意為長髯人)。遼東丹王突欲之後,金尚書右丞耶律履之子。博覽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曆、術數,及釋、老、醫、卜之說,任金燕京行尚書省左右司員外郎。一二一五年,降蒙古,一二一九年,隨成吉思汗西征,占卜星象並行醫術。一二二九年窩闊台即位,助定君臣禮儀。奏立燕京等十路徵收課稅使,推行賦稅制。窩闊台委任他為主管漢人文書的必闍赤,漢人尊稱為中書令、中書相公等。奏置編修所於燕京,經籍所於平陽(今山西臨汾),編印儒學典籍,請用儒術舉士。窩闊台崩,乃馬真皇后稱制,寵信回回人奧都剌合蠻等,於是漸見疏遠。信佛,多與僧人往來。

李治

[[7x10]] 字仁卿,號敬齋。真定欒城(今河北欒城)人。金末進士。任鈞州知事。一二三二年,鈞州陷於蒙古,流落忻、崞間。後被忽必烈召至潛邸,問治天下法,對以立法度、正紀綱。晚年居元氏(今河北元氏)封龍山。著有《測圓海鏡》、《益古衍段》等,在天元術(以代數方法列方程)、幾何學(關於直角三角形與內接圓所造成的各線段間關係)等方面,有許多成就。

元好問

[[19x8]] 字裕之,號遺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幼而能詩,曾遊太行山,渡黃河,詩名震京師。興定進士,任內鄉令、南陽令、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仕。晚年以著作自任,築野史亭。記錄金代君臣言行,凡百餘萬言,元修《金史》,多所參稽。為文質朴沉鬱,尤工於詩,五言、樂府俱臻上乘,譽為一代宗工。著有《中州集》等與金國歷史相關的作品留世。

高麗

明宗

[[2x2]] 명종。高麗第十九代國王,一一七〇年至九七年在位。一一七〇年,武臣鄭仲夫發動政變,廢黜毅宗,擁其弟明宗繼位,史稱庚癸之亂。明宗性格優柔寡斷,欠缺統治能力,在位期間,實權為鄭仲夫、慶大升、崔忠獻等武臣掌控,因相互黨爭而致使政權交替,政治大為動亂。終為崔忠獻所廢,弟神宗繼之。

高宗

[[15x33]] 고종。高麗第廿三代國王,一二一三年至五九年在位。一二一八年,聯合蒙古軍,擊破來侵之契丹人餘黨,繼而與蒙古締結邦交,實質上卻為蒙古屬國。後以一二二五年鴨綠江事件與之斷交。自一二三一年以後廿八年間,六度遭蒙古侵略。時實權為崔氏武人政權把持,決定遷都江華島,徹底抗戰,高麗本土則任由蒙古軍蹂躙。在位之初,僅為崔氏傀儡,晚年討伐崔氏,始握實權。

元宗

[[13x3]] 원종。高麗第廿四代國王。軍閥政權因蒙古軍入侵而倒臺後,始重新掌權。向蒙古軍隊求和,遷都回開城。

恭愍王

[[16x33]] 공민왕。高麗的第卅一代國王。元一衰落,即派遣李成桂等人,奪回北部領土。王妃死後,對政治漠不關心,因致國政混亂。

崔忠獻

[[17x29]] 최충헌。高麗中期武人政治家。在軍閥政治鬥中獲勝,嶄露頭角。進而廢明宗,立傀儡國王,權傾朝野。

孝心

[[19x29]] 효심。高麗農民叛亂主導者之一。為反抗武人政權壓搾,於一一九四年舉兵於慶州草田(朝鮮東南部),時金沙彌亦舉兵,乃與同盟,勢力擴及慶州全域。翌年,遭鎮壓逮捕,但人民對武人政權之反抗,直至十三世紀初期方止,長達三十年。

李奎報

[[16x29]] 이규보。高麗學者兼政治家。號白雲居士。一一九〇年成為進士,後以詩文之才獲崔忠獻賞識而入朝。一二二〇年任禮部郎中。在與蒙古關係緊張之際,負責擬寫外交文書,送致窩闊台汗,成功讓入侵高麗的蒙古軍撤兵。留世文集《東國李相國集》,表達農奴受武臣政權壓迫所苦之慘狀。

金慶孫

[[18x29]] 김경손。高麗武人。一二三一年任靜州司令官,為抵禦蒙古進犯而招募決死隊,與僅有成員十二人,往龜州救援,屢次果斷突擊而成功守禦,勇名大震。一二三七年,因功受擢為全羅道指揮官。一二四九年,因武臣政權有力者崔氏之讒言而遭流放。後以親戚之罪,遭連座處死。

金通精

[[17x29]] 김통정。三別抄軍指揮者。反抗蒙古侵略高麗。屢出沒於朝鮮半島南部海岸,襲擊蒙古軍造船所及運輸船,阻礙其遠征日本。

金方慶

[[16x29]] 김방경。高麗之將。鎮壓三別抄軍(因反對對蒙古求和而爆發之內亂)。從洪茶丘等,率蒙古軍遠征日本,戰敗撤退。

崔茂宣

[[3x30]] 최무선。高麗末期軍事技術家。學習火藥製作於中國,從事火砲開發。組織重火器裝備之水軍,活躍於討伐倭寇。

李成桂

[[7x31]] 이성계。高麗將領。李氏朝鮮創立者。抗擊倭寇時立有大功,後推翻高麗朝成為皇帝。立儒教為國教,與明朝友好。

安南

高宗

[[6x2]] Lý Cao Tông。安南李朝第七代皇帝。當政期間朝政混亂,導致內亂頻發,最終造成王朝衰退不振。

惠宗

[[15x9]] Lý Huệ Tông。安南李高宗之子。其父死後繼承帝位。有重疾,時有癲狂,常狂飲臥牀終日,政事委任外戚陳氏,朝中政事俱由陳守度裁決。久病無子,僅生二女。愛幼女昭聖公主,立為皇太女。一二二四年讓位皇太女,是為李昭皇。後陳守度奪權,迫昭皇讓位其夫陳煚,於一二二六年弒惠宗於真教禪寺,未幾李氏宗族全遭活埋,李朝宗室幾絕。

陳守度

[[16x9]] Trần Thủ Độ。原為李朝海邑(今太平省)陳氏首領之一。李朝外戚。李惠宗時,受封為殿前指揮使,獨攬朝政。惠宗無嗣。一二二五年迫惠宗退位,昭聖公主繼之,是為李昭皇,時年僅七歲。又令八歲姪陳煚與昭皇成親,復迫昭皇讓位陳煚,陳朝由是建立。自封太師攝政。滅絕李氏宗室,強迫全國李氏改姓阮。為防外戚篡權,規定陳氏家族不得與外姓通婚。主張開墾荒地,修築河堤,發展農業生產。發展手工業,擴大對外貿易。注重武備,推行「寓兵於農」政策。任太師三十餘年,對陳朝初期中央集權之鞏固與發展有一定貢獻。

太宗

[[14x10]] Trần Thái Tông。安南陳朝首代皇帝。名〔Cảnh〕。被其叔父陳守度擁立為帝。

聖宗

[[12x3]] Trần Thánh Tông。安南陳朝第二代君主。兩度擊退蒙古軍的入侵。

藝宗

[[11x10]] Trần Nghệ Tông。安南陳朝第九代君主。

睿宗

[[12x10]] Trần Duệ Tông。安南陳朝第十代君主。在兄長藝宗死後即帝位。

陳平仲

[[13x9]] Trần Bình Trọng。安南陳朝將軍。率軍勇戰蒙古軍隊,後被俘處死。

陳興道

[[20x5]] Trần Hưng Đạo。陳朝宗室。本名陳國峻〔Trần Quốc Tuấn〕。南定美祿縣即墨鄉人。習韜略,善騎射,富軍事才能,封爵「興道王」,故又稱陳興道。一二八三年陳仁宗封其節制水陸諸軍,統率全國軍隊。曾於一二八五、八七、八八年領導抗元戰爭。在力量懸殊條件下,主動撤出京都,避敵鋒芒,蓄積力量,伺機反攻,敗元兵於咸子關、章陽渡、西結、白藤江等役。因功受封「興道大王」。英宗即位後,一二九三年自昇龍遷居萬劫(今海陽省至靈市境內),卒焉。

吐蕃

タクパゲンツェン〔札巴堅贊〕

[[16x10]] གྲགས་པ་རྒྱལ་མཚན,Dragpa Gyaltsen。
藏傳佛教(喇嘛教)花教派僧人。預料蒙古將侵西藏,而告訴其姪薩迦班智達。

サキアパンディタ〔薩迦班智達〕

[[17x1]] 烏思藏高僧。名公哥監藏。出身薩斯迦(今西藏薩迦)款氏貴族。師事怯失迷兒(今克什米爾)高僧釋迦失利,通五明,因尊稱薩斯迦班彌怛(簡稱薩班),為薩迦派(花教)法主。一二四四年,應蒙古闊端太子(窩闊台次子)召北上,一二四六年抵涼州(今甘肅武威)。次年謁闊端,發〈致烏思藏納里速古魯孫僧俗諸首領書〉,號召烏思藏僧俗官民歸順蒙古,蒙古因得以不用武力統治今西藏地區。後留居闊端領地,一二五一年圓寂於涼州。

パスパ〔八思巴〕

[[6x3]] 本名羅古羅斯堅藏。元烏思藏薩斯迦(今西藏薩迦)人。款氏。生七歲時,誦經數十萬言,能約通其大義,國人號之聖童,故號曰八思巴(聖者之意)。少長,學富五明,故又稱曰班彌怛。一二四四年,闊端太子召其伯父薩迦班智達赴涼州,八思巴與弟隨行。一二五一年,受伯父命,代領僧衆,遂為薩迦派首領。一二五三年,謁忽必烈於六盤山駐地,留於忽必烈左右。一二五八年,蒙哥汗命忽必烈召集僧道辯論《老子化胡經》真偽,八思巴參與辯論,使道士詞窮服輸。一二六〇年,受忽必烈汗封為國師,賜玉印,統領天下釋教。一二六四年,領總制院(後改宣政院),統轄釋教僧徒及吐蕃地區軍政事務。又受命創製蒙古新字。次年,返薩斯迦。設拉讓(帝師私產管理機構),置本禪(大官)。一二六八年,返大都,上所製蒙古新字(今所謂八思巴字),次年二月頒行,升號「帝師」、「大寶法王」,賜玉印。一二七四年,請告西還,留之不可,乃以其弟亦憐真嗣焉。一二七六年,返抵薩斯迦。一二七九年卒。

チャクナ〔恰那多吉〕

[[16x10]] 藏傳佛教的僧侶。八思巴之弟。

サンギェー

[[15x10]] 藏傳佛教(喇嘛教)黃教派僧人。致力於蒙古與西藏的和平工作。

リンチェン

[[15x10]] 吐蕃武將。與從南面國境入侵的蒙古軍作戰。

ツォンカパ〔宗喀巴〕

[[13x33]] 藏傳佛教(喇嘛教)黃教始祖。批判西藏佛教徒墮落,主張嚴格戒律主義。建噶勒丹寺於拉薩,歿於此地。

シャキヤイェシェ〔釋迦也失〕

[[3x11]] 譯名據《明史》。
藏傳佛教(喇嘛教)僧侶。宗喀巴高徒。明朝永樂帝邀請宗喀巴時,以代理人身分前赴北京。建色拉寺於拉薩近郊。

西遼

チルク〔直魯古〕

[[15x1]] 年號天禧,在位三十四年。一二〇七年,收降乃蠻太陽罕子屈出律。一二一一年秋出獵,屈出律以伏兵八千擒之,而據其位。遂襲遼衣冠,尊直魯古為太上皇。兩年後卒。

耶律塔列

[[14x8]] 西遼官員。在西遼遭到乃蠻部屈出律奪取政權後,投向成吉思汗尋求救援。

沙均

[[15x8]] 西遼僧人。任西遼屬國畏兀總督。

アルスラン〔阿昔蘭〕

[[10x15]] 譯名據《元史》《親征錄》。《新元史》作「阿兒思蘭」。新蒙文作 Арслан。
哈剌魯部長。哈剌魯部從屬於西遼。成吉思汗建國後,阿昔蘭罕殺西遼少監,於一二一一年隨蒙古大將虎必來覲見成吉思汗,稱臣。成吉思汗以女妻之。後率部隨之出擊花剌子模。蒙哥汗時,以訛跡邗城(今吉爾吉斯烏茲根)封其子嗣。

テギン=オザル〔的斤斡匝兒〕

[[11x15]] 譯名據馮譯《多桑蒙古史》、馮著《成吉思汗傳》。
脫離西遼統治而歸順成吉思汗。後遭到篡奪西遼的屈出律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