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狼白鹿 人物介紹 印度文化圈

索引

  • 郭耳國
  • 基亞代丁、郭耳、亦勒都思、奚勒只、哈八察、齋旃德、赤失提
  • 德里蘇丹國
  • 艾伯克、伊勒脫迷失、巴勒班、海忽拔、阿密兒忽思老、哈勒只、非魯思、禿黑魯黑二世、哈非思
  • 印度諸王朝
  • 拘盧吞伽、伽那波底、比栗毘羅闍、跋羅羅、般荼一世、摩羅跋摩、那羅信訶、羅摩旃陀羅、部迦、訶利訶羅、吠檀多
  • 吳哥朝
  • 闍耶跋摩、サムタック、ジャカ
  • 暹羅
  • 波隆摩羅闍、羅梅萱、羅摩羅闍
  • 蒲甘
  • 醯路彌路、迦娑婆、那羅提訶波帝、憍苴、因陀羅提耶、般孟

郭耳國

草綠色:郭耳國初期領地(一一五〇年至六三年)。
黃綠色:一一八六年後占自哥疾寧朝(伽色尼朝)領地。
藍綠色:一一九三年後所占領地。

原地圖來源:http://www.hukam.net/family.php?fam=447

ギヤース〔基亞代丁〕

[[16x1]] Ghiyath al-Din Muhammad。譯名據《東洋史要》。馮譯《多桑蒙古史》作「加禿丁」。
郭耳國蘇丹(一一六三年至一二〇三年在位)。即位後,爭位者不斷。叔父法忽剌丁麻速忽〔Fakhr al-Din Masud〕為奪位,與塞爾柱巴里黑〔Balkh〕暨也里〔Herat〕之主亦勒的思〔Yildiz〕聯手,終為基亞代丁所敗,亦勒的思見殺,叔父獲赦,令主八米俺〔Bâmiyân〕。一一七三年,敗烏古斯突厥〔Oghuz〕,攻占哥疾寧(Ghazni,又作伽色尼),以弟郭耳摩訶末主哥疾寧。時花剌子模蘇丹沙為兄塔喀施所逐,奔郭耳,問基亞代丁借兵,遭拒,復借兵於西遼,屢擾郭耳北境。一一八六年,與其弟郭耳摩訶末攻陷拉合爾。一一九〇年,又敗蘇丹沙兵於馬魯阿魯得〔Marw al-Rudh〕,遂併其呼羅珊之大部領土。一二〇〇年,塔喀施卒,子摩訶末繼之。基亞代丁聞其初即位,發兵攻之。一二〇三年卒於也里。弟郭耳摩訶末繼之,旋返郭耳,爭取貴族支持,即蘇丹位於非洛斯固〔Firozkoh〕。

ゴーリー〔郭耳〕

[[6x5]] Muhammad of Ghor 或 Muhammad Ghori。譯名據《東洋史要》,全稱「郭耳摩詞末」。《新元史》作「希哈潑哀丁」。馮譯《多桑蒙古史》作「失哈不丁馬合木」〔Schihab-ud-din Mahmoud〕。
郭耳國蘇丹。本名希哈潑哀丁〔Shihab al-Din〕。基亞代丁弟。一一七三年為哥疾寧〔Ghazni〕之主,一一八六年,征服旁遮普一地回教諸國。一一九一年與剌日不德軍〔Rajputs〕戰,大敗,次年反勝,陷德里。隨後其部將復攻得比哈爾、孟加拉。一二〇三年兄卒繼位,〇六年遇刺卒。郭耳無嗣,待奴隸如子,育為將吏。及卒,麾下諸將據地自立,艾伯克稱王於拉合爾,建奴隸王朝;哈八察自立於木而灘〔Multan〕,亦勒都思自立於哥疾寧,奚勒只自立於孟加拉,禿黑里勒〔Bahauddin Tughril〕自立於巴耶那〔Bayana〕。
  兄子馬合木〔Mahmoud〕繼其位,僅得保郭耳一地,且納貢於花剌子模。在位七年,遇刺卒。時花剌子模蘇丹摩訶末有弟名阿里失兒〔Aly-Schir〕,與兄有隙,奔依馬合木,居非洛斯固。及馬合木卒,自立為郭耳王,求兄冊封。受冊時,為使者斬殺,郭耳國遂併入花剌子模。

イルディス〔亦勒都思〕

[[16x16]] 譯名據馮譯《多桑蒙古史》,全稱作「塔只丁亦勒都思」〔Tadj-ud-din Ildouz〕。
本為郭耳國部將。郭耳摩訶末卒後,自立於哥疾寧。一二〇八年,擊退艾伯克來犯。花剌子模併郭耳國後,發兵來侵哥疾寧,亦勒都思大敗。花剌子模摩訶末,改以哈八察為哥疾寧之主,置亦勒都思於拉合爾。德里蘇丹伊勒脫迷失,反之無果,遂出兵拉合爾。一二一六年初,兩軍戰於塔拉因〔Tarain〕,亦勒都思兵敗被俘,遊街後處死。卒後,拉合爾復為哈八察所奪。

キルジー〔奚勒只〕

[[1x14]] Muhammad Khalji (Khilji)。
本為郭耳摩訶末部將,領軍出征東印度,攻占比哈爾、孟加拉等地,自立為王,建孟加拉哈勒只朝〔Khalji〕。征印期間,大肆屠殺佛教僧衆,令孟加拉一地改奉回教。一二〇六年,出兵吐蕃,遇刺卒。

カバーチャ〔哈八察〕

Nasir ad-Din Qabacha。
本為郭耳摩訶末家奴,獲拔為將。一二〇三年,受命為木而灘〔Multan〕領主。〇六年郭耳遇刺卒,艾伯克建奴隸朝於德里,哈八察亦屬焉。一二一〇年艾伯克卒,哈八察乃自立於木而灘。嘗兩度擊退哥疾寧亦勒都思來犯。一二一四年,花剌子模摩訶末往攻哥疾寧,逐亦勒都思,置於拉合爾,改以哈八察主哥疾寧。後亦勒都思與德里蘇丹伊勒脫迷失,戰於塔拉因〔Tarain〕,兵敗被殺,拉合爾地遂為哈八察所併。一二一七年,伊勒脫迷失發兵來攻拉合爾,哈八察不敵而退,大敗於曼蘇拉〔Mansura〕,時伊勒脫迷失因蒙古來犯,乃止兵。及一二二七年,復發兵來攻。二八年,哈八察退守印度河中一島砦,伊勒脫迷失分兵圍之。哈八察議和無果,出逃時,溺斃河中。

ジャイチャンド〔齋旃德〕

[[2x14]] 本名闍耶旃陀羅〔Jayacandra〕,地方傳說稱其為齋旃德〔Jaichand〕。曲女城〔Kannauj〕伽訶陀婆羅朝〔Gahadavala〕君主。一一九四年,郭耳國部將艾伯克率兵來犯,齋旃德於象上中箭身亡。

チシュティー〔赤失提〕

[[18x16]] Mu'in al-Din Chishti。
回教神祕主義者。活躍於印度西北地區。

德里蘇丹國

所謂「德里蘇丹國」,意指定都德里之回教王朝,先後有奴隸王朝、哈勒只朝、禿黑魯黑朝(Tughluq 或 Tughlaq,《東洋史要》作「圖拉克朝」)、賽亦德朝〔Sayyid〕、洛底朝(Lodi,《東洋史要》作「路提朝」),終為莫臥兒所滅。

アイバク〔艾伯克〕

[[20x13]] Qutb ud-Din Aibak。《東洋史要》作「甲丟伯丁」。
幼時被賣為奴,長於你沙不兒〔Nishapur〕,後受郭耳摩訶末擢為部將。郭耳征德里後,回師呼羅珊,以艾伯克留守印度。及郭耳遇刺卒,諸將據地自立,艾伯克亦自立於德里,奄有北印度之地,是為德里蘇丹國。以其嘗為郭耳奴隸,故稱奴隸王朝。一二一〇年卒。

イルトゥミシュ〔伊勒脫迷失〕

[[17x16]] Iltutmish。譯名據《新元史》、《東洋史要》。
印度奴隸朝蘇丹。本為艾伯克奴隸,娶其女。艾伯克死後,自立於德里。大擴疆土於北印度。與哥疾寧亦勒都思爭位,一二一五年,俘亦勒都思,殺之。一二二五年,迫孟加拉奚勒只承認其德里主權。花剌子模札闌丁受蒙古軍追擊時,嘗求納於伊勒脫迷失,為其所拒。諸子中,長子先其而卒,餘下諸子俱無才,因以女拉齊亞〔Razia〕為繼任者育之。一二三六年卒,女拉齊亞繼之。

バルバン〔巴勒班〕

[[9x3]] Ghiyas ud din Balban。
印度奴隸朝蘇丹。本為伊勒脫迷失家奴,位列其四十突厥奴隸官之衆。一二四九年,受蘇丹納昔兒哀丁〔Nasiruddin Mahmud〕拜為攝政,娶其女,因握實權。六六年,納昔兒哀丁卒,無嗣,巴勒班繼之為蘇丹。一二七一年、七九年,蒙古軍兩度來襲拉合爾,俱遭擊退。一二八五年,蒙古軍再度來侵,長子摩訶末汗〔Muhammad Khan〕率兵阻擊蒙兵於印度河岸,此戰雖勝,卻命喪戰場。巴勒班欲改立次子布格拉汗〔Bughra Khan〕為世子,為其所拒,因改立布格拉汗子海忽拔〔Qaiqabad〕為世子。一二八七年卒。

ケイク=バード〔海忽拔〕

[[1x14]] Muiz ud din Qaiqabad。
印度奴隸朝蘇丹。前蘇丹巴勒班之孫,孟加拉主布格拉汗〔Bughra Khan〕之子。一二八七年即蘇丹位,年僅十七。耽於酒色,不理國事,大權旁落至大臣尼贊木丁〔Nizam-ud-Din〕之手。一二八八年,父布格拉汗為清君側,發兵德里,尼贊木丁亦唆使海忽拔率兵迎之。兩軍遇於薩流河〔Saryu,सरयू〕岸,父子相擁而泣,未戰而退。及返德里,海忽拔另置尼贊木丁於木而灘〔Multan〕,見其數日未動身,因下令毒殺之。又拜非突厥人札剌勒丁哈勒只〔Jalal-ud-Din Khalji〕為將。殺臣拜將之舉,引國中突厥貴族不滿。一二九〇年,遇刺卒,其子亦遭殺。奴隸朝亡。札剌勒丁哈勒只即位於德里,建哈勒只朝。

アミル=ホスロー〔阿密兒忽思老〕

[[20x13]] Amir Khusrau。
印度奴隸朝詩人。才能深受巴勒班賞識。作有多首波斯語詩,亦善音樂。

ハルジー〔哈勒只〕

[[2x14]] Alauddin Khalji。《東洋史要》稱其名,作「阿老丁」。
哈勒只朝第二代蘇丹。前蘇丹札剌勒丁哈勒只之姪兼其壻。一二九六年,發兵襲國都提婆吉利〔Devagiri〕,殺叔父札剌勒丁,自立為蘇丹。即位後,多次擊退蒙古察合台汗國來侵。又發兵遠征南印度、德干高原等地,大擴版圖。自詡為「亞歷山大第二」〔سکندر ثانی〕。一三一六年卒。

フィールーズ〔非魯思〕

[[5x14]] Firuz Shah Tughlaq。
禿黑魯黑朝第三代蘇丹(一三五一年至八八年在位)。虔信回教。在位期間,大行改革,建設繁多,據傳共建有水壩五十座、宮殿二十座、商隊驛館百所、醫院百所等。

トゥグルク2世〔禿黑魯黑二世〕

[[9x15]] Ghiyath-ud-din Tughluq Shah II。
禿黑魯黑朝第四代蘇丹(一三八八年至八九年在位)。前蘇丹非魯思之孫。本名禿黑魯黑汗〔Tughluq Khan〕。繼位後,其堂兄弟阿蒲倍克爾〔Abu Bakr Shah〕與大臣合謀奪位,梟其首,懸於德里城門。在位僅五月又十八日。

ハーフィズ〔哈非思〕

[[16x17]] Hafez。
伊朗抒情詩人。設剌子〔Shiraz〕人。名聲遍及印度回教徒。有詩集留世。

印度諸王朝

遊戲中所謂「印度諸王朝」,原文作「ヒンドゥー諸王朝」,更可能是指「印度教諸王朝」,意指印度中南部印度教諸國,有迦迦提耶〔Kakatiya〕、注輦〔Chola〕、耶陀婆〔Yadava〕、曷薩羅〔Hoysala〕、般荼〔Pandya〕、毘闍耶那伽羅〔Vijayanagara〕等。

原地圖來源:http://s-yoshida1.my.coocan.jp/souko/db-sekaisi/indo-mugaru-teikoku.pdf

クローットゥンガ〔拘盧吞伽〕

[[8x2]] Kulothunga III。
南印度注輦朝〔Chola〕君主(一一七八年至一二一八年在位)。嘗三征般荼朝〔Pandya〕,陷馬杜賴等城。建有著名寺廟 Kampaheswarar Temple。

ガナパティ〔伽那波底〕

[[3x14]] Ganapati。
南印度迦迦提耶朝〔Kakatiya〕君主(約一一九九年至一二六二年在位)。父摩詞提婆〔Mahadeva〕在位時,耶陀婆朝〔Yadava〕來侵,父戰死,伽那波底被俘。大將樓陀羅〔Rudra〕代行治國,國中始得暫穩。一一九九年,伽那波底獲釋復位。

プリトビラージャ〔比栗毘羅闍〕

[[6x14]] Prithviraja III(Prithviraj Chauhan)。
北印度遮訶摩那朝〔Chahamana〕君主(約一一七七年至九二年在位)。一一九一年,率聯軍擊退郭耳國之軍於塔拉因〔Tarain〕。次年,郭耳再度發兵來犯,兩軍復戰於塔拉因,比栗毘羅闍兵敗被俘,旋即處死。

バッラーラ〔跋羅羅〕

[[4x14]] Veera Ballala II。
南印度曷薩羅朝〔Hoysala〕君主(一一七三年至一二二〇年在位)。在位期間,版圖擴至邁索爾北,又大破耶陀婆,曷薩羅朝一躍為南印度霸主。

パーンディヤ1世〔般荼一世〕

[[10x14]] Maravarman Sundara Pandyan。
後般荼朝君主(約一二一六年至三八年在位)。先是般荼朝向注輦朝拘盧吞伽三世稱臣,般荼一世即位後,旋舉兵與戰,大破注輦軍,進占其地。拘盧吞伽向曷薩羅朝跋羅羅二世求援,跋羅羅令世子那羅信訶二世率軍相助,般荼一世迫於其兵,遂與拘盧吞伽議和,歸還其土。後與迦陀婆朝〔Kadava〕聯手,對抗注輦及曷薩羅,雙方互有勝負,以議和聯姻告終。一二三八年卒。

マーラヴァルマン〔摩羅跋摩〕

[[10x3]] Maravarman Kulasekara Pandyan I。
後般荼朝君主(約一二六八年至一三〇八年)。一二七九年,先後擊破曷薩羅軍與注輦軍,注輦朝滅亡。一三〇八年卒。或謂《馬可波羅遊記》中所紀「馬八兒省」〔Maabar〕,即其治下之地。

ナーラシンハ〔那羅信訶〕

[[4x14]] Narasimha III。
印度曷薩羅朝〔Hoysala〕君主。

ラーマチャンドラ〔羅摩旃陀羅〕

[[3x14]] Ramachandra。
耶陀婆朝〔Yadava〕第七代王(約一二七一年至一三一一年在位)。一二九四年,阿老丁哈勒只〔Alauddin Khalji〕發兵來侵,迫其稱臣納貢。後舉兵反之,兵敗被俘,獲釋後不復反。一三一一年卒。

ブッカ〔部迦〕

[[9x14]] Bukka Raya I。
毘闍耶那伽羅〔Vijayanagara〕第二代王(約一三五六年至七七年在位)。自一三五八年起,與巴赫馬尼朝〔Bahmani〕屢動干戈,互有勝負。六五年,與巴赫馬尼王摩訶末沙〔Mohammed Shah I〕議和,劃定疆界。七〇年,遣其子拘摩羅甘波那〔Kumara Kampana〕攻滅馬杜賴蘇丹國〔Madurai〕,大擴疆土於南境。一三七七年卒。

ハリハラ〔訶利訶羅〕

[[1x15]] Harihara II。
毘闍耶那伽羅第三代王(一三七七年至一四〇四年在位)。前王部迦之子。

ヴェーダーンタ〔吠檀多〕

[[14x14]] 印度宗教家。以梵文記錄有關於印度教之書籍。
按:「吠檀多」為印度教一學派之稱,遊戲所指何人,待攷。

吳哥朝

ジャヤヴァルマン〔闍耶跋摩〕

[[7x2]] 即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一一八一年至一二一八年在位)。陀羅尼因陀羅跋摩二世〔Dharanindravarman II〕之子。一一六九年,率軍征占城,聞父卒後耶輸跋摩二世〔Yasovarman II〕即位等消息,旋即班師。途中,大官帝利菩婆那底咥〔Tribhuvanāditya〕弒新王耶輸跋摩自立,闍耶跋摩因暫隱居。一一七七年,占城經水路,襲擊高棉都城耶輸陀羅補羅〔Yasodharapura〕,殺帝利菩婆那底咥。次年,闍耶跋摩率兵,擊退占城軍,時闍耶跋摩年壽已五十餘。既而回都城平亂。一一八一年,即位為王。一一九〇年,與大越通好。同年,占城王闍耶因陀羅跋摩四世來侵,出兵迎擊,大敗占軍,陷其都城佛逝〔Vijaya〕,俘占城王。又向北、向西擴張,勢力北達今老撾賽封〔Say Fong〕,西抵緬甸與馬來半島。平息南部莫良地區叛亂。虔信大乘佛教,是高棉首位佛教徒國王,但婆羅門在宮廷中亦居要職。大興土木,重建國都。至今尚存吳哥城城牆、城門、塹壕、城中央巴戎寺等,均為其下令所建。在各地廣建寺廟,均為飾有巨大人面石雕之塔形建築。修築全國道路網,工程浩大,人民負擔沉重,國勢日衰。在位時期為吳哥朝鼎盛期。亦為其趨於衰微之轉折點。諡號摩訶波羅摩蘇伽多〔Mahaparamasaugata〕。

サムタック〔〕

[[8x30]] 「サムタック」一名所指何人,待攷。遊戲簡傳謂其為闍耶跋摩之子,則或為因陀羅跋摩二世〔Indravarman II〕。
闍耶跋摩之子。崇信佛教,擴建完繕其父所建寺廟。其父大興土木,終致財政惡化。在位期間,一二二〇年占城獨立,一二三八年速古台朝獨立。

ジャカ〔〕

[[9x30]] 吳哥朝官員。追隨闍耶跋摩。

暹羅

烏通王①────羅梅萱②⑤──羅摩羅闍⑥
 │
(妻兄)
 │
波隆摩羅闍③──通蘭④

ボロマラージャ〔波隆摩羅闍〕

[[19x30]] Borommarachathirat I(Khunluang Pha Ngua)。譯名據《暹羅國志》、《暹羅史》。
大城朝第三代國王。初代王烏通王妻舅。興兵攻速古台朝,收為附庸。親征清邁時,中途病卒。衆推其子通蘭〔Thong Lan〕繼位,時年僅十五歲。

ラメスアン〔羅梅萱〕

[[6x30]] Ramesuan。譯名據《暹羅國志》。《暹羅史》作「拉梅萱」。
大城朝第二暨第五代國王。初代王烏通王之子。烏通王歿後,羅梅萱嗣位。在位一年,因國亂未能平,受臣下所迫,讓位於舅父波隆摩羅闍。及聞幼主通蘭〔Thong Lan〕即位,遂舉兵直撲大城(阿瑜陀耶),弒之篡位。通蘭在位僅七日。致力於領土擴張,破壞了高棉首都吳哥城。

ラマラージャ〔羅摩羅闍〕

[[8x30]] Ramrachathirat。
大城朝第六代國王。羅梅萱之子。

蒲甘

ティロミンロ〔醯路彌路〕

[[14x30]] Htilominlo。姚枏譯《緬甸史》作「難壇摩耶」〔Nadaungmya〕。
蒲甘朝第八代王。更關注於佛事。政務委交其兄四人合議,為緬甸後世議會〔hluttaw〕雛形。建有名寺醯路彌路寺。

チャスワ〔迦娑婆〕

[[15x30]] Kyaswa。譯名據姚枏譯《緬甸史》。
蒲甘朝第九代王。醯路彌路子。父死後繼位。與其父一様,政事委交王子與重臣。篤信佛教,於各地大建寺廟。

ナラティハパテ〔那羅提訶波帝〕

[[11x3]] Narathihapate。譯名據姚枏〈元成宗平緬考〉(載於《東方雜誌》)。姚譯《緬甸史》作「那羅梯訶波蒂」。
蒲甘朝第十一代王(一二五六年至八七年在位)。忽必烈汗即位後,要求納貢臣屬,那羅提訶波帝拒之,引蒙古軍來侵。一二八五年逃離國都蒲甘,奔南緬甸。見蒙古軍日益南進,終降於忽必烈汗,以換蒙古軍撤出北緬甸。回蒲甘途中,遭其子提訶都〔Thihathu〕(《元史》「不速速古里」)弒於卑謬。蒲甘帝國自此裂為小國。

チョースワー〔憍苴〕

[[6x30]] Kyawswa。《元史》作「的立普哇拿阿迪提牙」〔Tribhuvanāditya〕。
蒲甘朝第十二代王。那羅提訶波帝子。異母弟提訶都死後繼位。為與元朝修好,遣子信合八的〔Theingapati〕入貢,受元成宗封為緬王。後遭撣人阿散哥也〔Athinkhaya〕兄弟三人所弒,國終為其所奪。

インタラティット〔室利因陀羅提耶〕

[[16x30]] Si Inthrathit(Śrī Indrāditya)。譯名據《暹羅國志》。
泰族將軍。十三世紀前半期時,從高棉人手中奪取泰國西部城市速古台,繼而獨立,開創新朝。

バンムアン〔般孟〕

[[7x30]] Ban Mueang。譯名據《暹羅國志》。
速古台朝第二代王。室利因陀羅提耶次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