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文言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文言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譯] 蒲立本《文言文概論》第三章 名詞謂句

第三章 名詞謂句

一、無動詞之名詞謂句

  在文言文裏,用名詞或名詞組作句子謂語時,一般不需要像英語 to be 或現代中文「是」之類的繫詞,而是在句尾加上「也」。否定時,也有其特殊用字「非」,而不是一般動詞的否定詞「不」。由此,我們可以定出句型:甲(非)乙也。

5 非我也,兵也 《孟子》
It was not I, it was the weapon.

  這類句子中的謂語,時常是被視為名詞的動詞組(無標記名詞化,見第七章第二點之一),又或是帶有「者」字的關係子句(見第七章第二點之三)。

6 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孟子》
This is not-doing, it is not not-being-able.
7 畏天者也 《孟子》
... is one who fears Heaven.

要注意,當關係子句裏有「所」字代表賓語時,「者」字便會省略(見第七章第二點之四)。

8 叟之所知也 《孟子》
It is what your reverence well knows.

(一)疑問句

  我們可以在《左傳》中看到,早期文言文的疑問句寫法,是在「也」後加上疑問詞「乎」。後來的文獻中,「也乎」則被「與」(或作「歟」)或「邪」所取代,這兩者可能是不同方言的變體,但它們都是「也乎」的合音字。以《論語》、《孟子》為代表的魯國文獻只用「與」,其他戰國文獻則多用「邪」。

9  夫非盡人之子與 《孟子》
Are we not all the sons of some man?
10 其正色邪 《莊子》
Is it its true colour?

  在某些情況,尤其是在《論語》,我們還能看到「也與」,而不是單用合字「與」。這很難單純用語音來解釋,它可能代表在文獻傳承過程中,非合字形式的部分重現。

  尾助詞「夫」意思相當於現代中文的「吧」,可能是「不乎」的合音字(見第十四章第二點之二之七),也可以接在名詞謂語的「也」字之後。

11 然而至此極者,命也夫 《莊子》
That nonetheless I have reached this extremity, is fate, is it not?

(二)代詞以及無動詞之名詞謂句的助詞

  如例句6,名詞謂語的主語,可以用「是」、「此」、「斯」等指示代詞來概括。

12 此文王之勇也 《孟子》
This was King Wen's courage.
13 是亦走也 《孟子》
This was also running away.

要注意一點,「是」在文言文中並不是繫詞,這與現代中文含有 to be 意思的「是」不同。當然,「是」頻繁用作名詞謂語的概括性代詞,顯然是讓它變成現代中文含義的要素,最早大約出現於漢朝口語。

  若主語為複數,則會使用「皆」來表達。可以比較一下現代中文裏的「都」。

14 皆古聖人也 《孟子》
They were all sages of old.

  助詞「乃」、「即」,都會出現在動詞謂語中,用以表示「於是、因此」(見第十五章),它們對名詞謂語有強調語氣的作用,但它們並不是繫詞。

16 乃夫子也。吾貺子 《左傳》
It was you (and no one else). I will reward you.

「即」的這個用法,在古典時期文獻中相對較為少見。以下例句中,它是在強調先前提過的事實。

17 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孟子》
It was indeed that I could not bear its trembling, like an innocent person going to the place of execution, and so changed it for a sheep.

  其他可以與無動詞之名詞謂語一起使用的句副詞有「必」(一定)、「誠」(真正)、「固」(確實)、「殆」(幾乎)、「亦」(也)、「又」(再)等。

18 必若桀紂者也 《孟子》
... will necessarily be one like Jie or Zhou.
19 子誠齊人也 《孟子》
You are truly a man of Qi.
20 固所願也 《孟子》
It is certainly what I want.

(三)「猶」之無動詞比較

  助詞「猶」在與動詞謂語一起使用時,意思是「仍然、尚」,但後面接的若是帶有「也」的無動詞之名詞謂語時,意思是「像、彷彿」。

21 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孟子》
The music of today is like the music of ol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argument).

  要注意,「猶」並不是動詞,它的否定也不可以像「如」、「若」等動詞那樣用「不」。它是個句副詞,用以改變名詞謂語的力量。不過像是「如」等字,則可以用在另一個動詞上,有描述性補語作用。

(四)「也」的省略

  尾助詞「也」有時會省略,即便是在古典時期也是如此。

22 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孟子》
The one who murders the ruler of a country of ten thousand chariots will certainly be (the head of) a family of a thousand chariots.

這類句子相對較少,其出現條件也尚不清楚,很可能是因為句副詞「必」的關係。

(五)無動詞之名詞謂語後的體態助詞「已」

  完成體助詞「矣」,通常用在動詞謂語(見第十二章第二點之一),絕不會用在「也」之後。不過,我們卻會看到「已」,或是其擴展形式「也已」、「也已矣」,出現在名詞謂語之後,以及其他帶有「也」的情況之後,這裏顯然它是「也」與「矣」的功能結合。

23 是亂國已 《荀子》
One can tell that this is a disordered country.

《荀子》作者認為,在進入一國邊界時,我們可以藉由一些可觀察的跡象,如邊界守兵職勤、農地狀況等,來分辨該國政府的狀態。與現代中文的句尾「了」常見的情況一樣,「已」在這裏並非指狀態的客觀改變,而只是一種認知上的轉變。

24 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 《孟子》
The gentleman will say, 'I now realize that this is indeed a wild, reckless fellow.

這句話的背景是,「君子」在受到他人無禮對待時,會先去思考自身的行為是否有錯;若在盡最大努力後,無禮對待仍然持續,那麼他就只好認定是他人畜牲不如,縱使不去理會也不會遭人非難。在這裏,狀態的改變也是用「已」來表示,意指「我現在知道了」,並非指名詞謂語句的主語狀態有變,而是說者的態度轉變。

  「已」的這種用法,似乎是「也矣」的合音字,必須要與動詞前助詞「已」(見第十二章第一點之三),以及位於動詞後的詞組「而已」(見第八章第二點之四)作區別,後面這兩種都是源自於動詞「已」(停止、結束)。而其擴展形式「也已」、「也已矣」,可以與前面所提過的「也與」、「與」來作比較。

(六)「也」的其他含義

  雖然「也」在文言文中的最主要用法,是名詞謂句的標記,但它並不是繫詞。而它的一些其他用法,似乎也跟它作為名詞謂句標記有關。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它出現在用作句子主題或動詞賓語、輔動詞賓語主題的名詞化動詞組之後(見第七章第二點之二、第十五章第四點),同時也可以看到它用作專有名詞的標記(見第七章第三點)。不過,在其他情況下,它也會出現在純動詞謂語之後。與持續狀態標記「矣」的比較,請見第十二章第二點之二。

二、繫動詞「為」

  除了無動詞之名詞謂語結構外,動詞「為」(做)也可以作繫詞使用,來表示 to be。因此,「為」也可以像現代中文的「作」一樣,用指暫時性的身分。

25 孟子為卿於齊 《孟子》
Mencius was a minister of state in Qi.

  帶 do, make 意涵的「為」與 be 動詞「為」,其區別在於,do, make 意涵的「為」,其疑問代詞必須前置,這是及物動詞搭配疑問代詞時的通則(見第九章第三點),而 be 動詞[為],疑問代詞則接在其後,用作主語補語。

26 子為誰 《論語》
sir make who = Who are you?

可能有人會問,為甚麼這裏不用「誰也」,而用「為誰」,其原因可能是,預期的回答應該是一個人名,也就是已為人所知或可能為人所知的身分,而不是更進一步的描述性訊息。

  當需要有體態質詞「矣」,或某些動詞助詞時,會使用「為」,而不是原本的無動詞結構。

27 ……不為不多矣 《孟子》
not make not many PERFECT = is (already) not not-many.

「不多」是個動詞組,是「為」的補語,因此這是一個無標記名詞化的例子(見第七章第二點之一)。若是不需要有「矣」為標記的完成體,則應該寫作「非不多也」。

28 人皆可以為堯舜 《孟子》
Men can all be a Yao or Shun.

助詞「可〔以〕」(意為可能)需要有動詞來作其補語,見第四章第一點。這個句子也可以繙譯為 It is possible for all men to become a Yao or Shun.。也就是說,有某個潛在性變化元素隨着時間而變,而不只是無動詞之名詞謂句所暗指的那種無時間性的方程式。不過,這是來自於「可以」的意思,而不是來自「為」的任一本義,在「為」身上,並無任何語態或體態的色彩。要說明「為」的存在,最簡單的方式是,「可以」必須要有動詞作其補語。無論是「可」或「可以」,後面都不會接普通名詞。

  與文言文句法的許多其他問題一樣,不用無動詞之名詞謂語結構,而改用「為」作 to be 的使用情況,還有待確認。

三、繫詞「曰」

  「曰」用作動詞時,意思是「說」,後面接引句;而用作繫詞時,也就是後面接主語補語而非賓語,意思是「稱為」。

29 老而無妻曰鰥 《孟子》
To be old and without a wife is called 'guan'.

  在下面這個句子裏,「曰」也可以在主要動詞後,帶出補語。

30 公曰,是其生也與吾同物。命之曰同 《左傳》
The duke said, 'This one in his birth is of the same substance as me.' He named hime Tong ('Same').

四、先古典時期的繫詞「唯」(隹、惟、維)

  在先古典語言中,並沒有「也」的名詞謂語結構,而是使用「唯」(也作「惟」、「維」、「隹」)作為繫詞,以帶出名詞謂語。雖然「為」與「唯」在現代發音上恰巧相似,但兩者毫無關係。在早期中古漢語中,它唸作 jwi,後來則唸作 wiă。先古典時期的「唯」還有其他用法,可以像「也」一樣用作名詞標記,這兩者也許在字源上有相關。在古典時期語言中,「唯」以「只有」這個含義存留下來,留下它先古典時期句法行為的痕跡。

31 所臨唯信 《左傳》
What they (the spirits) attend is only good faith.

注意,這裏並沒有《左傳》常用的「也」。

32 惟義所在 《孟子》
It is only where right behaviour lies (that a great man places his words and conduct).

不過,在《孟子》裏,更常見到的是,在使用「唯」(只有)之後,仍然使用「也」。

  名詞的否定詞「非」,可能是「不唯」的合字。其他相關的字,還有「唯」(意思是「是、對」),以及「雖」(見第十五章第三點)。

文言用字 - 語用篇

不:+及物、不及物動詞、形容詞。
弗:+及物動詞,且不帶賓語。= 不⋯⋯之。如:《左傳》有「公弗許」、「神人弗助」等句。

雕、鵰:猛禽。
彫:繪飾、刻畫。
琱:加工玉石,雕刻。
凋:草木零落。

卜:用龜甲。
筮:用蓍草。《史記》集解:「孔安國曰:『龜曰卜,蓍曰筮 。』」
占:觀察兆象以推斷吉凶。
有關卜筮,可另參考易學網〈卜卦!卜卦?其實是揲卦!〉

唯:應答聲。
惟:思考。
維:繩子。

孰:可指人指物。哪一個。
誰:指人。

弔:哀悼死者。後亦指慰問生者。
唁:慰問生者。

法:範圍大,側重於法令、制度。動詞時指效法、仿效。
律:範圍小,着重在具體條文。動詞時指按一定的準則來要求。

罰:小罪。引申作懲罰。
刑:刑罰、施刑罰。

變:改變、變化。
易:交換、替換。後引申有改變義。

文言用字 - 環境篇

閨:上圓下方的小門。內室。特指女子臥室。
閭:里巷大門。
閫:koen 門檻。同「壼」,宮中道路,代指內宮。
闍:du 甕城門上的臺。
閻:里中之門。
閾:yuh 門檻。
闌:lan 門前柵欄。
闉:in 甕城的門。
闈:宮中小門。宮闈,后妃居住的宮室。
闕:chiueh 城門兩邊的樓臺。宮殿。
關:門閂。


山:石頭大山。
嶺:山峯。
丘:自然形成的小土山。
陵:大土山。


戰國末期前用囿,後囿、苑並用。
囿:有圍牆者。
苑:無圍牆者。

城:內城。
郭:外城。
城郭:城牆。

上古時
墓:葬後無封土隆起。
墳:有封土隆起。
後不分。

宮:整個住所。秦漢後專指帝王宮殿。
室:專指房間。又指堂後正室。
房:正堂二邊的房子。引申為整個房舍。
屋:房頂。

梁:橋梁。
橋:井上汲水的用具桔棒。漢後始有橋梁義。

潮:海水白天漲落。
汐:海水夜間漲落。

烽:白天放煙告警。
燧:夜間舉火告警。

牢:關養牲畜的欄圈。漢後始有監獄義。
獄:訴訟。漢後始有監獄義。
囹圄:ling yeu 周代稱監押罪犯的地方。

窗:天窗。開於房頂者。
牖:yeou 窗戶。開於牆壁者。
扉:門扇。
扃:jiong 從外邊關門的門閂。
扇:竹葦編的門扇。門窗等量詞。扇子。

廟:祖廟。兩漢後為供奉神的一般廟宇。
寺:官署。兩漢後為供奉佛的佛教建築。
觀:臺榭。兩漢後為供奉仙的道教建築。

隄:di 大的水壩。
防:小的水壩。

文言用字 - 衣飾篇

【首】

固定髮髻或冠的首飾
笄:先秦多用此字。
簪:戰國末期始用。
釵:簪類首飾,由兩股合成,只用於婦女。

櫛:梳篦總稱。
梳:梳髮用具疏者謂梳。
篦:梳髮用具密者謂篦。


冠:帽子通稱。
冕、弁:帝王公卿大夫等戴的禮帽。
冕:用於重要的禮儀活動。
弁:用於一般的禮儀活動。
帽:後起字。


【身】

衣:上衣。
裳:下衣。


【足】

屨:鞋。
履:踩踏。戰國末始有鞋義,漢以後漸取代屨。
靴:長筒鞋。
屐:木底有齒的鞋。


【質】

緜(綿):絲綿。
棉:草棉的絮。草棉是很晚才從國外傳來的,故古無棉字。


【其他】

衾:大被子。漢後多用被。
被:小被子。戰國末期始有被子義。

囊:有底的口袋。
橐:無底的口袋,盛物後兩端束紮起。

文言用字 - 感受篇

慮:思考、謀畫。後引申有憂慮、擔心之義。
憂:憂慮、擔心。

怨:怨恨。
憾、恨:先秦指遺憾、不滿意;漢魏後有怨恨義。

恐:害怕(程度輕),後引申有擔心義。
畏:害怕。常帶賓語。
懼、恐:帶賓語時多為使動用法。

餓:嚴重的飢餓,甚至餓病、餓死。
飢:一般的飢餓。
饑:荒年。

文言用字 - 動作篇

寢:睡覺。
寐:入睡、睡着。
眠:閉目。
睡:坐着打瞌睡。

寤:睡醒。
覺:jiaw,睡醒。
醒:本指醉醒,後引指清醒、睡醒。


【目】

看:始見於戰國末期,初為探訪義。遠望。
瞰:俯視。
視:看的動作。
見:看的結果。(參考:視而不見)
觀:仔細看。引申有觀察、觀賞義。
望:向遠處看。

哭:有聲有淚。
泣:有淚無聲。
號:哭且言。
啼:痛哭。


【耳】

聽:一般的聽。
聆:細聽。
聞:聽見。


【口】

言:主動與人談話。加賓語時不可指談話方。
語:回答別人的問話,或與人談論。加賓語時可指談話方。
  之曰:「」 有人跟他說:「」

謂:後不帶引語。
曰:後必帶引語。

諛:用言語奉承巴結。
諂:不限於言語。

報:回覆。
告:告訴。

謗:公開批評。另有毀謗義。
誹:背後非難。另有毀謗義。
譏:微言譏刺。另有譏諷義。

問:一般詢問。審問。
訊:審問。
詰:追問。

飯:吃飯。引申有飯食義。
食:食物。引申有吃義。


【手】

書:書寫。
寫:唐後始有書寫義。

殺:中性詞。
弒:下殺上。
誅:殺死不義者或有罪者。

沽:賣;買。
售:東西賣出去。
沽、鬻、賣:賣的動作。
售:賣的結果。

洗:shean 洗腳。
滌:洗器物。
濯:洗器物、手足。
盥:洗手。
沐:洗髮。
沬:huey 洗臉。
浴:洗身。
洒:shii 一般的洗滌。後寫作洗。

握:攥着,意義窄。
持:拿着、握着,意義寬。
捉:上古指持握。漢魏後始有捕捉義。 如:一沐三捉髮(《史記》)
秉:一束禾穀。引申為持、拿着。
執:拘捕、捕捉。引申為手持、握着。

逮:抓人。
捕:抓人或動物。
捉:上古指持握,漢魏後始有捕捉義。

投:拋向。
擲(擿):拋棄。

招:以手示意人來。
召:以口呼喚人來。 如:召喚

掇:拾取。


【足】

之、適、如(+賓語):到⋯⋯去。
往(無賓語或間接賓語),常用作複合動詞頭:往擊之〔去打他〕、往迎之〔去迎接他〕、不親往〔不親自去〕
赴:投身水火,多指奔赴危險境遇。
去:離開。中古後始有「到⋯⋯去」一義。

遇:不期而會。
遭:遭遇不幸或不利之事。
逢:

逐:追趕獸。競爭;驅逐。
追:追趕人。來得及;追溯。

奔:跑(強調急速)。逃亡、私奔。
走:跑。

進:退的反義。
入:出的反義。

等:等級。
待、俟:等待。

仆:向前倒。
僵、偃:向後倒。
斃:倒下,且多指因傷病倒下。
跌:失足倒下。

躡:踩。



伐:正義,進軍時有鐘鼓。
侵:非正義,進軍不用鐘鼓。
討:攻打有罪者,多用於上攻下。
襲:偷偷進攻,乘人不備。


拔:拔的動作。提拔本無官職者。
擢:拔的結果,即拔出來。提升官職。


振:振動。外物使動。
震:雷震。自身震顫。

掩:遮蔽。
揜:捕取。


盜:偷竊。名詞指偷東西的人。
賊:毀害。名詞指犯上作亂、害國害民的人。
偷:苟且。漢代始有偷盜義。
竊:偷盜。

徐:不疾速。為疾之反。
緩:不急迫。為急之反。
慢:中古後始有遲緩義。

饋:送食物給人。
贈:可以是送食物,也可以是送珍寶珠玉、車馬服飾等。
餽:祭祀鬼神。


文言用字 - 植物篇

木:樹木。
樹:種植。

樹:種植樹木。
藝:種植穀物。
種:戰國後多用,終取代樹。

柢:樹的主根。
根:樹的旁根。
本:樹根通稱。

穀:莊稼或糧食的總稱。
粟:穀粒或小米。
禾、粟:泛指穀物或糧食。
黍:黍子。
稷:穀子。

稼:種植。
穡:收割。
稼穡:農事。

糧:行路帶的乾糧。
食:家居所用糧食。

粹:精米。泛指不雜,引申作精純。
純:純絲。泛指不雜,引申作精純。

饑:五穀不成熟。
饉:蔬菜不成熟。
饑饉:荒年。

文言用字 - 器用篇

【車類】

車:馬拉的車子。
輦:人推挽的車子。秦漢後專指帝王后妃所乘的車子。
輿:車箱。代指車子,也指轎子。
轎:古代過山用的交通工具。

輀:靈車、喪車。
轞:轞車,囚車。


軸:車軸。


轓:車箱兩旁的障蔽物。
軛:駕車時加在牲口頸上的器具。
轡:駕馭牲口用的韁繩。
輔:車輪兩旁夾轂的直木。
轍:車轍,車輪壓出的痕跡。(參考:重蹈覆轍)
輞:車輪外周。
輢:車兩旁,人可憑倚的木板。
轂:車輪中心的圓木。
輻:連接車輞與車轂的直條。
轄:插在軸端孔穴內的鍵,用以擋住車輪,不使脫落。

轘:動詞,車裂。


【舟船】

舟、船(舩、舡):通稱。
 《方言》:「關西謂之船,關東謂之舟。今吳越皆謂之船。」
舴艋tzer meeng:小船。
艛:樓船。
艦:戰船。

舳jwu:船尾。
艫lu:船頭。

楫〔檝〕jyi、棹jaw、櫂jaw:槳。
櫓:較長較大的槳。
 《正字通·木部》:「槳,行舟具,長大曰櫓,短小曰槳。」
柁〔柂〕duoh:舵。
篙gau:撐船的長竿。

檣chyang:桅杆。


繩:小繩子。
索:大繩子。


筵:坐時鋪在下面的席子。
席:鋪在筵上供人坐的席子。


幃:帳幕。
帷:圍在四周的布。
幕:在上面的幕布。
幄:像宮室一樣的帳篷。
帳:牀上的帳子。

畢:打獵用的長柄網。
羅:捕鳥網。
網:捕魚網。
罾:捕魚的扳網。
罟:網的總稱。

箭:以竹為箭桿者。先秦不用箭字。
矢:以木為箭桿者。

祭祀及宴享時用以盛黍稷等的器皿。
簠:fuu 方形者。
簋:goei 圓形者。

盛飯或物的竹器。
簞:圓形者。
笥:方形者。

筐:方形盛物竹器。
篚:圓形盛物竹器。

文言用字 - 身體篇

目:眼睛。
眼:眼珠。

面:面部。
臉:目下頰上的部位。
顏:額。
色:臉色。

肌:先秦指人肉。
肉:先秦指禽獸肉。漢後亦可指人肉。

革:獸皮去毛者。
皮:獸皮帶毛者。
膚:人皮膚。

腳:膝蓋到踝的部分。
足:膝蓋以下所有部分,包括腳、止。
股:大腿。
脛:小腿。
止(趾):踝以下着地的部分。
踵:腳後跟。

齒:門牙。
牙:大牙,臼齒。

頸:脖子前部。
項:脖子後部。
領、頸:脖子通稱。

文言用字 - 身分篇

商:運貨販賣。
賈:囤積營利。
行商坐賈。後不分。

軍:軍隊,集合名詞。
兵:初指兵器,後引申指士卒,軍隊統稱。
士:戰車上甲士。
卒:步兵。

婦:已婚女子。
女:未婚女子。

官:指官舍、官職。秦漢後亦指官吏。
吏:官吏。秦漢後多指小吏。

朋:同門。
友: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