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名詞謂句
一、無動詞之名詞謂句
在文言文裏,用名詞或名詞組作句子謂語時,一般不需要像英語 to be 或現代中文「是」之類的繫詞,而是在句尾加上「也」。否定時,也有其特殊用字「非」,而不是一般動詞的否定詞「不」。由此,我們可以定出句型:甲(非)乙也。
5 非我也,兵也 《孟子》
It was not I, it was the weapon.
這類句子中的謂語,時常是被視為名詞的動詞組(無標記名詞化,見第七章第二點之一),又或是帶有「者」字的關係子句(見第七章第二點之三)。
6 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孟子》
This is not-doing, it is not not-being-able.
7 畏天者也 《孟子》
... is one who fears Heaven.
要注意,當關係子句裏有「所」字代表賓語時,「者」字便會省略(見第七章第二點之四)。
8 叟之所知也 《孟子》
It is what your reverence well knows.
(一)疑問句
我們可以在《左傳》中看到,早期文言文的疑問句寫法,是在「也」後加上疑問詞「乎」。後來的文獻中,「也乎」則被「與」(或作「歟」)或「邪」所取代,這兩者可能是不同方言的變體,但它們都是「也乎」的合音字。以《論語》、《孟子》為代表的魯國文獻只用「與」,其他戰國文獻則多用「邪」。
9 夫非盡人之子與 《孟子》
Are we not all the sons of some man?
10 其正色邪 《莊子》
Is it its true colour?
在某些情況,尤其是在《論語》,我們還能看到「也與」,而不是單用合字「與」。這很難單純用語音來解釋,它可能代表在文獻傳承過程中,非合字形式的部分重現。
尾助詞「夫」意思相當於現代中文的「吧」,可能是「不乎」的合音字(見第十四章第二點之二之七),也可以接在名詞謂語的「也」字之後。
11 然而至此極者,命也夫 《莊子》
That nonetheless I have reached this extremity, is fate, is it not?
(二)代詞以及無動詞之名詞謂句的助詞
如例句6,名詞謂語的主語,可以用「是」、「此」、「斯」等指示代詞來概括。
12 此文王之勇也 《孟子》
This was King Wen's courage.
13 是亦走也 《孟子》
This was also running away.
要注意一點,「是」在文言文中並不是繫詞,這與現代中文含有 to be 意思的「是」不同。當然,「是」頻繁用作名詞謂語的概括性代詞,顯然是讓它變成現代中文含義的要素,最早大約出現於漢朝口語。
若主語為複數,則會使用「皆」來表達。可以比較一下現代中文裏的「都」。
14 皆古聖人也 《孟子》
They were all sages of old.
助詞「乃」、「即」,都會出現在動詞謂語中,用以表示「於是、因此」(見第十五章),它們對名詞謂語有強調語氣的作用,但它們並不是繫詞。
16 乃夫子也。吾貺子 《左傳》
It was you (and no one else). I will reward you.
「即」的這個用法,在古典時期文獻中相對較為少見。以下例句中,它是在強調先前提過的事實。
17 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孟子》
It was indeed that I could not bear its trembling, like an innocent person going to the place of execution, and so changed it for a sheep.
其他可以與無動詞之名詞謂語一起使用的句副詞有「必」(一定)、「誠」(真正)、「固」(確實)、「殆」(幾乎)、「亦」(也)、「又」(再)等。
18 必若桀紂者也 《孟子》
... will necessarily be one like Jie or Zhou.
19 子誠齊人也 《孟子》
You are truly a man of Qi.
20 固所願也 《孟子》
It is certainly what I want.
(三)「猶」之無動詞比較
助詞「猶」在與動詞謂語一起使用時,意思是「仍然、尚」,但後面接的若是帶有「也」的無動詞之名詞謂語時,意思是「像、彷彿」。
21 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孟子》
The music of today is like the music of ol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argument).
要注意,「猶」並不是動詞,它的否定也不可以像「如」、「若」等動詞那樣用「不」。它是個句副詞,用以改變名詞謂語的力量。不過像是「如」等字,則可以用在另一個動詞上,有描述性補語作用。
(四)「也」的省略
尾助詞「也」有時會省略,即便是在古典時期也是如此。
22 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孟子》
The one who murders the ruler of a country of ten thousand chariots will certainly be (the head of) a family of a thousand chariots.
這類句子相對較少,其出現條件也尚不清楚,很可能是因為句副詞「必」的關係。
(五)無動詞之名詞謂語後的體態助詞「已」
完成體助詞「矣」,通常用在動詞謂語(見第十二章第二點之一),絕不會用在「也」之後。不過,我們卻會看到「已」,或是其擴展形式「也已」、「也已矣」,出現在名詞謂語之後,以及其他帶有「也」的情況之後,這裏顯然它是「也」與「矣」的功能結合。
23 是亂國已 《荀子》
One can tell that this is a disordered country.
《荀子》作者認為,在進入一國邊界時,我們可以藉由一些可觀察的跡象,如邊界守兵職勤、農地狀況等,來分辨該國政府的狀態。與現代中文的句尾「了」常見的情況一樣,「已」在這裏並非指狀態的客觀改變,而只是一種認知上的轉變。
24 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 《孟子》
The gentleman will say, 'I now realize that this is indeed a wild, reckless fellow.
這句話的背景是,「君子」在受到他人無禮對待時,會先去思考自身的行為是否有錯;若在盡最大努力後,無禮對待仍然持續,那麼他就只好認定是他人畜牲不如,縱使不去理會也不會遭人非難。在這裏,狀態的改變也是用「已」來表示,意指「我現在知道了」,並非指名詞謂語句的主語狀態有變,而是說者的態度轉變。
「已」的這種用法,似乎是「也矣」的合音字,必須要與動詞前助詞「已」(見第十二章第一點之三),以及位於動詞後的詞組「而已」(見第八章第二點之四)作區別,後面這兩種都是源自於動詞「已」(停止、結束)。而其擴展形式「也已」、「也已矣」,可以與前面所提過的「也與」、「與」來作比較。
(六)「也」的其他含義
雖然「也」在文言文中的最主要用法,是名詞謂句的標記,但它並不是繫詞。而它的一些其他用法,似乎也跟它作為名詞謂句標記有關。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它出現在用作句子主題或動詞賓語、輔動詞賓語主題的名詞化動詞組之後(見第七章第二點之二、第十五章第四點),同時也可以看到它用作專有名詞的標記(見第七章第三點)。不過,在其他情況下,它也會出現在純動詞謂語之後。與持續狀態標記「矣」的比較,請見第十二章第二點之二。
二、繫動詞「為」
除了無動詞之名詞謂語結構外,動詞「為」(做)也可以作繫詞使用,來表示 to be。因此,「為」也可以像現代中文的「作」一樣,用指暫時性的身分。
25 孟子為卿於齊 《孟子》
Mencius was a minister of state in Qi.
帶 do, make 意涵的「為」與 be 動詞「為」,其區別在於,do, make 意涵的「為」,其疑問代詞必須前置,這是及物動詞搭配疑問代詞時的通則(見第九章第三點),而 be 動詞[為],疑問代詞則接在其後,用作主語補語。
26 子為誰 《論語》
sir make who = Who are you?
可能有人會問,為甚麼這裏不用「誰也」,而用「為誰」,其原因可能是,預期的回答應該是一個人名,也就是已為人所知或可能為人所知的身分,而不是更進一步的描述性訊息。
當需要有體態質詞「矣」,或某些動詞助詞時,會使用「為」,而不是原本的無動詞結構。
27 ……不為不多矣 《孟子》
not make not many PERFECT = is (already) not not-many.
「不多」是個動詞組,是「為」的補語,因此這是一個無標記名詞化的例子(見第七章第二點之一)。若是不需要有「矣」為標記的完成體,則應該寫作「非不多也」。
28 人皆可以為堯舜 《孟子》
Men can all be a Yao or Shun.
助詞「可〔以〕」(意為可能)需要有動詞來作其補語,見第四章第一點。這個句子也可以繙譯為 It is possible for all men to become a Yao or Shun.。也就是說,有某個潛在性變化元素隨着時間而變,而不只是無動詞之名詞謂句所暗指的那種無時間性的方程式。不過,這是來自於「可以」的意思,而不是來自「為」的任一本義,在「為」身上,並無任何語態或體態的色彩。要說明「為」的存在,最簡單的方式是,「可以」必須要有動詞作其補語。無論是「可」或「可以」,後面都不會接普通名詞。
與文言文句法的許多其他問題一樣,不用無動詞之名詞謂語結構,而改用「為」作 to be 的使用情況,還有待確認。
三、繫詞「曰」
「曰」用作動詞時,意思是「說」,後面接引句;而用作繫詞時,也就是後面接主語補語而非賓語,意思是「稱為」。
29 老而無妻曰鰥 《孟子》
To be old and without a wife is called 'guan'.
在下面這個句子裏,「曰」也可以在主要動詞後,帶出補語。
30 公曰,是其生也與吾同物。命之曰同 《左傳》
The duke said, 'This one in his birth is of the same substance as me.' He named hime Tong ('Same').
四、先古典時期的繫詞「唯」(隹、惟、維)
在先古典語言中,並沒有「也」的名詞謂語結構,而是使用「唯」(也作「惟」、「維」、「隹」)作為繫詞,以帶出名詞謂語。雖然「為」與「唯」在現代發音上恰巧相似,但兩者毫無關係。在早期中古漢語中,它唸作 jwi,後來則唸作 wiă。先古典時期的「唯」還有其他用法,可以像「也」一樣用作名詞標記,這兩者也許在字源上有相關。在古典時期語言中,「唯」以「只有」這個含義存留下來,留下它先古典時期句法行為的痕跡。
31 所臨唯信 《左傳》
What they (the spirits) attend is only good faith.
注意,這裏並沒有《左傳》常用的「也」。
32 惟義所在 《孟子》
It is only where right behaviour lies (that a great man places his words and conduct).
不過,在《孟子》裏,更常見到的是,在使用「唯」(只有)之後,仍然使用「也」。
名詞的否定詞「非」,可能是「不唯」的合字。其他相關的字,還有「唯」(意思是「是、對」),以及「雖」(見第十五章第三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