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通史・安平縣

摘自大通書局《臺灣通史・疆域志》

安平縣

  安平為全首善之地,開闢最早。荷蘭之時,築壘於赤嵌社人謂之赤嵌樓,則今之縣治也。而《臺灣府志》以為臺灣建屋多用赤瓦,水濱高處,人曰墈,訛為嵌,故與安平城俱稱赤嵌乾隆十年,巡御史范咸作〈赤瓦歌〉,其自序云:「人屋瓦皆赤,下至牆垣,此赤嵌城之所由名也」。如志所言,拘泥文字,此與解釋臺灣之說相似。夫臺灣原作「埋冤」,之音也,故或曰「臺員」,或曰「大灣」。而《府志》乃謂「人建城,制若崇臺,海濱水曲曰灣,又泊舟處亦謂之灣,此臺灣所由名也」;言之誤謬,余已論之。夫赤嵌為番社之名,固無庸諱。《稗海紀游》謂《明會典》太監王三保【即王景弘】西洋水程,有「赤嵌取水」一語,是赤嵌固土番之部落,其井尚存,為最古之跡矣。

  延平郡王之後,建承天府,置天興萬年二縣,改一鯤身安平鎮安平泉州安海之名,延平起師之地也;入之後,移置於此。又建桔秩門,以存故土之念。而安平城或稱王城赤嵌樓乃為承天府矣。

  人得,建臺灣府,領縣三,以臺灣縣為附郭。二百餘年,文化日啟,制度典章,蔚為上國,信乎東南之大邑也。光緒十四年建省之後,移臺灣縣臺中,以作會城首邑,而舊縣改名安平。又以巡撫暫駐臺北,大府初建,冠蓋雲從,仕宦之徒,爭趨利祿,而臺南乃日退矣。縣之疆域本窄,東負羣山,氣象雄偉,羅漢外門實當其衝,故前設縣丞以治之,今已裁。山之土番悉已歸化,其近郭者且同人。故他縣尚須防撫,而邑早敉矣【敉,安撫安定】

  治西六里有安平鎮,前阻大海,非舟莫濟,今已淤為大道,車馬可以往來。舊志謂臺江汪洋,可泊千艘。臺江安平鎮之內海,則今之魚塭。道光二年,夏秋淫雨,兼旬不霽【霽音ㄐㄧˋjì,雨止轉晴】曾文灣裏各溪之水,淜漲而出,塗泥歸虛,積為平陸,而滄海變為桑田矣。安平鎮之左為鯤身,右為菅仔埔,其西則鹿耳門,風濤噴薄,夙稱天險。荷蘭鄭氏之時,均築礮臺,守海道。今亦半沈,僅存沙汕,巨舟不能入,其大者須泊四草湖

  夫安平鎮為互市之口,駐領事,設海關,以振興貿易,故臺南商務冠全,猶不失為富庶也。唯南至二層行溪鳳山界,北至曾文溪嘉義鄰,相距不逮五十里,而土尚膏腴,人懷禮義,士遊於庠【庠音ㄒㄧㄤˊxiáng,學校】,農歌於野,商勉於廛【廛音ㄔㄢˊchán,本指公家所建商人存貨之舍,引指商店匯集之所】,工集於肆,喬木之思,尚足起後人之感,況於古都舊邑乎。生斯土者,能不葆而愛之歟【葆,珍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