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 芻議滿文書法的體式

來源:搜狐:今日讀書筆記

原出處:《地域文化研究》2020年第6期133-139, M0006, 共8頁

作者:關玉偉 王碩

摘要:滿文是記錄滿語的文字,在書寫過程中受字書法的影響,形成了多種體式,但卻沒有明確的系統分類。本文依據現存的一些滿文資料,從書法藝術的角度,對滿文書法的體式進行了初步的分類,以期使滿文書法這門藝術進一步走向系統化、規範化。

關鍵詞:滿文書法 體式

Abstract: Manchu characters are the carrier of Manchu language. It has formed a variety of styles influenced by Chinese calligraphy during the writing process. But there is no clear systematic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some existing Manchu documents, this paper proposes a preliminary classification of the styles of Manchu calligraph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lligraphy art, in order to further systematize and standardize the art of Manchu calligraphy .

Keywords: Manchu calligraphy style

  滿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中國史籍中所記載的肅慎人,在以後的典籍中,肅慎即被稱為「挹婁」,到了北朝時期,肅慎人和挹婁的後人被稱為「勿吉」和「靺羯」。契丹人稱其為「女直女真)」,此後靺鞨這一稱謂便被「女真」所取代。明代女真分為建州海西扈倫)、東海野人女真三部。1616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起兵統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後金。1635年陰曆11月13日,皇太極頒布詔書廢除「女真」的族號,改稱「滿洲」,自此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誕生了。滿語是滿族人使用的語言,但在滿族沿襲的不同歷史時期,用於記錄滿語的文字系統是不同的。

  金朝女真人使用的是女真文,滅後,女真文仍在東北地區通行,至王杲被害,女真文字於女真人中失傳。到了明朝中期,則普遍使用蒙古文。清太祖努爾哈赤在今遼寧省新賓滿族治自縣築城赫圖阿拉,初定國政後,於1599年命額爾德尼嘠蓋「以蒙古字」「聯綴成句」,「創立滿文,頒行國中。滿文傳布自此始」①。經過三十多年的實踐,為了解決滿文的一些弊端,1632年,清太宗皇太極巴克什達海,對滿文進行了改進,於是,加圈點的新滿文問世了, 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本文所述滿文書法的體式,僅限於新滿文。

  1644年,清王朝定都北京後,滿文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不但用於官方文書(如詔書、奏摺等),還翻譯了大量的文經典(如《四書》、《五經》等),同時,受語文化的影響,也形成了滿文書法。由於毛筆是中國封建時期乃至近現代日常辦公書寫的最主要工具,因此,在滿文創製後的三百多年的時間裏,不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形成了大量用毛筆書寫的滿文文獻資料,並積澱遺存下來,如詔書、奏摺、實錄、家譜和實用書籍,其中滿文的書寫書體形式多樣,字體也是豐富多彩,但是關於滿文書法的論述並不多見。

  有關滿文書法的文獻還是有的,如鄒蘭欣所著《滿文篆書簡論》,黃錫惠所著《滿文小篆研究》(上、下),滕紹箴《清代滿文篆書之管見》等。但就滿文書法的體式而言,卻未見完整的論述。網絡搜索引擎上,也可以搜到少量有關滿文書法的記述,如在百度百科上可以搜到對滿文書法的解釋:「滿文書法是乾隆時期模仿文篆字創製的一種書法。1748年(乾隆十三年),乾隆帝命傅恆等人,仿照文篆字,重新創製了滿文篆字,共計32體,並確定了各體篆字的滿合璧名稱。滿文有楷書、行書、草書和篆書四種字體。」但是這段敘述混淆了書法、書體和字體的關係,書法不是某個人創製的,書法是一門文字書寫藝術,個人只能創製書體和字體。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滿文的體式進行一下剖析,以求拋磚引玉、去偽存真,理順書法愛好者們對滿文書法的認知。

  書體一般是指傳統書寫字體、字形的不同形式和區別。從現存的滿文文獻資料看,滿文書法的書體有四種:楷書、行書、草書和篆書。在這四大類書體下,又有很多字體。

一、楷書(ginggulere hergen)

  楷書是滿文創製之初和官方改進後最標準的滿文,是最規範的書寫字體。如果是在現代,就可以認為是標準的印刷體,其特徵是:結字的構件(圈、點、泡、牙等)形態要求完全一致(圖1)。書寫要求法度嚴謹、一絲不苟,不可造次,這種書體容易辨識,一般用於正式場合,如詔書、奏摺、墓誌、書籍等,在代官方的文字記載、墓誌以及刻板印刷中,多用這種書體。


圖1 本溪墓誌


圖2 光緒遺詔原件

  楷書的字體有很多,從不同的角度區分,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是從書寫的文字的大小上區分,可以分為大楷、中楷和小楷。字的大小會對書寫形成制約,大楷,筆者認為至少字的寬度在6cm以上(待商榷),大楷的書寫空間夠大,因此結字必須完整。中楷,字的寬度在3到6cm(待商榷)。小楷字的寬度在3cm以下。字越小,由於受到空間的限制,對書寫的要求越高(圖2)。

  二是從結字的字尾形態上區分,從現有的資料上看,可以分為館閣體(圖1、圖2)、和草字尾體(圖3)。由於滿文是豎寫的拼音文字,因此頭和尾的形態影響到整個字的形態,其中館閣體的字尾特點是:陽性字尾略粗、右下傾;而陰性字尾略細、向左弧線的弧心在上且總體較平。對於大彎鉤尾的標準滿文,原來已有「草字尾」的名稱,但是這種字尾的滿文也是標準滿文的一種,因此我們姑且暫且稱其為草字尾體楷書,其特點是:陽性字尾較粗且向右彎出;而陰性字尾細長,向左下方斜出。


圖3 草字尾體楷書

  三是從書寫和印刷的角度來區分,則分為印刷體(圖4)和手寫體,手寫體自不必多說,印刷體是滿文借助現代計算機技術,借鑑蒙古文字體二創造的標準字體,有黑體、白體和文鑑體等。

  從書法研究的角度看,楷書的手寫摹本很多,筆者認為:朝時期的詔書、狀元卷等是標準的楷書摹本。滿文墓碑拓片,亦可作為臨習的摹本,但是要「透過刀鋒看筆鋒」,可在充分了解和掌握毛筆的筆法後再臨摹。


圖4 印刷體滿

二、行書(gidara hergen)

  行書,一般認為是楷書的快寫。由於滿文是拼音文字,因此在快速書寫的時候,對影響讀音的構件不能含混,必須清晰可辨,沒有二義性。基於這種認識,草書的書寫比楷書要快,結字可以有適當的簡化和牽絲映帶,從書法的表現力上看也更加豐富,如結構的穿插避讓,筆畫的方圓對比,用墨的深淺乾濕等等。

  由於行書的書寫自由度較大,每個人在書寫的過程中,多多少少帶有個人的特點,因此,行書的字體有很多種。從現存的滿文行書資料情況來看,筆者初步歸納了有代表性的行書字體如下:

  一是康熙字體(圖5)。主要是以康熙皇帝朱批為代表的滿文行書,乾隆皇帝、胤礽等許多人的手稿也屬於這種字體。這種字體的主要特點是:線條粗細變化不大,書寫疏朗流暢,圈點順勢而為,映帶自如,字牙多有省略,字尾平直且收筆時一般有較明顯的回鋒。


圖5 康熙皇帝的行書

  二是家譜字體(圖6)。這種行書字體多見於民間家譜、家書和特勒本子等,這種行書的特點主要是:S書寫時折筆較園,圈點晰明確,陰性字尾細長,陽性字尾粗而短或粗而長(一般用於封面書寫)。


圖6 寧古塔瓜爾佳氏特勒本子

  三是官修手寫檔案字體(圖7)。這種字體多見於代的官修滿文檔案,或手抄書籍。這種行書字體的主要特點是:陽性字尾向右下方斜出,彎鉤較大,陰性字尾向左下方斜出,w向左下方45度斜出較長,字牙兒晰。還有很多清朝時期的滿文官修檔案或書籍使用此類字體,形式雖然因記錄人的書寫習慣而有所變化,但是基本風格一致。


圖7 清代手寫滿文檔案(局部)

  四是《長白山誌》字體(圖8)。此書編成於乾隆年間,其滿文書寫風格別具匠心,這種滿文行書的主要特點是:s(x)的轉折向右上角約45度斜出,w、f字幹左側部分向左下方斜出較長,陰性字尾向左下方與字幹成30度角幾乎呈直線斜出,陽性字尾為小勾成為其最大特點。


圖8 《長白山誌》(局部)

  行書的字體因人而異,還有很多有待於發掘、整理和歸納。

三、草書(lasihire hergen)

  滿文的草書是在許多涉及滿文書法的資料中都有記述,但是真正的滿文草書並不多見。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研究:

  二是從蒙古文草書的角度考慮。新滿文的創製源於蒙古文,借鑑學習一下蒙古文的草書資料(圖9)可以對滿文的草書分類有所裨益。蒙古文的草書資料比較多,大部分是現代人書寫的草法草書,形式很多。但就蒙古文草書結字方法上看,也未見形成一個共識性的規律,但是在筆法、用墨上主要是借鑑了字書法的一些技法,在章法上有很大的突破,既有章草的韻味,也有大草影子,甚至有十分寫意的結字及象形的影子,這些技法值得滿文草書學習借鑑。


圖9 蒙古文草書作品

  三是就滿文草書而言,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展:一是挖掘滿文創制以來的草書作品(文獻資料)加以歸納;二是要借鑑字、蒙古文草書的優秀技法,為我所用;三是不斷總結滿文草書的規律,逐步形成共識,形成滿文草書的知識體系。(圖10)


圖10 滿文草書

四、篆書(fukjingga hergen)

  在滿文書法的相關文獻中,唯有滿文的篆書論述最為完善,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清高宗弘曆乾隆)因「我朝國書,音韻合乎元聲,體製本乎聖作,分合繁簡,悉協自然。唯篆體雖舊有之,而未詳備,寶璽、印章,尚用本字,朕稽古之暇,指授臣工,肇為各體篆書」②。正式以「傅恆汪由敦充總裁官。阿克敦蔣溥充副總裁官」,及收掌官二人、校對官十一人、字謄錄官十五人、字謄錄官三人、監造四人負責③,將文「肇為各體篆文」。自此,規範化的滿文篆書誕生了。鄒蘭欣先生在《滿文篆書簡論》中,以小篆為例詳述了滿文篆書三十二類分別是:玉筋篆、柳葉篆、雕蟲篆、穗書、蝌蚪書、龍爪篆、墳書、麟書、龜書、龍書、剪刀篆、芝英篆、纓絡篆、垂露篆、奇字篆、轉宿篆、殳篆、金錯篆、大篆、小篆、懸針篆、鵠頭書、鳥書、鐘鼎篆、垂雲篆、鳥跡書、刻符書、飛白書、倒薤篆、上(尚)方大篆、碧落書、鸞鳳篆。黃錫惠先生在《滿文小篆研究》中,對滿文篆書的結字拼寫規律做了進一步詳盡的闡述,這裏不做贅述。

  就滿文篆書的應用而言,從現有的資料看,主要應用於印章,如皇帝之寶(han i bou bai)、奉天之寶(abka de jafara bou bai,見圖11)。


圖11 奉天之寶

  誠然,滿篆主要應用與印章,是歷史事實,也是歷史的局限。滿篆應用於一般性的書法作品創作,具有極大的空間。就滿篆的筆法而言,完全可以借用字篆書(蒙古文篆書)的筆法,從現代幾位滿文書法家的作品看,也具有自己獨特的審美價值,因此創作空間巨大。




① 《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三。
② 《漢滿篆文御製盛京賦》。
③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三百二十四
④ 鄒蘭欣《滿文篆書簡論》
⑤ 黃錫惠《滿文小篆研究》(上、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