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時刻:巳初一刻

搜尋

大航海時代裏的船隻

  《大航海時代》遊戲裏船隻的中譯,大多採用描述式翻譯,如「幾桅、某某帆、大小型」等,不僅看起來相似,精確度也不足,畢竟有些船種的桅杆數量、船體大小,都有不同的版本。除此之外,有些特色亦未於譯名中表達出來,比如將道烏船譯作「單桅三角帆船」見不到阿拉伯特性,將輕加萊船譯作「輕型三角帆船」也看不出是以槳為主要動力的船。倘若描述式翻譯未能做出區別性,個人淺見,最好還是以音譯為佳。

  以下就《大航海時代》裏部分常見的船種,做一簡要介紹,與同好分享。



科格船〔コグ〕
語作 cog,語作 cogue,語作 Kogge。
自十二世紀末開始,用於歐洲北方海域的船種,是漢薩同盟的主要用船。基本型為一根桅杆,上掛四角帆。有船首樓與船尾樓。採用疊板造法(clinker-built,即板與板以部分重疊的方式銜接)。由於船速不快,在交戰時並不會採用衝撞的方式,而是會先靠近敵船,再用箭雨攻擊。



科格船在《大航海時代II》裏,以「ハンザ・コグ」〔漢薩科格船〕一名登場,中文版譯作單桅帆船。
按照一九六二年發現於不來梅的古代科格船殘骸所打造的復刻船。(圖片取自英文維基百科不來梅科格船條目)



道烏船〔ダウ〕
英文作 dhow,法文作 boutre。
阿拉伯半島周圍海域所用的帆船總稱。細分還有 sambouk、baggala、bhum、ghanjah 等船別。共同特點是阿拉伯梯形帆(類似於三角帆一個角截斷),掛在斜桁上。

在《大航海時代II》中文版裏,道烏船譯作單桅三角帆船。



加萊船〔ガレー〕
語作 galley,語作 galère。
以划槳為主要推進力的船。早期地中海一帶,如腓尼基古希臘古埃及等文明,皆有加萊船。由於以槳為推進力,不太受風所影響,因而被用作軍船。船前還安有撞角,交戰時,用以衝撞敵船。

在《大航海時代II》裏有「軽ガレー」〔輕加萊船〕,中文版譯作輕型三角帆船,這個翻譯並未能點出加萊船以槳為動力的特性。從遊戲擷圖中可明顯見到船側有一整排的槳。



加拉威爾船〔キャラベル〕
語作 caravel,語作 caravelle,葡萄牙語作 caravela。
葡萄牙航海王子亨利召集造船師所設計出來的船,融合了科格船等當時歐洲船隻,以及阿拉伯道烏船。當時如科格船等歐洲船隻雖然堅固,在沿岸航行與港口裏卻顯得笨重;道烏船雖具備機動性,在外海大洋裏卻顯得脆弱。而加拉威爾船,不僅船體可以抵抗水波撞擊,又因吃水淺而可以在沿岸航行,還有三角帆可以應付各種風向。最常採用平鋪造法(carvel-built,即板與板以平鋪的方式貼合),能減少水與船體的摩擦。一般掛三角帆,但前二桅可改掛四角帆,以在大海上利用順風航行。

在《大航海時代II》中文版裏,加拉威爾船有三角帆與四角帆兩種,三角帆者為カラベル・ラティーナ,中文版譯作多桅三角帆船;四角帆者為カラベル・レドンダ,中文版譯作多桅橫帆船。ラティーナ即葡萄牙語 latina,意指拉丁帆,即三角帆。レドンダ為語 redonda,意指圓形帆,即四角帆,因帆受風鼓起的形狀,故以圓形稱之。從遊戲擷圖中可以發現,其基本性能一致,但三角帆便於操控,故轉向力較高,而四角帆利於順風航行,故推進力高。

一八九三年哥倫布紀念博覽會中,尼尼亞號〔Niña〕與品達號〔Pinta〕的復刻船。這兩艘船是哥倫布首次西行的三艘船之中的兩艘,另一艘為旗艦聖瑪利亞號。(圖片取自英文維基百科品達號條目)



加拉克船〔キャラック〕
語作 carrack,語作 caraque。 在南歐等地叫作「拿烏」〔ナオ,西:Nao,:nau,:nef,熱那亞:nave〕。從北歐的科格船改造而來。原本的科格船,只有一根桅杆,上掛一張四角帆,而南歐慣用多桅三角帆,因而在科格船的基礎上,在前面加了根四角帆桅杆,後面也多加了根桅杆,在其斜桁上掛三角帆,還加了船首斜桅,通常還加了第二根後桅(次後桅,contre-artimon),上掛三角帆。有時還會在主帆上方加掛一張頂帆。

在《大航海時代II》中文版裏,加拉克船譯作武裝帆船,拿烏船譯作中型帆船。

波多黎各聖胡安聖克里斯多福堡Castillo San Cristóbal〕裏的聖瑪利亞號模型。聖瑪利亞號哥倫布於一四九二年首次西行時的三艘船之一,也是船隊的旗艦,屬於中型拿烏船。(圖片取自英文維基百科聖瑪利亞號條目)
一五九〇年地圖上所描繪的麥哲倫維多利亞號維多利亞號麥哲倫船隊唯一環繞世界一週歸來的加拉克船。(圖片取自英文維基百科維多利亞號條目)



〔ジーベック〕

在《大航海時代II》中文版裏,xebec船譯作三桅帆船。



加利昂船〔ガレオン〕
語作 galleon,語作 galion,西班牙語作 galeón。
西班牙人從較小型的加拉克船發展而來的船。有三至四層甲板,三根桅杆張掛四角帆,一般後桅會掛三角帆,用以控制方向。體型龐大,不適於探索,但適於裝載貨物及海戰。十六世紀後半葉的海洋都是它的天下。西班牙人便是用這種船從美洲亞洲將貨物財寶運回歐洲,同時也用這種船來抵禦外國船隻,尤其是對付英國

在《大航海時代II》中文版裏,加利昂船譯作西班牙大帆船。



中式帆船〔ジャンク〕
語作 junk,語作 jonque,語又作戎克船。可能來自於「」字。
不同地方有不同類型,共通特點是受竹節啟發而生的水密隔艙壁,不僅加強船的橫向結構,即使有部分地方破損進水,也能防止船沉沒。船尾的舵並非固定,而是掛於船尾,可以用繩索控制升降,以利於在不同深淺的水域裏操縱船隻。桅杆有二根以上,上掛梯形帆,帆上用板條或竹竿分隔成多個區間,因而比一般帆要來得硬而堅固,也更有利於運用風向,帆的區間還可以根據情況拉高或放低。

《大航海時代II》裏的中式帆船。



船相關用語對照

マストmastmât桅杆
メインマストmainmastgrand mât主桅
フォアマストforemastmât de misaine前桅
ミズンマストmizzenmastartimon後桅
バウスプリットbowspritbeaupré艏斜桅
sailvoile
三角帆lateen sailvoile latine/triangulaire三角帆(拉丁帆)
四角帆square sailvoile carrée四角帆
オールoarrame
船首bow/prowproue船首
船尾sternpoupe船尾
船体hullcoque船體
竜骨keelquille龍骨
甲板deckpont甲板
船室cabincabine船室
船倉holdcale/soute船艙
船首像figureheadfigure de proue船首像
左舷portbâbord左舷
右舷starboardtribord右舷
喫水draft/draughttirant d'eau吃水(喫水)
羅針盤compasscompas羅盤
    
コグcogcogue科格船
ダウdhowboutre道烏船
ガレーgalleygalère加萊船
キャラベルcaravelcaravelle加拉威爾船
キャラックcarrackcaraque加拉克船
ガレオンgalleongalion加利昂船



關於 misaine〔前桅〕與 mizzen〔後桅〕

  從上表中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語 misaine 與語 mizzen 這兩個詞系出同源,卻分別表示前桅與後桅,讀者也許會覺得奇怪。其實這個詞源自另一個古字 migenne,借自古加泰倫尼亞語 mitjana,意思是「中間」,原本用指加拉克船中間的桅杆,但兩國艦隊曾將之移去一根,法國認為移去的是前桅,因此原本在中間的 misaine 就成了前桅。而英國認為移去的是後桅,因而在語裏 mizzen 成了後桅。到了十七世紀大家又恢復使用三根桅杆時,叫法卻已經固定下來,因而出現這個有趣的差異。



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