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臣與忠臣之別

摘自欽定四庫全書《貞觀政要・卷二・直諫》

  貞觀六年,有人告尚書右丞魏徵,言其阿黨親戚。太宗使御史大夫溫彦博案驗其事,乃言者不直。彦博奏稱,既為人所道,雖在無私,亦有可責。遂令彦博曰:「爾諫正我數百條,豈以此小事,便損衆美。自今已後,不得不存形迹。」居數日,太宗曰:「昨来在外,聞有何不是事?」曰:「前日令彦博宣勅語臣云:『因何不存形迹?』此言大不是。臣聞君臣同氣,義均一體。未聞不存公道,惟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則邦國之興喪,或未可知。」太宗矍然【矍音ㄐㄩㄝˊjué,驚視】,改容曰:「前發此語,尋已悔之。實大不是。公亦不得遂懷隱避。」乃拜而言曰:「臣以身許國,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欺負。但願陛下使臣為良臣,勿使臣為忠臣。」太宗曰:「忠良有異乎?」曰:「良臣使身獲美名,君受顯號,子孫傳世,福祿無疆;忠臣身受誅夷,君陷大惡,家國並喪,獨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遠矣。」太宗曰:「君但莫違此言,我必不忘社稷之計。」乃賜絹二百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