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 法國大革命的真實與虛構

來源:History.com
作者:Sarah Pruitt
繙譯:煢煢白兔

  也許您現在已經知道,路易十六那個被處死的墮落妻子瑪麗·安東妮,她其實從未說過「何不食蛋糕」這句與法國大革命息息相關的名言。這句話有許多不同版本,可能是貴族對法國廣大貧苦民衆抱持冷酷態度的縮影,這些話也被安置在1600年代不同的統治者身上,遠遠在瑪麗·安東妮出現之前。為了紀念法國國慶,我們來仔細看看其他一些常見的法國大革命故事,同時也看看這些故事究竟是偏向謠傳,還是趨於事實。


策畫法國大革命的主要集會,是在網球場裏聚行?

  完全事實。1789年5月,在普遍不滿與財務危機中,法國貴族、教士、平民的諸位代表,齊聚凡爾賽宮。由於前二個特權階級在投票上總是占着優勢,使得第三階級(由多數法國人民所組成)感到厭倦,因而自行宣布成立國民會議,其運作不受王權監督。針對這樣的叛亂舉動,路易十六終止了三級會議,也把議員開會的大廳關閉。新成立的會議腦筋動得很快,他們於6月20日,直接在凡爾賽一間名為「Jeu de paume」的室內網球場裏集會起誓,除非法國制定新憲,否則他們絕不解散。

  在著名的「網球場誓言」一星期之後,國王被迫讓步,准許前二個階級參與國民會議路易十六不甘受此大辱,在臣子的挑唆下,開始召集軍隊(包括許多外籍傭兵)到巴黎凡爾賽附近。6月12日,他把備受歡迎的財務大臣尼克爾(Jacques Necker)免職。即將襲擊第三階級的謠言四起。7月14日,一羣武裝的巴黎民衆攻占巴士底獄。這座位於巴黎東側的中古世紀城砦,此時已成為君主絕對權力的象徵。法國大革命就此展開。


法國大革命是法國窮人的起義?

  與狄更斯在《雙城記》中所創作的法國大革命版本相反,法國窮人在這場叛亂中的重要性相對較小。在1789年現身挑戰國王,以及成立國民會議的領袖,都是些律師、醫師、報人、作家等專業人材與知識分子,有些甚至還是貴族成員,其中包括米拉波伯爵(Mirabeau)、康道塞侯爵(Condorcet)、拉法葉侯爵(Lafayette,美國獨立戰爭的英雄)等。而攻占巴士底獄的羣衆,大多是技工、售貨員,以及大部分好鬥的「無套褲漢」(sans-culottes,取名自他們穿着長褲,而不是貴族所愛的絲質及膝短褲),他們宣稱代表貧窮階級,但卻都是商人、工匠、職員。


羣衆攻占巴士底獄,是為了釋放關在裏頭的政治犯?

  這也是個謠言。從十七世紀開始,法國王室所認定的擣亂者,包括作家等,都被囚禁在這座原為中古世紀城砦的監獄中,這個情況也一直持續到整個十八世紀。以叛亂名義被囚禁在巴士底獄的作家之中,最有名的或許就是伏爾泰了。他對法國政治與宗教的嘲諷,讓他在1717年蒙受了將近一年的牢獄之災。然而,在法國大革命爆發期間,這種情況已經不再。1789年7月14日當天,巴士底獄裏面只有七名囚犯,其中包括四名偽幣製造者,二名精神異常者,以及一名伯爵,他因為變態性行為而被家族遣送入獄。(順帶一提,薩德侯爵(Sade)是在1784年被關入巴士底獄,一直到羣衆攻占巴士底的前一日,他對着窗外大喊「他們在屠殺囚犯!你們必須前來釋放他們!」,之後便被轉送到精神療養院。)

  革命羣衆知道巴士底獄裏存有武器彈藥,而他們想要取得這些東西。監獄衛兵在射殺了大約一百名暴民後被迫投降,因為被喚來協防的救援隊反而向革命者倒戈,把砲口轉向巴士底獄。典獄長勞奈(Bernard-Jordan de Launay)高舉白旗投降。結果,革命暴民把他殺了之後,用矛插着他的頭遊街。羣衆在取得武器彈藥後,便在同一日晚上開始拆除巴士底獄


斷頭臺是因法國大革命而催生?

  大部分是流言。著名的法國斷頭臺,可能已成為法國大革命與其後恐怖統治(1793-94年,有高達一萬六千人被處死)的主要象徵。然而,其實在中古世紀時期,就已經有類似的死刑刑具,包括幾乎一模一樣的英國刑具哈利法克斯斷頭臺(Halifax Gibbet),以及惡名昭彰的「蘇格蘭少女」(Scottish Maiden),它在十六到十八世紀間,約處死了一百廿人。除此之外,法國斷頭臺(guillotine)的起名者吉約丹(Joseph-Ignace Guillotin),他甚至不是斷頭臺的發明者,真正的發明者其實是安東尼·路易醫生(Antoine Louis)。吉約丹法國物理學家,也是國民會議的成員,他試圖改革醫學界,同時他本人也反對死刑。當他體認到死刑幾乎不可能廢除時,就開始尋找快而無痛的行刑方法,而不是像劍斧斬首那樣容易失敗的方式。也由於吉約丹國民會議前主張路易醫生的刑具(原本稱為「路易生」(Louison)或「路易瑟特」(Louisette))是比較人道的行刑方式,他與斷頭臺的關係因而密不可分。在恐怖統治期間,斷頭臺的使用達到顛峯。吉約丹醫生在1794年被關之後,自己差一點就成了斷頭臺下的亡魂。


法國人民慶祝巴士底日?

  在某種程度上算是正確的。您現在若遇見一個法國人,可千萬別祝他巴士底日快樂,因為這個名稱通常只限用於語系國家。自從法國在十九世紀末葉把7月14日作為國慶日來慶祝開始,他們就以「la Fête nationale」(國慶日)來作為這一日的正式稱呼,另一個更常使用的簡單稱呼則是「le quatorze juillet」(七月十四日)。這個節日是用來紀念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獄,以及法國大革命的開展,同時也紀念發生於翌年那個較為和平的事件。在1790年7月14日聯盟節(Fête de la Fédération)當天,一連串自發性的慶祝活動在法蘭西全國各地展開,因為這個國家擁抱了它嶄新的自由與團結。當今的國慶日慶祝活動,有行經香榭麗舍大道的閱兵大典,法國總統與其他政治領袖都會出席參加;另外還有一些在全國各地城鎮所舉辦的小遊行、煙火、舞蹈等慶祝活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